资源简介 (共68张PPT)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1)臣闻求木之长者()(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4)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5)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zhǎnɡjùnyōnɡchánchùchǔ(6)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7)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8)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ɡuōbìnàndùduó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凡百:_______(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实:_____(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___________(4)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弘:_____(5)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游处:______________(6)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拒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的的确看不起别人光大同游共处,交往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7)辟邪说,难壬人辟:_____(8)胥怨者民也胥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驳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为(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载舟覆舟,所宜深慎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D.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解析】选A。“振”同“震”,威吓。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于反复不宜卤莽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解析】选D。A.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主要的,重要的。B.纵情,古义:骄傲;今义:尽情。C.反复,古义:指书信的往返;今义:多次重复,再次出现。﹒﹒﹒﹒﹒﹒﹒﹒5.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选自《贞观政要集校》卷一。作者魏征,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谥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B.《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C.疏,原意为“分条陈述”。后指一种文体,给皇帝的奏议,也叫“条陈”。D.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解析】选A。“郑国公”为封号。6.根据对文章的初步理解,用文中的话填空。(1)《谏太宗十思疏》中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推理,引出正题,浅显易懂。?(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提出“十思”,其中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4)《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4)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5)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文本研读探究【文本研读】谏太宗十思疏(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4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①___________)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②__________)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③___________)。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1),臣虽下愚(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⑤___________)神器(⑥_______)之重,居域中(⑦_______)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⑧______)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使……稳固疏通水道德行和道义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主持、掌握指帝位天地间用,行﹒﹒﹒﹒﹒﹒﹒﹒﹒﹒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⑨___)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⑩___________)。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_____)。虽董(?_____)之以严刑,振(?______________)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2);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深看不起别人路人督察同“震”,威吓﹒﹒﹒﹒﹒﹒﹒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下列对这两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B.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C.第2段指出君主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正面论述“居安思危”的必要性。D.“殷忧”与“得志”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说明能否恭俭德义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解析】选C。本段是从反面论述“居安思危”的必要性的。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道德仁义(积淀)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2)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4.这两段文字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用思维导图进行表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二)阅读文中语段,完成5~8题。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①__________)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②_____)而自牧(③___),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思正身以黜(⑤_____)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⑥_____________),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⑦_____)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2),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建造,兴建谦虚养指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排斥选拔﹒﹒﹒﹒﹒﹒﹒﹒﹒﹒不恰当地奖赏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6.下列对《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提出,作为帝王,在他计划营造宫殿时,就要想到适可而止,尽可能减轻百姓负担,使他们安居乐业。B.帝王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当他骄傲自满时,就应想到自己要像江海那样宽广,有能容纳百川的胸怀。C.帝王担心自己偏信谗言邪说,就要想到首先端正自身以便除去邪恶,将要施恩奖赏人时,要警惕不因自己的偏爱而不恰当地奖赏。D.帝王喜欢到郊外去打猎,就要想到最多只能去三次,去的次数多了,不仅践踏了庄稼与土地,还会劳民伤财。【解析】选D。对“三驱”理解不当。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去的次数多了,不仅践踏了庄稼与土地,还会劳民伤财”的说法也属于无中生有。