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班会:少数民族文化 课件(5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主题班会:少数民族文化 课件(59张PPT)

资源简介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提出,相关的历史学及人类学理论有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以及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的转化及混合》。中华民族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有着不同的定义。
目录
阿昌族
白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
傣族
鄂温克族
高山族
仡佬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汉族
赫哲族
回族
德昂族
东乡族
基诺族
京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拉祜族
黎族
珞巴族
傈僳族
满族
毛南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族
仫佬族
独龙族
俄罗斯族
纳西族
怒族
普米族
羌族
撒拉族
畲族
水族
塔吉克族
塔塔尔族
土家族
土族
佤族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侗族
鄂伦春族
锡伯族
瑶族
彝族
裕固族
藏族
壮族
汉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汉族
信仰
祖先崇拜、儒释道
语言
汉语
分布地区
中国,东南亚,北美洲
人口
13亿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汉族历史悠久,世代传袭,逐渐形成了民族传统节日的一个完整体系。汉族节日发展至今,最兴盛、隆重、热闹,最有群众基础的是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四大传统节日。
汉族对龙凤的崇拜在民间习俗中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由于民间迷信龙能行云布雨,所以龙王庙与土地庙、祖庙一样遍布汉族民间,用以祈求龙神调和风雨,使五谷丰收。大旱季节常举行求龙降雨的仪式。同时,民间还崇奉龙山,将村前、村口或村后某座山视为龙山,山上草木视为龙鳞,山脉视为龙脉,均为神物,严禁砍伐和破坏。有的农村为了求得五谷丰收,每年正月要行迎龙仪式,此俗至今仍兴。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哈萨克族
信仰
语言
分布地区
哈萨克、俄罗斯、中国、伊朗等
人口
约1660万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在接受伊斯兰教之前,哈萨克先民的传统节日是“诺吾鲁孜”节,流传至今,类似于春节。时间是在阴历春分日。此与哈萨克族自古相传的十二生肖纪年法密切相关,这一天(阳历3月22日前后)昼夜相等,被看作是“交岁”之日。哈萨克语“诺吾鲁孜”意即辞旧迎新。
作为游牧民族的哈萨克族,其饮食习惯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畜牧业紧密相关,他们的食品以肉、奶、茶、面等为主。信奉伊斯兰教的哈萨克族人,忌食猪肉和非宰杀而死亡的牲畜肉,忌食一切动物的血。
哈萨克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藏族
信仰
藏传佛教
语言
藏语
分布地区
中国,尼泊尔,印度,不丹等
人口
680万(境内)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并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绒藏族很少见是没有文字的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
藏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阿昌族
信仰
上座部佛教、万物有灵、祖先崇拜
语言
阿昌语
分布地区
中国云南、缅甸掸邦
人口
39555人(201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除宗教节日外,户腊撒的阿昌族,一年较大的几个节日,如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进洼、出洼等,都与邻近的傣族相同。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单、烧白柴、浇花水、窝罗节、等节日活动。其中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对歌"是青年男女在业余时间十分喜爱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叫"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在野外对唱的山歌,一般是融景生情,即兴作词,山、水、云、树等都可入歌;一种叫"相作",是在夜深人静时,男女青年在林间幽会时,低声对唱的情歌,感情真切,常常一唱就是一个通宵;还有一种"相勒摩",也是一种对唱的情歌,曲调幽雅亲切,歌词含义深刻,比喻生动。
阿昌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赫哲族
信仰
萨满教
语言
赫哲语
分布地区
人口
5354(国内)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春节是赫哲人最重要的节日。一些人家做 "吐伙宴"面饼、稠李子饼和稠粥分送与邻居们。在除夕夜,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为亡者"烧黄钱纸和包袱"。屋内西墙供奉祖宗三代之位,锅灶上方供奉灶神,后来房子西南外墙供天地神。
新中国成立以前,赫哲人普遍存在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灵物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崇拜及萨满教信仰。万物有灵论构成了赫哲人原始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
赫哲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回族
信仰
语言
通用汉语、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分布地区
大分散、小集中,全国都有分布
人口
981.68万(200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回族的节日是伊斯兰教的三个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节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个月。
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因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认造物主为最高主宰,一切生活、行为无不受伊斯兰教清规戒律所制约。
回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鄂温克族
