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试卷 30篇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语文二轮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试卷 30篇 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二轮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试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经史子集原为图书分类,虽然也具有稀薄的学科分类意味,但毕竟和现代学科分类有巨大距离。所以,中国现代学术分类体系,无论大小,皆是从无到有一点点取自西方,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五四”前后,我们开始了对欧美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曾照搬过苏联的学科分类。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再次全盘照搬西方的学科,大规模地从西方移植了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等。这种移植导致中国传统学术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学术革命,填补了现代学术空白,没有这一引进就没有现代学术,其意义不容低估,但“言必称希腊”的弊端也如影随形,相伴而来。经过上百年,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努力,从欧美移植过来的这些学科本身尽管都是在中国语境下由中国人自己在研究,但是这些学科浓厚的西方气质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一点几乎表现在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上。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我们通过这些具有浓厚西方气质的学科,究竟是想为欧美造就人才,还是为我们自己造就人才?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有人尖锐指出过:“中国现在还有许多人不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他们的历史是值得研究的,必须研究的,而且是可以研究的……他们看见英美各国的大学有些什么社会科学的课程,也就照样设立这些课程……我们的大学不是在这里为中国造人材,反在这里为英美法造人材。”尽管当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就已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发起过“学术中国化”运动,但将近一百年过去了,这一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正是鉴于这一教训,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过程终于正式开启。在此背景下,当下的中国文科各领域都面临着从西方化的学科体系向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转型的挑战或任务。在笔者看来,所谓新文科与旧文科之间的差异,当然应是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和西方化学科体系之间的差异。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核心内容,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材料和中国数据的文科,当然就是所谓的“新文科”。
(摘编自王学典《何谓“新文科”》)
材料二:
光明智库: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您认为,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新文科承担着哪些使命?
林文勋(云南大学党委书记、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人文社会科学始终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致力于揭示现实事物和外部世界的规律,为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因而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变革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当今时代,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使命。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只有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通过发展跨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知相通。因此,新文科建设要不断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队伍。当前,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新文科应该不断推进跨国研究、合作与交流,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蓄积青春力量。在发展过程中,新文科必须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追踪学科前沿,不断加强资政建言、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贡献度与美誉度。新文科还要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文化育人与文化引领相结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王博(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新文科建设在坚定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同时,拓展国际视野,秉持天下情怀,更自觉地把中国所处的世界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强化区域国别研究,形成对于世界各个国家和不同文明的客观认知。
近年来,北京大学通过南南学院和燕京学堂等项目,积累了丰富经验,既提供了让不同文明背景的人共处合作的空间,也为未来世界提供了彼此联系的纽带。这提示我们,要让广大青年学子知中国、懂世界,不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摘编自《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之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现代学术分类体系之所以都是从西方移植而来,是因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不具备学科分类的特点。
B.若没有三次对国外学科的移植,中国传统学术不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中国现代学术也就不会产生。
C.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过程,本质上是利用具有浓厚西方气质的学科为我们自己造就人才的过程。
D.人文社会科学致力于用理论和方法论揭示现实事物和外部世界的规律,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说近百年前的“学术中国化”运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文社会学科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但是当时的学界对这一问题已经有了认识。
B.当下的中国文科各领域仍未脱离西方学科体系,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核心内容,建立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是新文科的建设任务。
C.人文社会科学作为思想武器追踪学科前沿,不断提升资政建言、服务社会的能力,是推进跨国交流、建构人类命题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D.中国未来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这对新文科提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的要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符合新文科要求的一项是(?? )
A.“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将城市规划等优势学科与管理学等人文社会学科有机融合,其研究成果促进了苏州名城保护相关法规的出台。
B.大数据、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浪潮,正极大地改变着学习和教育方式,应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新文科建设提供高效便利的工具。
C.培养高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不仅要在国际上讲述中国思想、中国制度,还要发出中国学派的声音。
D.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依托本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深厚历史积淀和雄厚师资力量,开设中国学硕士研究生项目,以培养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人才。
(4)材料二两位受访者有哪些一致的看法?
(5)材料一是如何逐步解答“何谓“新文科””这一问题的?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龚胜生统计,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1911年,先秦至清代总计2681年的时间里,湖北共有疫灾年份136个,平均20年发生一次瘟疫灾害。
人口集聚和人口流动是急性疫灾发生的重要条件。两晋时期政治和经济变动剧烈,战争频发。大量征兵,将原本散落各地的民众聚集在一起,肯定会增加传染病发生的风险;军队频繁调动,又会扩大传染范围。很多百姓没有死于战争,而亡于瘟疫,“民死于锋镝者十之三,死于瘟疫者十之七”。其次,东晋王室南迁,带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徒,也是导致湖北地区疫灾流行出现波动的原因之一。
明清时期,湖北地区瘟疫发生的原因,由战争为主,转为水早灾害为主,所谓“大灾之后有大疫”。古时民众遭灾之后,逃难逃荒会引起人口大范围流动,而逃难逃荒期间,生活或饮食卫生条件不佳,增加了细茵侵袭和感染病毒的风险,最终导致瘟疫出现。
(摘编自凤凰网《武汉:千年防疫史》)
材料二:
夏商时期,人们已意识到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利于防止疾病传播。秦汉时期,采用隔离患者的办法防止疫病的传播。西汉平帝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关于设立公立临时疫病隔离医院的记载。
历代医家总结了很多防治疫病的药方。“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仅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南宋军队配置防疫药品已成为制度。流行病高发时节,由太医局拟定药方,配置药品,分发给军队,作为常备药物。
明代利用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天花传染性强,病死率较高,但患病后的存活者会拥有终生免疫力。人痘接种术,就是将天花患者的痘痂研粉吹入健康人鼻孔致其感染,以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晚清时,中国东北爆发的“黑死病"波及五省六市,死亡人数达6万。医学博士伍连德建立鼠疫研究所,采取建立隔离医院、控制疫区交通、加强铁路检疫等措施,仅四个月便扑灭了疫情。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较为成功的大规模传染病控制行动。至今,在控制未知传染病时,其方案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编自《中国防疫极简史:有些办法,千年有效!》)