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喜爱田猎,就想到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担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2)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责事务呢?8.文章的最后部分“总此十思,……大道哉!”可以删去吗?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不能删去。因为它不仅是对“十思”的总结,而且是魏征向太宗皇帝巧妙地描绘出的“十思”后的美好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帝“鸣琴垂拱”,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每一个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受魏征所提出的劝谏了。答司马谏议书(一)阅读第1、2段,完成以下问题。某启:昨日蒙教(①___________),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②_____),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③_____)蒙君实视遇(④__________)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⑤_______)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承蒙您赐教理解又想看待,对待详细地﹒﹒﹒﹒﹒﹒﹒﹒﹒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⑥__________)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⑦_________)侵官;举(⑧_____)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⑨_____)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以为,认为不能算是施行批驳﹒﹒﹒﹒﹒﹒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下列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答司马谏议书”就是“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B.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开始不屑于辩解,就没有回复。后来想到不可鲁莽失礼,才写了本文,表达了一种坚持改革的信心。C.在作者看来,法律的制定,不仅听命于皇帝,又在朝廷上决定,又有专职官吏执行,算不上侵夺官权。D.作者认为,举先王之政可以兴利除弊;为治理天下整顿财政,不能是夺取百姓的财务。【解析】选B。该项分析有误。不是没有回复,而是简单地做了回复。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我私下觉得与君实您同游共处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2)原来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假如)名和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就清楚了。4.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是怎样的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二)阅读第3、4段,完成以下问题。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1),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①____________________)?盘庚之迁,胥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③_____)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④_______________)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⑤_____________),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2)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适宜值得反悔的地方施恩惠给人民知道,这里引申为领教的意思﹒﹒﹒﹒﹒﹒﹒﹒﹒﹒﹒﹒﹒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念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好事,(因而)皇上才想改变这种(不良)风气。(2)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之极!7.王安石在批驳了司马光的观点之后,为什么又宕开一笔,说“某知罪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作者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已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主要意思,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重点探究】1.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作文言的词类活用。本课两篇文章中有多处形容词的活用。请你和学习小组的伙伴分工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辨析下面句中加点形容词的活用类型,并总结活用的规律,然后从所学的文言文中再举一个例子,完成下面表格。①人君当神器之重 ②必固其根本 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④择善而从之⑤则思正身以黜恶 ⑥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活用类型例句规 律拓展例句形容词用作名词①④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通常用来作谓语或定语、状语。但在文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居域中之大却常常拿来表示具备某一性质或状态的事物﹒活用类型例句规 律拓展例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②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⑥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泰山而小天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2.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点拨】(1)作者首先提出历代帝王善始繁克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之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用严厉的声势来威吓,人们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2)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正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一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通过这两段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这就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了。3.一句“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展现了王安石无所畏惧的政治家胆略。说说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展现了王安石的这种胆略。【点拨】对“怨谤”的驳斥,作者先采用不屑一驳的从容之态告之对方,早料如此,不值一提,更无须驳了,接着以犀利的文笔插入一句对士大夫现状的介绍,再转一笔强调是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众人反对、不量政敌多少辅助皇上实行改革,这也难怪那些既得利益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对“我”“汹汹然”。之后以反问收结,加强肯定语气,增加了结论的无可置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对待“汹汹然”的“怨谤”,尽现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4.《答司马谏议书》的第二段是全文驳论的重点,作者是如何逐步展开驳斥的?【点拨】作者不去叙述实行新法是否侵夺了政府有关机构的某些权力这些具体现象,而是从大处着眼,“受命于人主”,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出于皇帝的意旨;“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新法是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5.这两篇文章在主要的论证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点拨】《谏太宗十思疏》主要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与比喻论证。