信仰
萨满教
语言
鄂温克语
分布地区
中国,俄罗斯,蒙古国
人口
约30000人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鄂温克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学艺术。他们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叙事诗、谚语、谜语等。其中传达着古代鄂温克人的信仰观念、历史秩事、理性思维,蕴含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进取的情感。
鄂温克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基诺族
信仰
太阳
语言
基诺语
分布地区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人口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基诺语称“特毛切”,是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历时三天。节日第一天上午要举行剽牛仪式,午后寨子里的长者敲响牛皮大鼓,人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鼓点围着大鼓跳起粗犷的舞蹈,这就是基诺人欢庆丰收的“太阳鼓”舞。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两面,分公鼓和母鼓。他们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征。祭祀太阳鼓,目的是祈盼它能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日食三餐,主食为大米。基诺族喜吃野菜、喜吃酸、辣味,制作多以煮、包烧、舂为主,而且喜欢用竹筒和芭蕉叶当锅烧饭菜。
基诺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哈尼族
信仰
多神和崇拜祖先
语言
拼音文字
分布地区
中国云南,缅甸、缅甸等北部山区
人口
163.0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黄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体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里容易发生疾病,田间容易遭受虫害,因而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驰名全国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高山族
信仰
原始宗教、佛教、基督教
语言
分布地区
台湾,福建,东南亚
人口
494,107人(2008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高山族世代相承的传统习俗中,有许多华南古文化的特质,诸如巢居、公廨、舟楫、杵臼、木鼓、生食海产、嗜槟榔、嚼米酿酒、竹筒饮酒、跣足、蹲踞、羽冠、卉服、珠贝、贯头衣、筒裙、断发文身、凿齿、涅齿、穿耳、琴箫挑逗、构屋笄居、崖葬、洗骨葬、歌舞、秋千、木雕、猎头、祭祀、巫术、太阳与蛇和鸟崇拜、祖先崇拜、洪水神话、射日神话、连名制度,等等。
高山族的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山区以粟、旱稻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
高山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京族
信仰
道教、佛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
语言
京语、汉语
分布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
人口
2.1万(2007)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京族除了和汉族相同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哈节”。
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哈节”。过去每年都举行,各地日期不一。“唱哈”是京语唱歌娱乐之意,节日的当天,全村男女老幼都要穿上盛装,云集在哈亭(唱歌娱乐的公共场所)之前迎神、祭一,祈保渔业丰收,人畜两旺。每年哈节,由村里人轮流做“哈头”(哈节中主持唱歌娱乐的人),并由“哈头”出一头肥猪,办一桌酒肉参加。在宴席上轮流唱歌,妇女只能听唱,不入席。
京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景颇族
信仰
语言
景颇语、载瓦语等
分布地区
云南
人口
147828人(201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目瑙纵歌",景颇语意为"大伙跳舞"。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目脑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其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动,均要跳"目脑"。
以食传言是该族青年表达情爱的一种方式,小伙爱上姑娘,就在食品中包上树叶(表示话很多)、树根(表示思念)、大蒜(表示求婚)、火柴(表示坚决)、辣椒(表示火热)等物送去。
景颇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柯尔克孜族
信仰
语言
柯尔克孜语
分布地区
吉尔吉斯斯坦 中国 俄罗斯
人口
186708人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柯尔克孜族实行外婚制。习惯上一般直系七代和旁系五代的亲属之间不能通婚,与其他氏族、部落或民族的孩子和同吃母奶长大的男女,也不能通婚。所以,订婚之前,要非常细致地了解对方的情况。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以牛、羊、马、骆驼、牦牛肉和奶制品为主,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肉、奶、乳制品。
柯尔克孜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拉祜族
信仰
语言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分布地区
普洱、临沧
人口
41.1476万(199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拉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不同氏族的男女,只要年龄相近、双方情投意合都可通婚,不受辈份的限制。男女婚前社交极为自由,每到夜晚,或在田野或在村寨中的空屋内,围着火塘,吹着“巴乌”或口弦,彼此表达恋情。
过年拉祜语叫“扣扎”或“扣木扎”,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腊月二十四全村打扫室内外环境,净身沐俗,据说不干净年神不来,年成也就不吉利。大年三十以前,家家户户忙着宰牛杀猪,舂粑粑。大年三十晚上,大摆酒筵献“卧待”和诸神,然后吃年饭、唱年歌、跳芦笙舞。初一鸡鸣,每家都要派人背着竹筒到水沟去背新水(据说是天神赐给人们的“吉祥水”)。