材料三: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含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在斗争中凝结升华的伟大抗疫精神,是我们不畏艰险战“疫”到底的强大动力,更是我们无惧风浪、砥砺前行的坚实支撑。擦亮精神底色,激扬精神力量,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这样的民族必将步履铿锵、拥抱光明前景,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致敬伟大的抗疫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中师范大学龚胜生教授的统计显示,从朝代分布上看,明清时期湖北疫灾最为频繁,其次是两晋时期。
B.人口的集聚和流动是疫灾发生的重要条件,人口集聚增加了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流动则扩大了传染范围。
C.明代,人们发现患过天花后若能存活,会对疫病拥有终生免疫力,于是开始利用人痘接种术预防传染病。
D.伟大抗疫精神,承继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是我们无惧风浪、砥砺前行的坚实支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军队的征发和调动更容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和扩散,因此,军队要特别重视防疫,常备防疫药品。
B.材料一“民死于锋镝者十之三,死于瘟疫者十之七”说明,在古代,战争期间百姓因瘟疫而死的人数远多于死于战乱的。
C.“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证明,我国至少西汉时已设立公立的临时疫病隔离医院,用于隔离、医治疫病患者。
D.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内容可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防疫抗疫斗争中,既注重防疫措施的实施,更注重抗疫精神的传承。
(3)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古代发生瘟疫的主要原因及防疫措施。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易·家人·彖辞》说“女正位于内,男正位于外”,这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后世的思想家在论述男女关系时,每每流露出这一思想的痕迹。《内则》说:“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男不入,女不出。”这大致说出了男女的不同活动范围。古人还经常引用《周易》来论证这个理论。《左传·昭公元年》:“近女室,疾如蛊……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从一些细微的地方,如饮食、洗浴、出行等也可以看出两性的隔离,《内则》说,“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外内不共井,不共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另外,由居处的隔离推延至言论上的隔离,如“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外言不入梱,内言不出梱”,它指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道,这与早期社会中常见的“男子会社”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那里,为了保守属于男子的秘密,女子很自然地就被排斥在外了。
性别隔离还表现为男女“授受不亲”。这一原则最先见于《孟子·离娄上》,《礼记·坊记》则从礼制的层面对“男女授受不亲”作了规范。前面我们在谈到两性初期教育时,已经知道“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坊记》所说还可以看到这一原则在现实中的强大束缚力和贯穿两性始终的精神,其中说:“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这是就常时、常事而言,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礼制又有特殊的规定。《坊记》就说:“礼,非祭,男女不交爵。”《内则》所言与之相类:“非祭非丧,不相授器。”从《内则》所记女子的教育中我们看到,女子可以“观于祭祀”,可以“礼相助奠”。也正是在祭祀时,男女才有合法接触的可能。非礼即为越礼。
男女之防,著于叔嫂。礼书中特别对叔嫂之间的接触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如《礼记·杂记》:“嫂不抚叔,叔不抚嫂。”《礼记·曲礼》:“叔嫂不通问。”《礼记·奔丧》:“无服而为位者,唯叔嫂。”考《仪礼·丧服》,家庭同辈成员如兄弟、兄弟姊妹、娣姒之间,死后皆有相应服制,唯叔嫂无服。古代人死大殓,哭者必以手抚尸,而《杂记》所说是人虽死,彼此不得接触。淳于髡与孟子的问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男女之“授受不亲”。《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权者,权衡也,权而得中。在遵循礼制精神的同时,可以对礼的某些教条作出变通,这在孟子看来,并非越礼之举。但淳于髡与孟子的对话正好说明了在正常的情况下,“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还是应该遵循的。可见,这种观念在当时来说,仍然对两性的接触有着规范作用。
(摘选自肖发荣《“男女有别”观念探源》)?
材料二:
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阿波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这两种文化观很可以用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这两套精神的差别也表现在两种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里。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阿波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不只是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还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在社会结构上,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家族取代家庭,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更为重要的表示。
(摘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男女有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男女有别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它影响着后世思想家对男女关系的论述。
B.古代男女不仅居处隔离,言论上也是隔离的,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道,事实上女子事务男子也不知道。
C.《内则》所言:“非祭非丧,不相授器。”言下之意是在祭祀和丧事时,男女就可以直接接触。
D.材料一引用孟子与淳于髡的对话主要是为了证明特殊情况下可以对礼的教条作出变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浮士德文化观来看,两性恋爱的目的不是结婚生子,而是生活经验和生命意义的创造。
B.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阿波罗式的,它追求稳定,拒绝破坏,所以它不欢迎激动的、热烈的感情。
C.在中国乡土社会里,家族取代家庭,成为基本社群,表明当时人们认可同性原则比异性原则更为重要。
D.阿波罗式的文化认为宇宙安排了一个完善的秩序,人可以适当改变它,但更重要的是接受它、维持它。
(3)根据材料,下列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的生育率持续走低、离婚率不断升高等等均可看出我们社会在由传统的阿波罗式向浮士德式转变。
B.男女的结合基于异,在此基础上求相互充分了解就困难,而且男女的共同生活,越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愈深。
C.没有推陈出新,恋爱便难以为继。“恋爱是一项探险”便是对这一观点的形象表达。
D.乡土社会为了社会的安稳,采取两性隔离的方式,隔离产生距离,甚至筑下鸿沟。这是对个性的抹杀,作者对此深恶痛绝。
(4)简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结合材料,分析浮士德文化和阿波罗文化对如今“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这一做法可能持有的不同看法。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金融科技与其他新的数字技术应用于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共享过程中,改变了社会互动方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通信技术使现代经济活动更加灵活、敏捷、智慧。
(摘编自《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G20官网,2016年9月20日)
材料二:在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带动下,从农户直达消费者的销售新链路通了起来,返乡的青年“电商能人”多了起来,村头“电商铺子”的生意也火了起来。中国各个农货原产地,涌现出一批农民夫妻村头开网店、“80后”青年大军返乡做电商的创业浪潮。
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9年全国2083个县城网络零售额达30961.6亿元,同比增长23.5%,电商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转换器”。
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晔认为,“拼多多、抖音、快手等新平台的发展,降低了电商创业的门槛,让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户实现与差异化、多元化消费需求的精准对接”。技术优势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电商参与农业产业链不断升级,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最具活力的动能。
(摘编自张敏《村头电商铺子火了》)
材料三:11月23日,以“数字赋能,共创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在浙江乌镇开幕。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与交通、医疗、教育、科研等领域深度融合,助推了全社会的信息化转型升级。疫情发生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成为抗疫期间不可或缺的“利器”。在疫情监测方面,基于大数据的疫情防控工具“行程卡、健康码”被各地政府广泛应用,大幅提高了防控精准度和筛查效率。远程办公、在线教育,乃至远程医疗等新业态在疫情期间也不断涌现。远程工作和在线教育等应用在疫情中既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也为助力复工复课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数字经济助力抗疫,互联网大会呼吁全球合作》,新浪财经,2020年11月24日)
材料四:李子柒可谓网红圈的一股清流,她的各种美食以及手工艺作品的视频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在国外同样有着上千万的粉丝。很多外国友人因为她喜欢上了中国文化,李子柒成为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传播的桥梁,2020年登上了《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商业女性排行榜。