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文章开篇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揭示正意:比喻论证更加生动形象,便于皇帝接受。《答司马谏议书》的论证方式是驳论,主要采用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运用道理论证,指出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再比如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以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改变,既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素养践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虽然写于一千多年前,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阶级的统治,但论述富有哲理,吐词发乎深心,气势雄健,至今仍闪烁着哲人智慧的光芒,对于现今仍有许多可取之处,我们可以用扬弃的态度来对待。“十思”的反省正如今日的“八荣八耻”,要我们时刻记得居安思危,得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明君治国应积德义,明白源不可不深,根不可不固,德不可不厚的道理。如不考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长治久安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运用方向】深谋远虑 责任担当 严于律己 直言不讳 从谏如流情感亲疏与理性判断《答司马谏议书》体现了王安石发扬前辈法家反潮流的精神。他不愧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是宋代法家的代表人物。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对待和处理国家政事的问题上常常意见不合,这并非他们之间的个人恩怨,而是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各自所坚持的政治主张有很多不同。这篇柔中带刚的回信,不仅体现出王安石对情感与理性、情感与实际、情感与真理等关系的认识,还体现出他敢于挑战、锐意改革、勇于坚持的勇气与精神。【运用方向】情感与理性 理想与现实 坚持与坚守 敢于挑战 锐意改革【主题阅读】居安思危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有忧患意识的民族。魏征告诫唐太宗:人君责任重大,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王安石面对反对派对新法的疯狂攻击和阻扰,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坚定地推行新法,都是看到了国家潜藏的危机,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忧患意识。阅读鉴赏延伸★文化传承1.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2.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安则虑危。——荀况3.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墨翟4.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欧阳修5.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习近平★践行楷模“居安思危”,造就全球第一通讯设备供应商 2020年2月24日,在巴塞罗那举行终端与战略发布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对外公布了华为2019年营收业绩,华为去年营收预计8500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保持全球前二,2019年全球出货量达到2.4亿台,同比增长16.8%。笔记本、可穿戴设备、无线耳机也均呈现三位数增长。5G产品出货量方面,截止到今年一月份,华为全球5G智能手机的出货量突破1000万台。 尽管华为现处于优势,但依旧有很多势力在盯着华为,搞不好一不小心就会被拉下马。任正非提出,若是自己不主动打破优势,别人早晚也会打破优势,所以很早之前,任正非就建立了一个部门,叫作“蓝军”。其主要任务就是跟华为“唱反调”,模拟各种可能发生的信号,进行自我批判。同时,还会对自身的产品“挑毛病”,然后华为会对这款产品进行改正,直到“蓝军”给出通行证。同时,“蓝军”还负责培养人才,毕竟做“蓝军”的人必须要有真才实干才能做得下去。按照任正非的话来说,如果你进华为是想要或者为了升官的,那你就去“蓝军”吧!在任正非眼里,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打败华为,说明你处在瓶颈。而“蓝军”的领导人就是郑宝用,是华为如今成就的奠基石,他研发的通信设备获得了多个奖项,所以这个部门,尽管很残酷,但无疑是华为最大的功臣之一!也正是因为有“居安思危”的思想,任正非才能带领华为走到现在,我们期待华为越做越好!【类文欣赏】破除“SCI迷思”,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杨金志 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有关科研攻关和论文发表的话题屡屡引发公众关注。 今年1月底,科技部下发通知,要求各有关攻关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勇挑重担、敢于担当,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各项攻关任务上来,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2月17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要求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相关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不良导向。 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作者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主管部门就同一问题连续、联合发出通知,并不多见。发通知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在于科研论文的价值被人为扭曲。正如多个通知中所指出的:一些研究部门和研究人员没有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一些部门和人员存在“唯论文”的倾向;一些部门和人员存在“SCI迷思”。 什么是SCI?它并不神秘,也不“高大上”。它是美国创办的科学引文索引,如同图书馆内的图书分类卡片。业内人士指出,SCI论文相关指标直接用于科研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是文献索引系统,并非评价系统,不能直接对应创新水平和实质贡献。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对它趋之若鹜?因为SCI的背后是KPI(关键绩效指标),也就是“考核”指挥棒。这根指挥棒的出现,使得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及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SCI迷思”与“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现象交织在一起,使得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 严峻的疫情是一面镜子,暴露了不少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平时就已存在,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疫情也是一次契机,我们要抓住这次契机,大力破除SCI背后的KPI,深入清除科学界的“不科学”现象,让科研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提倡破除“SCI迷思”,打破“唯论文”倾向,绝不是不要科研论文,更不是要断绝国际科研交流。疫情暴发以来,钟南山院士和他的团队在扎实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有力促进了疫情防控工作;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和同事们创办的“华山感染”公众号,连续发表与疫情有关的论文,这些相当专业的医学论文屡屡获得“10万+”的阅读量。 钟南山、张文宏们的论文为什么受欢迎?因为他们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写在救人治病最紧迫的当口。同样的道理,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忙着下田耕作、研究稻种,是为了让中国人不再挨饿;屠呦呦与同事一起研究青蒿素的时候,从来没有想着要得诺贝尔奖。这些人,才是中国科学家的楷模;这些人的论文观,折射着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新华社客户端官方账号2020年2月25日发布,有改动)【赏析】本文从有关部门连发通知要求有关攻关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谈起,论述分析“SCI”的实质,“SCI迷思”形成的原因。然后用钟南山、张文宏、袁隆平、屠呦呦等正面典型,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破除SCI背后的KPI,深入清除科学界的“不科学”现象,让科研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文章观点鲜明,层次清晰,分析透彻,论证有力,很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