拉祜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达斡尔族
信仰
萨满教
语言
达斡尔语
分布地区
内蒙古、新疆、黑龙江
人口
131992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达斡尔人对男婚女嫁非常重视,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独具的传统婚姻习俗。一夫一妻制婚姻,在达斡尔族中产生很早,并一直传承到今天。历史上,达斡尔族实行并不严格的族内婚,通婚范围主要在本民族内部,即以异姓成员为通婚对象。后来,由于与鄂温克族、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和汉族等民族长期相邻而居,同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也得到允许。
阿涅节,是达斡尔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从进入腊月开始,人们便开始阿涅节而忙碌,准备过年用的各种食品。
达翰尔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俄罗斯族
信仰
东正教
语言
汉语、俄语
分布地区
新疆伊犁、黑龙江、内蒙古等
人口
15,609人(200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俄罗斯族实行婚姻自由、恋爱自由,但结婚须征得父母同意。俄罗斯族与其他民族皆可通婚。俄罗斯族的传统婚礼十分隆重,程序和仪式也十分繁琐、复杂。举行婚礼要事先通知亲朋好友,如果接到邀请不来,则被认为是一种失礼行为,会引起主人的不悦。
俄罗斯族的饮食,在许多方面保留着早期在俄国生活的传统习俗,同时又深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主食是自己烤制的面包,副食多为列巴俄式煎菜。俄罗斯族人的一日三餐是:早上喝牛奶,吃抹上黄油的面包; 午饭是面包,菜;晚餐较丰盛,多是米饭、炒菜,或是抓饭、面条等。
俄罗斯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黎族
信仰
语言
黎语(黎族话)
分布地区
海南省
人口
约149万(2015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谈恋爱。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
黎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鄂伦春族
信仰
萨满教
语言
鄂伦春语
分布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人口
8659人(201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鄂伦春人传统的婚姻由父母包办,实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制,还实行间接的交错从表婚,经过求婚、认亲、过彩礼和结婚等过程,彩礼以马匹为主。严禁氏族内婚或性行为。男女婚姻多由男方托媒人求婚,一般求三次才成,第三次尤为关键。求成后,商定认亲、过彩礼的日期。
近现代,鄂伦春人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宗教信仰也淡出了鄂伦春人的思维,"莫昆"大会和"奥米纳仁"已被篝火节所取代。鄂伦春族受其他民族的影响,也过中秋节、端午节、新年等节日。春节对于鄂伦春人来说是庆祝狩猎丰收、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因此鄂伦春人对春节十分重视.
鄂伦春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珞巴族
信仰
语言
珞巴语
分布地区
中国,印度
人口
约60万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粗犷的衣着。珞巴族长期生活在高原峡谷,在其衣着上也表现出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为原料,是珞巴族衣着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过去,在珞巴族地区流行一种叫"阶邦"的草裙,是用鸡爪谷的秸秆编成的。
珞巴族没有明确的年月节令和周密的历法,确定日期多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依据,并参照物候知识季节转变确定月份和节日。有些地方的节日是由巫师来安排的。
"旭独龙":这是许多地区的珞巴族纪念和标志节令的一个节日。它的主要内容是祝祷丰收。月亮圆缺变化十二次代表一年,一般珞巴族在过完旭独龙节以后,农时便到了。
珞巴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布依族
信仰
摩教,天主教,多神崇拜
语言
布依语
分布地区
贵州、云南、四川、越南
人口
约287万(201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布依族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 。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举行。"跳花会"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规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 。
布依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满族
信仰
萨满教、佛教等,多数人不信教
语言
满语,汉语(普通话及汉语方言)
分布地区
东北地区、河北、内蒙古、北京等
人口
1041.0585万人(201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梁米饭或玉米(米+查)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德昂族
信仰
语言
属于南亚语系
分布地区
中国云南、缅甸掸邦、缅甸克钦邦
人口
20556(201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德昂族的青年在婚姻缔结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做父母的也比较尊重儿女心愿。而且,德昂族的结婚聘礼也只是一些象征性的礼品,接新娘的人们的背萝里装着约一公斤多草烟,四碗大米,还有媒人带的八元钱,六元给爹娘,两元给内亲,哪怕人再多,即使每人只能分到几分钱也不能再向男家多要。
德昂族人的传统节日也多与佛教有关,最隆重的节日当数泼水节,届时人们要用“水龙”为佛像洗尘,排成长队,祝福吉祥,互相泼水共贺新年。
德昂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朝鲜族
信仰
语言
分布地区
朝鲜半岛、中国、俄罗斯等地区
人口
183万人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朝鲜族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此外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花甲节”(六十大寿)、“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朝鲜族一向崇尚礼仪,注重节令。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饮食更加讲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朝鲜族婚俗从说媒到结婚要经过六次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和“迎请”。