1月9日,李子柒更新了一则视频。跟随着她娇俏的身影,网友们共同领略了中国过冬的一些习俗,诸如切萝卜条、腌制腊肉、制作泡菜。这则充满自然气息的视频在网络上大受欢迎,播放量已经突破了300万。没想到,韩国网友看到后“炸”了,纷纷指责李子柒是在盗取韩国的泡菜文化。韩网铺天盖地的恶评和炮轰,也引发了国内的网友不满和怨气,甚至不少网友开始引经据典,找出《诗经》《说文解字》等古书中关于泡菜的记载。网友指出,中国泡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100年前的商朝武丁时期。那时候中国出现了盐渍菜,正是世界上最早的泡菜雏形。等到了先秦时代,中国又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酸菜的专用字:菹。《诗经》有云:“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这种腌制酸菜的方法,在三国时代传入了朝鲜,并最终形成了他们的泡菜。而距离李子柒家乡绵阳市不远的四川眉山市,正是备受赞誉的“中国泡菜之乡”,早在1500多年前,眉山就已经有了制作泡菜的文字记载。
韩国网友的不甘与急切,直接惊动了世界。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路透社记者甚至就此提问,华春莹礼貌作答。
(摘编自《李子柒做泡菜,被几万韩国网友围攻:他们在急什么?》,澎湃新闻,2021年1月14日)
(1)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与社会互动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它们都是数字经济的一部分。
B.数字经济以通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为前提,具有灵活、便捷等特点,能够助力世界经济发展。
C.农货原产地的“电商铺子”和农民夫妻村头开的网店都得益于数字经济下电商创业门槛的降低。
D.技术优势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全国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接近四分之一。
(2)下列对材料三、四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助推全社会的信息化转型升级、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讨论的主要问题。
B.在疫情防控中,信息通信技术在疫情态势的监控、信息共享等方面都显示了巨大的能量。
C.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直播行业走红,正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才给网红圈带来了清流——李子柒。
D.李子柒泡菜事件充分展示了数字经济的快捷性和高渗透性,它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地区界限。
(3)请依据材料概括分析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对我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学进步、新陈代谢的动力,是学科自身强大而主动的反省、修复能力,是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随着新材料、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入,古老的历史学得以不断地进发出新的活力。历史学发生的“数字转向”,便是已知的诸多新变化之一。
自19世纪以来,历史学建立了一整套较为严格缜密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和职业规范。仅以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考证为例,史料的范围从一般的档案、文献、典籍等,逐渐拓展到考古、图像、数据、口述等文字之外的形式。最近20年来,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与数字化原生史料的大量出现,成为历史学“教字转向”的重要标志之一。
首先看传统史料的数字转化。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史料在不同介质和载体之间的转换,如由口述传统向文字书写的过渡,直接带来了传统史学的诞生;再如碑刻铭文的拓印,文稿的誊写、抄录与印刷,还有一度非常盛行的微缩胶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研究的进步。现代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文件的存储、携带、阅读、检索和传播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单就史料本身而论,传统史料数字化使得历史研究者有可能尽量多地获取、占有和运用史料,并且全面细致地掌握相关的研究状况。但是,海量的史料超出了人类自然的阅读能力,这是之前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新问题。于是,文本、数据库和网络范围内的电子检索,成为今天每一个研究者日常的基本操作技能:而再更进一步,就出现了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统计学等方法的“数据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大教据”模型分析。
再来看原生的数字史料,也就是运用数码技术直接制造产生的各类电子文档、信息和记录。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个“数码”的时代,对于未来将要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学家来说,他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如何获取这个时代里大量以数字形式出现并存在的历史资料。例如,进行历史人物的研究,一般较为传统的研究路径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档案资料来挖掘耙梳人物的生平信息、人生轨迹等;二是借由人物存世的著述、日记和书信等文本建构其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三是追踪人物的社会交往和关系网络,从他人的观察、记录、回忆和评论里还原并丰满人物的形象。即使是依然沿用这一路径,在未来的研究者所要处理的史料中,也会有大量的电子邮件、数码通信信息、社交网络记录等。况且电子信息缺乏实体的物理存在,更为隐秘、难以查找,也易被破坏、篡改和散佚。这些情况,对于仍然按照现有学术训练模式培养的研究者来说,恐怕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在一些对未来史学发展的展望中,常常会提到“数字考古”“数字考证”等概念,这些或许都将成为未来历史学家们的学术基本功之一。
事实上,数字化对历史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数字化的媒体、技术和工具,已经深入到历史学的各种实践、演示、分析、教学、研究和传播当中,取得的成果也不胜枚举。但是,由于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传统学科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张力,对于历史学的“教字转向”这一议题也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亟待深入展开讨论、更新学术规范、明确前进方向。历史学的研究实践,不仅需要广泛借鉴各种新的技术手段,而且要前瞻性地思考历史学本身在未来数字时代中的学科定位与理论特色。
(摘编自周兵《迎接历史学的“数字转向”》)
材料二:
就历史学内部来说,历史地理是最早自觉引入各种教字技术的领域,这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特色分不开。而经济史领域因为处理量化资料,也很早就引入统计分析软件,并且建设数据库。不过,对中国古代经济史来说,进一步开发适用的教字人文工具也存在一些困难。虽然传统中国史料中也包含大量经济相关的数字,但要把这些数字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面临诸多瓶颈。仅就最基本的价格与度量两类数字来说,银两有多种不同的成色、计重,各类货物的称重、体积也都有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如果这些数字不能进行统一的换算,就很难应用现有的数字人文工具进行分析。当然,这也推动我们去思考如何结合史料与研究主题的特性,开发有针对性的教字人文工具。
任何一种技术、方法都有其适用对象、适用限度,须与其他研究方法技术相配合。数字人文热之下,更需要我们对历史学学科传统进行冷静地审视与反思。数字史学研究必须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否则研究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技术方案自然也就“无的放失”。数字人文改变了历史叙述的方式,辅助研究者进行史料辨析、建立因果链条等,但是数字人文并不能代替研究者决策。至于历史感的形成和升华还是需要依托传统方式,阅读、写作、经历、田野考察,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能够使这些方法的运作更为有效,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历史感的培养方式。
(摘编自《新机遇与新可能: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历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处于“数码”的时代,如何获取大量以数字形式出现并存在的史料,是进行历史研究最重要的问题。
B.传统的历史人物的研究路径已经不适用于数字化的时代,不能再按照现有学术训练模式来培养研究者。
C.在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中,历史地理和经济史能够较早引入数字技术,与该分支学科的研究特点密切相关。
D.历史感的形成与升华需要依托传统方式,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历史感的培养没有益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字之外,融入考古、图像、数据、口述等史料,体现了历史学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
B.如果想获得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更丰富的认识,参看他人对此人的回忆评论性文章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C.历史学家掌握“数字考古”“数字考证”等基本功,就能解决电子史料容易被破坏、篡改和散佚等问题。
D.通过对价格、度量等数字统一换算,可将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数字转化为数字人文工具可分析的数据。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数字历史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气象学家竺可桢通过气象文字记录整理出历史气候数据。
B.疫情防控期间,同济大学举办线上“交通历史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
C.英国历史学家构建“seshat全球历史数据库”。
D.浙江大学数字考古队利用高精度数字档案复制了一座“敦煌石窟”。
(4)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如何更好地发展数字史学。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苗的源头是病毒,不同之处在于,疫苗是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或病毒部件。由于没有了病毒的遗传物质,疫苗注射到人体以后,不仅不会伤害人体,还能诱导免疫系统对抗病毒。人体免疫系统具有“记忆”能力,接种疫苗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它的特征。当人体再次接触到病毒时,“演习”过的免疫系统就能快速反应,迅速识别并消灭病毒。
疫苗研发通常有5条技术路线,即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活疫苗。每种疫苗各有优缺点,如传统的灭活疫苗,先对病毒进行培养,然后加热灭活,其研发工艺路线成熟,使用安全,易于保存,但接种剂量大,需要有生产疫苗的安全实验室,其突出缺点是免疫期短,免疫途径单一;减毒活疫苗是将病原体进行特殊处理,使其毒性减弱,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这种疫苗的免疫力强、作用时间长,但也有潜在的危险性,在少数免疫力差的个体中可能会恢复毒力,甚至引发感染。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疫苗是控制传染病最有力的技术手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和相关部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疫苗研发工作。2020年1月,科技部启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应对”第一批8个应急攻关项目,快速研发疫苗就是项目之一,相关部门在审批上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在申报前沟通、申请审核、公示纳入等前期环节优先、从简审批。
2020年1月26日,陈薇受命率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赶赴武汉,率领团队就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于3月16日研制出新冠病毒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4月12日,该疫苗开展二期临床试验,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7月20日,该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结果发布,成为全球首个正式发布二期临床试验结果的新冠疫苗。试验结果表明,单次接种疫苗28天后,99.5%的受试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疫苗可为健康人群提供有效保护。根据相关条例,该疫苗已满足应急使用的技术要求。此外,据科技部发布的消息,我国有5条技术路线的14个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其中5个疫苗正在严格按程序、按标准开展三期临床试验。如果这些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能通过验证,管理部门会进行严格审批、确认,企业获得生产批件后,这些疫苗才能规模生产、使用。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快速响应,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分离出病毒毒株,并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中国政府和企业一直积极通过多双边渠道参与疫苗国际合作,中方也同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等国际组织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加入了世卫组织“团结计划”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目前,国药集团的两款灭活疫苗正在中国以及阿联酋、秘鲁、阿根廷、埃及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三期临床试验,目前已经接种5万余人,接种人群样本涵盖了125个国家。中国疫苗研发进展领跑全球,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还加入了“新冠疫苗实施计划”,以实际行动促进疫苗公平分配,确保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同时带动更多有能力的国家支持“实施计划”。
(摘编自《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
B.B??????????????????????????
C.C?????????????????????????
D.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薇团队针对疫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研制出圈内最早进行临床试验的疫苗,这些研究为有效防控疫情提供了支持,展示了中国的战“疫”实力。
B.快速研发新冠疫苗是应急攻关项目之一,在遵照程序、符合标准的前提下,5条技术线路的疫苗研发工作同时推进,均有序地开展了三期临床试验。
C.一款疫苗经过二期临床试验后,如果其安全性、有效性能够通过相关验证,那么在紧急情况下,这款疫苗可以在特定范围内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使用。
D.中国主动加入“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是为了促进国家之间疫苗更公平地分配,这既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抗击疫情,也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3)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疫苗研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疫苗研发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出台《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在一系列努力下,截至2019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9.5%。
中西部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等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可谓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为了完成这项攻坚任务,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加大对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和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实施力度,2017年至2019年累计投入231.52亿元。大班一直是普通高中教育的“痛点”,近年来,各地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等措施,加快推进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从全国的数据来看,2019年全国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比2017年下降10.97%。普及高中教育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质量上。特别是高考综合改革提出探索“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模式,对普通高中学生的选课走班、教学组织、综合素质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当前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问题,以确保各项改革能够有效衔接、协同推进。
(摘编自《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取得积极成效》,《中国教育报》,2020年4月13日)
材料二:
教育是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千秋基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建议》明确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因地因校制宜,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汇聚起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的更大合力。
《建议》以“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为导向,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夯实高质量教育体系根基,重点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加快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面向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摘编自《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0日)
材料三: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迈入普及化阶段。加快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使之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是当前和未来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加深,国际竞争主体意识觉醒,通过重点布局“211”和“985”工程结构调整方案,集中优势资源创办一流大学,成为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距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目标“双一流”建设总体规划又成为新的重大战略抉择,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产生深远影响。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随之带来的高等教育“阵痛”,既是不得不交的“学费”,也是改革的有效尝试。从教育层次结构来看,高等教育规模扩展速度过快,优质教育资源稀释,高校毕业生在面临高就业压力的背景下选择继续升学,研究生入学压力随之增大,整个高等教育结构呈现明显的“学历后移”趋势。从人才培养结构看,历史形成的专业教育惯性和市场要求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又一普遍问题。当前,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调整的重点应着眼于“跨学科”人才培养、“跨学科”科学研究、“跨学科”社会服务,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竞争的共同起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具有前瞻性的高等教育布局,破除高等教育结构中不合理的壁垒,提升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为复杂问题解决、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智力支撑。
(摘编自《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格局》,《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高度重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工作,出台了相关文件,并加大对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的建设和改造力度。
B.教育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2035年的远景目标。