朝鲜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毛南族
信仰
语言
毛南语
分布地区
云贵高原
人口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毛南族的节日是农历五月的庙节(也叫分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毛南族的 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
“抢帽”可谓是青年男女们恋爱的前奏了。在赶圩、吃喜酒或民间集会活动时,当小伙子看中了哪一个姑娘,便会千方百计寻找机会抢走姑娘的花竹帽(也有的抢走对方的手帕)。姑娘的花竹帽被抢走后,她会回头瞄小伙子一眼,如果觉得不中意,便会向对方表露出一种不满的情绪,立即把帽子抢回来。倘若这次抢不回来,以后也要寻找机会抢回来,或托人把原物索回来。反之,要是姑娘对小伙中意,便会默默地应许,乐意让小伙子把花竹帽拿走,往后一些日子,自己也向对方索取一件礼物,作为纪念。
毛男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门巴族
信仰
苯教和喇嘛教
语言
门巴语
分布地区
西藏自治区门隅和上珞渝的墨脱等
人口
10561人(2010)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墨脱门巴族以十二月为岁首。从藏历11月开始,人们就做过年的准备。大年初一早上鸡鸣第一遍时,全家人就起床,穿新衣,互致问候祝福,每人喝一碗用酥油、奶酪、"邦羌"和鸡蛋煮制的饮料。从初二开始,门巴族以村寨为单位,全村人集中一起,轮流去各家聚餐。这期间,人们除载歌载舞欢度佳节,举行射箭、抱石、跳高、拔河等体育竞技和游戏活动。
门巴族青年婚前社交比较自由,一般女子在十六七岁,男子在十八岁左右,男女之间便可自由交往。青年男女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双方有了感情后,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便可请媒人或由父母亲自去对方家提亲。
门巴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蒙古族
信仰
语言
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
分布地区
内蒙古、辽、吉、黑、新疆等
人口
1000多万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蒙古人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人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人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庆贺方式。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节,这是蒙古人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
蒙古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钥匙由女方家送亲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亲拿钱来赎钥匙,再交给新娘。
蒙古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苗族
信仰
语言
苗语
分布地区
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等
人口
942.6万(201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
苗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仫佬族
信仰
凤凰
语言
仫佬语、汉语、桂柳话
分布地区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人口
207352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仫佬族青年男女历来实行自由恋爱,除节日、集会和赶集时的交往相识之外,主要的恋爱方式就是在"走坡"中传歌互答交友。"走坡"的季节是阳春三月和八月金秋,年轻人身穿盛装,男女各自结伴,到集市上寻找对歌的伙伴。找到满意的对手后,就邀到风景美丽的山坡草坪上开始对唱,以歌为媒,一问一答,相互满意,互赠信物。
仫佬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傣族
信仰
语言
傣(泰)语
分布地区
泰、老、缅、印、越、中、柬等国
人口
126万(2010)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凌辱农民妻女。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傣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畲族
信仰
语言
畲语、吴语、闽语、客语、赣语等
分布地区
福建?浙江?江西?贵州?广东等
人口
708651人(201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畲族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三月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着古朴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内部的盘、兰、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本来,氏族外婚制是畲族传统婚俗。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民族压近和歧视政策,畲、汉两族之间严禁通婚,曾是畲族内部的一条族规。解放后,随着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执行,畲、汉两族之间的通婚日益增多。
畲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纳西族
信仰
东巴教
语言
纳西语
分布地区
云南,四川,西藏等地区
人口
30.8839万人(200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新年,农历正月的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列传统的辞旧迎新活动。
纳西族主要聚居区结婚一般都要经过订亲、请新娘、举行婚礼的程序。过去有少数“抢婚”和“兄亡纳嫂”的“转房”婚俗,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同一“崇窝”(宗族)之间禁止通婚;姑舅表和姨表优先婚是过去比较流行的习俗。
纳西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怒族
信仰
固有宗教、佛教、天主教、新教
语言
汉文、傈僳语、怒语
分布地区
中国云南、西藏,缅甸
人口