C.育人不只需要学校,还需家庭、社会的协同,要注重对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D.缩小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必须重点布局“211”和“985”工程结构调整方案,集中优势资源办一流大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国家对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投入和普通高中大班额的减少,体现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取得的成效。
B.材料二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夯实高质量教育体系根基和面向构建新发展格局两方面,提供了具体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C.材料三介绍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情况,控制高等教育规模扩展速度,满足市场对人才培养多样性的要求,可以缓解高等教育“阵痛”。
D.三则材料均围绕我国教育问题报道,材料一侧重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成效,材料二侧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材料三侧重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3)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什么?分别有哪些解决途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的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生物多样性涵盖了遗传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食品、洁净水、药物、木材、能源和工业原料等多种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还提供了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土壤保持、净化环境、养分循环、休闲旅游等多方面的生态服务。由于生境消失和退化、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和气候变化等原因,全球生物多样性问题十分严重。
(摘编自《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
材料二:
2010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COP10)在日本爱知县举办,会上通过了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战略中的5个战略目标及相关的60个具体要素统称为“爱知目标”。2020年9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对“爱知目标”的执行进度做出评估。结果见下图:
将于昆明召开的COP15大会被各方寄予厚望——成为拯教生物多样性的下一个转折点,借此扭转“爱知目标”当前的不利局势。大会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会上将审议通过《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制定下一个10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并为此制定行动方案。
(摘编自《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实施进展评估与对策建议》,《环境保护》2020年10月10日)
材料三:
作为COP15大会主席国,中方愿同各方分享生物多样性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中国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其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国采取有力政策行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加快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步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已提前完成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和设立自然保护区相关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也愿承担与中国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摘编自《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新华社北京2020年9月30日)
材料四:
日前,一份由环保倡议项目PortfolioEarth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2019年全球顶级银行向造成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主要行业投资超过2.6万亿美元,约66%的银行投资活动直接造成生物多样性流失。因此,银行金融业急需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纳入衡量标准。银行在组织相关商业活动时应停止为新的化石燃料、毁林、过度捕捞和生态系统破坏等项目提供资金。同时,各国政府应停止为银行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提供庇护,并重新制定金融规则,要求银行对其贷款造成的生态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
(摘编自《全球顶级银行是损害生物多样性的推手?》,《中国环境报》2020年11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多样性的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涵盖范围广,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存资源。
B.COP15大会将制定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和行动方案,将会扭转“爱知目标”的不利局势,成为拯救生物多样性的转折点。
C.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从中国经验谈到中国承诺,展示了中国为全球环境治理做出的努力,体现大国担当。
D.2019年全球顶级银行超过六成的投资活动直接造成生物多样性破坏,因此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纳入银行金融业衡量标准势在必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中有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环境的污染,这也将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
B.材料二显示,“爱知目标”过半的要素有进展,但大多数国家无法实现目标,可见这些国家对“爱知目标”执行力不足。
C.COP15大会主题与中国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相契合,有利于我国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理念的不断完善。
D.如果银行继续向造成多样性破坏的项目提供资金,政府不制定规则惩治违规银行,就很难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问题。
(3)请结合材料,向参加COP15的各缔约方代表概述中国在生物多样性治理方面的经验。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 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郑重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一刻,北斗全球服务信号在无形时空传播开来。中国北斗,在21世纪、在全球融为一体、世界互联互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又一次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卫星导航系统是全世界公共基础设施,北斗始终以开放合作的理念审视和拥抱世界,用发展让世界相信“中国愿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共促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陆续加入北斗“朋友圈”,以求成果共享、合作共赢。
作为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供应商之一,北斗系统为世界导航领域发展注入了新思维、新理念、新动力。与联合国外空司就深化卫星导航领域合作不断达成共识,并在我国两次成功举办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会议,发布“北斗宣言”和“西安倡议”。联合国外空司在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收官发射成功后,专门发来祝贺视频,肯定北斗系统在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利用外太空、参与联合国空间活动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目前,国产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等地得到成功应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正积极运用北斗系统探索智慧城市建设。
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新时代,作为我国一张亮丽名片,中国北斗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光明网《中国北斗 导航世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全球纪事》)
材料二:
目前,北斗正在加速进入新基建,与新一代通信、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精细农业、精准物流、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由卫星导航技术催生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通过万物互联,“北斗+”让生活更便利、更精彩。
据统计,2020年第一季度,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已经有70%以上提供北斗服务;共享单车配装北斗终端实现精细管理,牧民坐在家里就能通过北斗项圈放牧牛羊;支持北斗系统的手表、手环、学生卡,更加方便和保护人们日常生活。通过“北斗+支付”,能对1秒钟内成百上千的股票、车票购买申请进行精确排队,按序办理。
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北斗的贡献有目共睹。北京、湖北的北斗植保无人机被广泛用于区域内消毒防疫,一架无人机单次喷洒面积可覆盖5000平方米,并且能深入防疫车无法抵达的死角。在全国各地,数十万台北斗终端进入物流行业,通过北斗精准定位,位置信息一目了然,一些物流企业还通过机器人向部分隔离小区提供物资运输配送。北斗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结合形成的“北斗+”信息产品,可以对感染者的行动轨迹进行精确定位并向社会公开发布,为大城市特别是基层社区做好防控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摘编自人民网科技频道《北斗三号正式开通!开启服务全人类新篇章》)
材料三:
俄罗斯航天政策研究所伊万·莫伊谢耶夫表示,目前太空中在轨的有俄罗斯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27颗卫星、30余颗美国卫星、20余颗欧洲卫星,中国北斗导航系统55颗卫星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扩大了覆盖范围,给全球用户带来巨大福利。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开通,使中国迈入全球卫星导航技术领先队伍。外媒纷纷对中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的领先地位作出积极评价。《印度斯坦时报》报道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并做好为全球提供服务的准备,从而跻身由美国、俄罗斯和欧盟组成的提供空基导航系统的精英行列。
据拉美社报道,北斗三号在卫星数量和技术进步方面已赶上其三大国际竞争对手——美国的GPS系统、欧洲伽利略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北斗三号的设计人员表示,其信号将更加精准、稳定,覆盖范围更广。
“北斗系统可与美国的GPS系统相媲美。”美国《时代》周刊网站报道称。据美联社报道,虽然中国表示寻求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开展合作,但北斗系统最终可能与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以及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形成竞争关系。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报道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地球中圆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三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及周边地区。同时,它除了导航、定位、授时服务外,还具备短报文通信的功能。根据全球导航定位系统评估数据,北斗目前的精度水平完全达到预期标准。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北斗给全球用户带来巨大福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星导航系统是全世界公共基础设施,北斗以开放合作的理念审视和拥抱世界,为世界导航领域发展注入了新思维、新理念、新动力。
B.北斗与新一代通信、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在这些领域投资可以促使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进入成熟阶段。
C.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北斗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结合形成的“北斗+”信息产品,为阻击疫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55 颗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卫星的开通,大大提高了全球定位的准确性,扩大了覆盖范围,给全球用户带来巨大福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标志着中国作为主要太空大国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展开了竞争。
B.北斗系统鼓励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倡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开展兼容与互操作,共同促进全球卫星导航事业发展。
C.据新加坡媒体报道,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导航、定位、授时、短报文通信等服务,能够服务于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
D.北斗与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融合,并且在自动驾驶、互联网汽车等方面做很多创新应用,将会催生出新兴产业和行业。
(3)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三国时期的“名巧”马钧虽不善言辞,却心灵手巧,擅长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宋代的韩公廉成为将工匠传统与天算知识结合的工程师。明朝的宋应星,没能考中进士,却撰写出《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本人也被后人视为科学家。
②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作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节选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1)选段①围绕哪句话论述?
(2)以上选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三种即可)?试举例说明。
(3)文中加点词“往往”有何表达效果?试简单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公益慈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于它能够弘扬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精神?公益慈善组织通过宣传教育,激发人的爱心;同时,通过实施公益慈善项目或活动,为人们搭建奉献爱心的平台,将爱心转化为善行?实践证明,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是培育公民意识?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公众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社会协同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促进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形成?
公益慈善可发挥扶贫济困?救助弱势群体的功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将公益慈善作为基本社会保障的补充?公益慈善组织具有贴近基层?灵活性?创新性的优势,能够及时发现社会的新需求或未被满足的需求,并能够用创新的方式快速回应社会需求,弥补政府与市场的不足?
(摘编自邓国胜《公益慈善概论》)
材料二:
互联网平台首先是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解决公益市场中供应方与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资源连接平台,将政府?企业?NGO?公众之间的诉求资源与供给资源一一对接,降低了跨界合作成本?
材料三:
互联网新经济公益是互联网公益的新兴力量,它把核心竞争力,包括信息?网络?技术?人才等,运用于推进社会改革?增进社会福祉的公益事业?它以弱势群体为目标对象,但不把弱势群体视作单纯的受助者?受捐赠者,而是将其作为潜在的创业伙伴?它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在确定目标之后,不但投入资金,还投入时间?技术?人力?创造力等促进深入参与,同时主动向政府?公益慈善机构?媒体?科研机构?受助对象等寻求合作,形成一个广泛协同的网络?
(摘编自徐会坛?朱健刚《2018年中国慈善事业综述》)
材料四:
H村是国家级贫困村,贫困率78.14%?除收入性的贫困,H村还普遍存在健康贫困?教育贫困等多元贫困?村民受教育水平低,普遍无特殊劳动技能,贫困户的住房简陋,农业收入存量不足?以健康贫困为例,在随机调研走访的34户贫困家庭中,就有41人存在健康贫困?
H村农业生产需要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农业经济落后?恶劣的地理环境严重限制了区域交通的发展,非农经济陷入资金匮乏?技术落后,无法吸引外来经济力量的困境,非农收入低,且无法吸纳本村劳动力?通过政府扶贫的金融借贷,村民开展养殖脱贫实践,但普遍因不能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动态等问题,销路不畅,收益受损,无法及时偿还第一批借贷资金,进而不能续借第二批资金,最终陷入资金链断裂的贫困境地?
(摘编自李卉、沈茜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公益跨界合作,不但为公益慈善组织提供了有效的募捐渠道,也提高了公众对公益慈善的关注度?
B.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由政府授权,平台根据救助需求制定公益项目并筹集资金,再交由具备资质的公益慈善机构运作?
C.企业通过参与互联网平台公益跨界合作捐出资金,并借助这一有效的宣传渠道,更好地树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
D.互联网跨界公益实践既有公众、企业、公益慈善组织等的互动,也有网络平台内部的分工、公益慈善组织间的合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益慈善组织与时俱进,创新性地开展活动,依托互联网平台汇聚社会力量,这正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新趋势?
B.公益慈善可以通过具体项目弘扬仁爱精神,培育公民的社会协同意识,在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C.互联网新经济公益以平等的观念,综合利用多方资源,提升受助对象创业能力,其首要目的是保障双方的经济利益?
D.作为公益慈善的生力军,互联网新经济公益在网络使用和经济手段方面都有别于之前的互联网公益,作用也不尽相同?
(3)请结合材料,就如何开展H村的公益慈善扶贫项目提出建议,并谈谈项目开展的意义?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以接近第二字宙速度返回地球,按照预定方案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这是人类探月历史60年来由中国人书写的又一壮举,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战取得圆满胜利。
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嫦娥五号探测器经历了发射入轨、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着陆下降、月面工作、月面上升、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环月等待、月地转移、再入回收11个阶段,历时23天,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的重大任务。
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嫦娥五号探测器多次刷新了中国深空探测技术的高度,还连续实现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月面采样、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带样返回等多个重大突破。
不仅如此,嫦娥五号完成的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动作,更是世界首次,增添了世界探月历史的新纪录。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20年12月17日文章《六战六捷!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
材料二:
央视新闻12月18日消息,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着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一张旧报纸,也在网上火了!这份2005年的《科学发现报》写着:“3年内,一颗属于中国的卫星将开始绕月飞行;6年内,中国月球车将在月面上软着陆;2020年之前,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把月壤样品采回地球。”
15年后回首,人们发现,正是在2020年,嫦娥五号奔向月球,开始实施采集月壤样品的任务。不少网友赞叹:“中国精准完成了计划中的每一步!15年前各国探月计划,只有中国实现了”。
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总师顾问叶培建见证参与了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的一路走来,在他看来,这代表着中国航天人20年来的追求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实现了我们的承诺。我们没吹牛!”
中国航天人说我们没吹牛,网友由衷表示:必须的!
(摘编自澎湃新闻2020年12月18日文章《嫦娥五号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一张15年前的旧报纸火了》)
材料三:
据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介绍,为了实现轨道器与上升器“抓得住,抱得紧,转得稳”的既定目标,研究团队曾广泛调研了国内外对接机构的设计。共开展了4种对接方案设计和9种转移方案设计,上升器“推”、轨道器“移”、返回器“拉”各3种,通过多轮方案比较及关键技术攻关,最终确定采用“抱爪式对接机构”,通过增加连杆棘爪式转移机构,实现对接与自动转移功能的一体化。这种设计理念世界首创,对接精度达到毫米级。
12月6日,轨道器与上升器在环月轨道上交会对接,按计划在21秒内完成,1秒捕获,10秒校正,10秒锁紧,分秒不差,此后顺利完成样品转移交接。“为保证任务顺利完成,我们做了35项故障预案,结果一项都没有用上,这就是最好的结果!”嫦娥五号对接与样品转移分系统副主任师刘仲高兴地说。
“天上一分钟,地上十年功。”对接、转移,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很复杂。成功的背后是研制团队661次对接和518次样品转移试验。
(摘编自新华社2020年12月18日《嫦娥五号背后的故事:三十五项故障预案一项都没用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经历11个阶段,历时23天完成。
B.嫦娥五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三步,它的成功标志着三步走的圆满收官。
C.嫦娥五号完成的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动作属我国首创,在世界探月史上也从未有过。
D.图片将15年前中国探月计划与世界各国的探月计划进行对照,时至今日,只有中国实现了计划。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是12月17日对嫦娥五号返回器完成任务、成功返回的迅速及时的报道,体现了新闻“时效性”特点。
B.材料二用独特的题目、醒目的图片,网友的热评吸引读者,具体生动,视角新颖,体现了新闻“可读性”特点。
C.材料三通过讲述嫦娥五号对接成功背后的研发故事,着力反映研究团队身上表现出来的科学研究精神。
D.仅用21秒,嫦娥五号就完成了轨道器与返回器在环月轨道上的交会对接,并顺利完成样品转移交接。
(3)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的成功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从我国甘肃、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陆路交通,即著名的“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其历史抱负和贡献与丝绸之路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更是世界经济交通史上的典范,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贡献必将超过丝绸之路。
(摘编自搜狐网《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是为了什么?》,2017年9月8日,有删改)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框架下,可以筹划并制定出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以此来克服民族和历史冲突,让所有参与其中的国家都能获益。新丝绸之路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希望,同时为许多国家面临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拉鲁什表示,要根除恐怖主义和毒品问题,必须要有一个严肃的经济发展方案。如果能够让人们知道只要努力工作就能获得好的生活,这样自然能解决恐怖主义问题。在拉鲁什看来,当今世界各地区和各个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地区冲突可能加剧紧张局势甚至可能带来战争威胁,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经济发展平台,一个符合全人类文明共同利益的平台。她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丝绸之路是当今世界和平的最重要的创举。”拉鲁什还呼吁人们彻底抛弃有些国家注定永远贫穷而有的国家则永远富有的陈腐观念,创造一个国际新秩序,让每个国家的人们都有可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她说:“我认为新丝绸之路恰恰能帮助人们实现这个目标。”
(摘编自《新丝绸之路是世界和平的希望——专访德国席勒研究所创始人黑尔佳·策普·拉鲁什女士》,新华网2014年8月7日)
早在“一带一路”倡议宣布之初,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就是倡议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这一倡议将“改变巴基斯坦的命运”。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先行项目。他认为,“一带一路”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创新和能量,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为消除贫困,给当地人民更加繁荣的生活创造了机遇。新西兰前总理珍妮·希普利认为,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和精准扶贫的实施中,要激发小企业和小金融机构的活力。小企业和小金融机构很灵活,只需要给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一点资金支持或是技术支持,就可以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一带一路”·精准扶贫与企业发展新机遇》,中国网2019年4月10日)
材料四:
美国媒体指出,很多参加“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都有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包括港口、公路、铁路、能源等方面的建设。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一项推测,亚洲新兴经济体每年需要大约1.7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以保持经济增长、减贫及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好提供了急需的基础设施,带来了新的贸易路线,并为亚欧实现了更好的联通。”“‘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创造了商业机会,也为急需开发和工作的沿线国家提供了机会。
美国媒体在一篇长篇新闻分析中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现在中国开始采取更加富有远见的举措:提升在既有国际制度中的影响力,从内而外影响游戏规则;确立自己的制度,如亚投行,从外部重新界定规则;向其它国家提供救生圈,通过和他们一起创建制度将其纳入自己的怀抱。在另一长篇分析中,该报指出,中国正在按照自己的方式重塑全球贸易:“一带一路”倡议是按照中国的方式推进全球商业,希望利用中国的财富及工业技术创造新型全球化,摆脱西方主导的制度规则,重塑全球经济秩序。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及亚投行是填补二战后国际制度空白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韦宗友《美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基于美国三大主流媒体的文本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曾为东道国创造了超10亿美元的税收。
B.“一带一路”倡议正在重塑全球人类文明,对中国的整体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C.“一带一路”给巴基斯坦企业发展带来创新和能量,为其消除贫困创造条件。
D.“一带一路”是中国采取的有远见的举措,将对全球经济秩序产生积极影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中国现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以此为主要目标。
B.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已超100亿美元,有助于克服历史冲突,将会消除恐怖主义和毒品问题。
C.新丝绸之路已经创造了一个新的国际秩序,有力反驳了西方认为有些国家注定永远贫穷的宿命论观点。
D.美媒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可能带来有助于减贫的基础设施的投资,这和新西兰前总理有一定共识。
(3)如果有外国记者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么,你会如何回应?请结合材料对此说法予以驳斥。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年4月2日《文学报》)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已经蔚为大观。
B.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C.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
D.生态文学作品既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也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这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B.生态文学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精神生态,是因为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
C.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反应中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相应责任。
D.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是更容易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抒发了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B.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C.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
D.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原野上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
(4)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5)通观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方言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具有长远意义,如同物种意义上的不可再生性。我们今天仅用短视的眼光看待方言,可能看不到它实在的价值,但如果因此忽略它,任其消失,则是不可还原的。
方言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方言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湖南花鼓戏,以其特色与影响带给人们独有的艺术享受;第二,我们用传统方式做训诂研究,解释古代文献词义、句字,需要借助方言;第三,语言的多样性是丰富人类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心灵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没有乡音,无以慰藉乡愁。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风貌的呈现。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用方言来表达情感。
方言能极大增强同一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社区营造和谐宜居的优良环境有很好的助推力。在现有的交通通讯、信息化的背景下,方言差异性减少、普通话影响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个现实。考虑到方言的价值,我们希望方言不要以这么快的速度退出社会生活,希望方言在更长的时间里能以一定形式得到传承。
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因此,我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没必要将方言保存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社会要逐步养成双语双言、多语多言的状态,并习以为常——我们在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时,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
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多言多语应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这实际也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常态。中国南方地区多言环境情况较多,尤其像广西这样的地方,一个人往往会说几种方言,比如西南官话、粤语、客家话,有的还会说壮语。这是百姓自然而然掌握的,并不存在学得多就学不好的情况。因此,在目前环境之下,城市的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以后普通话说不好,要让孩子从小有机会说方言,与普通话同时接触。研究表明,实际从小处在多语状态的人,脑部神经系统的发育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双语多语环境下的孩子在智力发展过程中,并不会吃亏,反而还更有优势。
不过,方言毕竟是触动人们敏感认同神经的因素,因此在多语多言的社会里,使用不同方言的人,要有语言使用文明的意识。这种文明意识,其实就是要兼顾对方的心理,并成为一种习惯。在交际的现场,方言的使用要掌握好度,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这种文明意识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但我们在进行方言传承和保护时,也要把这种意识传播出去。我们并不鼓吹方言独大,而是主张构建一种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
(摘自《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对立》,人民网)
材料二:
苏州历来重视对苏州话的保护和传承。
2008年,苏州市区、昆山市、常熟市成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首批试点地区,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发音人,采录了昆曲、苏州评弹、苏剧等地方口头文化语料。2012年,苏州市语委办启动苏州话保护工程。截至目前,苏州市语委办已连续举办了十届中小学生普通话、苏州话、英语口语比赛;苏州市语委办已举办了五期苏州话辅导师培训班,培育了四百多名苏州话辅导师;苏州市教育局、市语委办、市广电总台已举办了三届苏州童谣比赛。另外,本地新闻媒体推出了一批关于苏州话的节目;二十多条公交线路同时使用普通话、苏州话报站;《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相关条款也对苏州话保护做出了相关规定。
从2017年开始,网师巷社区把苏州话辅导师请到社区,通过童谣、情景短剧等形式在孩子中推广苏州话。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推出“说苏哉”微信公众号,成立“说苏哉”协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沙龙活动推广苏州话和地方传统文化。
(摘自《保护传承吴侬软语,方言文化能不能“嗨”起来?》苏州新闻网2019.5.30)
材料三:
早在2012年,科大讯飞就以粤语为突破口开展方言识别技术攻关。2017年科大讯飞又发起“方言保护计划”,3年来已收集方言语音超过86万条,支持23种方言语音输入,实现包括粤语、四川话、湖南话等11种方言的语音合成;微信小程序“我AI说方言”方便公众随时随地上传方言,建设中国方言库。
“方言保护计划”发起人之一李强军介绍,方言语料的采集、记录和归纳是方言识别的基础。以前,这项工作很大程度依赖于调查者主观感知,而归纳完整的语音变化、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等工作难以单靠人力完成,所以有必要建立分属不同方言的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对方言文字、发音等进行整理。
其实,外语语音识别与方言识别的人工智能训练方法是相通的。随着技术进步,可用统一的语音识别模型,导入各地方言等不同语料进行无监督训练。我国语言学界将现代汉语方言分为十大方言区,方言识别难度有所不同,落实到输入法产品中,识别准确率也略有差异。
适配不同的方言识别,对整体语音识别技术会是一种促进和优化,还有助于设计出更贴合消费者需求的智能语音交互产品。美国“风险投资节奏”网站数据显示,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语音市场,2019年第一季度智能音箱出货量占全球总出货量一半以上。国外智能语音产品厂商也在努力开发能识别各种英语口音的版本。独具中国特色的“方言版”语音识别产品有助于中国企业开展差异化竞争。
(摘自《人工智能助力保护“多彩乡音”》,新华网2019.8.29)
(1)下列对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言之于人类文明,如同物种之于自然,具有长远的意义,不能让它轻易消失。
B.方言既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方特定族群表达情感的载体。
C.方言是为进行不同的社会交际、适应不同交际场合而存在的,现代社会不可或缺。
D.使用方言要有文明使用语言的意识,说话时要分场合、看对象,不能随心所欲。
(2)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多言多语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常态,所以我国的家长不用担心孩子的普通话,要鼓励孩子从小大胆说方言。
B.材料一: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就是需要每一个人既能说普通话,也能说方言,普通话与方言能够和谐相处。
C.材料二:在保护和传承方言方面,苏州采取了多种有效举措,他们的经验无疑是最有效的,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和推广。
D.材料三: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中国方言数据库,可以帮助企业开发各种方言版语音识别产品,利于企业差异化竞争。
(3)材料一、二强调方言保护,下列说法中“有利于方言保护和推广”的一项是( )
A.流动人口普遍渴望获得身份的转变与认同,为了能够尽快地适应流入地的社会文化生活,他们会积极主动地熟悉、学习流入地的方言。
B.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而伴随这一趋势,中国农村的地方文化将更加支离破碎,方言的文化自信也渐趋于无。
C.很多家长认为说方言会影响普通话发音,别的小朋友都说“高大上”的普通话,自家孩子如果突然冒出一句方言,会被嘲笑,甚至孤立。
D.民革苏州市委的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三的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使用普通话,70%的人会羡慕别人能讲苏州话,却没有学习苏州话的愿望。
(4)材料一侧重论述的内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方言保护?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