约70000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相传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过一个年,后来因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改为一年过一次,时间有元旦及春节前后两种之分。年前,要准备好烧柴、杀猪、煮酒、舂粑粑、打扫卫生。过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请长者吃饭。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饭要让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门。春节期间,老人在火塘边饮酒唱歌,青年人则射弩、摔跤、打秋千、弹琴跳舞。
怒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怒族一般在20岁以上才提亲,看重哪家的姑娘后,由能说会道者上门提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允许,商定彩礼后,即不得反悔。聘礼一般多为黄牛,多则2头,少则1头。
怒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普米族
信仰
苯教,韩归教,藏传佛教
语言
普米语
分布地区
滇西北和川西南
人口
2万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普米族有自己的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绕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有些地方也过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
普米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新中国成立前,普米族实行氏族外婚。选择配偶由父母作主,盛行姑舅表婚优先婚配。结婚年龄较早,女子15岁、男子18岁多已完婚,或者在男女13岁举行成丁礼后结婚。普米族通婚的双方,有三代续娶的风俗,称为"亲三代"。指腹为婚、幼年定婚较普遍。
普米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布朗族
信仰
语言
布朗文
分布地区
云南
人口
119639人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布朗族的节日与农业生产和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双版纳、澜沧、双江等地区的布朗族受傣族的影响,信仰小乘佛教,宗教节日尤其繁多,如"考瓦沙"(关门节)、"奥瓦沙"(开门节)、桑堪比迈(新年)、尝新节和以"赕"为中心的各种节日活动。施甸布朗族与汉、彝两个民族杂居,节庆多受汉、彝民族的影响,节日绝大多数与汉族相同,只有少数节庆还保留本民族固有的特点,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
布朗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从恋爱到结婚都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
布朗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羌族
信仰
原始宗教,自然崇拜
语言
羌语,汉语
分布地区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绵阳市等
人口
30.96万(2010)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羌族的传统节日就是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还原节”等多种叫法,但名称不同,内容却完全一样,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
羌族的青年男女没有选择配偶和自由恋爱的权利,因幼小时即由父母代订婚约,甚至指腹为婚。择婚时,讲究门当户对和亲上加亲。在结婚年龄上往往女大于男,因此,羌族地区流行着这样一首民谣:“六月麦子正扬花,丈夫还是奶娃娃,哪天等得夫长大,落了叶子谢了花。”
羌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白族
信仰
语言
白语
分布地区
云南、湖南、贵州、四川等
人口
193.351万(201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通过山歌试探对方,抒发感情,寻觅自己的意中人。
白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东乡族
信仰
伊斯兰教
语言
分布地区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人口
515000人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民东乡族每个月都有节日,每过了年逐月轮换,一年12个月,每个月36年后循环往复一次。这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东乡族的四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尔德节、阿舒拉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东乡族婚礼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基本上由父母决定,男女青年不得谋面相谈,大多通过媒人中间传话。一般先由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女方应允后,男方就要送"订茶"做见面礼。之后便履行正式的订婚手续,即送彩礼。
东乡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撒拉族
信仰
多信仰伊斯兰教
语言
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分布地区
青海循化县、化隆县;积石山县
人口
130607人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撒拉族的主要节日有诺茹孜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四大节日。此外,撒拉族还有一些节日:转"拜拉特夜"节.
撒拉族婚姻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实行家族外婚。近亲家族"阿格乃"和远亲"孔木散"之间禁止联姻,但并不十分严格。婚姻的缔结全凭父母之命,婚礼由阿訇主持。有"挤门"习俗,即新娘在娘家人簇拥下要强行入屋,而新郎家闭门要礼;"对委",即表演"骆驼戏";"哭嫁",新娘哭唱着走出家门;"摆针线",即新娘到新郎家要出示针线活儿。
撒拉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水族
信仰
多神教
语言
水语
分布地区
贵州、广西、云南、江西
人口
411847人(2010)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水族的岁时节日有20多个,如端节(借端、吃端)、卯节(借卯)、额节(借额)、苏宁喜(借宁喜)、敬霞节(敬霞、拜霞)、春节(借荐)、清明节(挂青、挂社)、端午节(借王)、铜鼓节、洗澡节(六月六)、黄饭节、花椒节、二月二祭白龙、三月祭龙节、六月祭土地、六月祭山神、七月半、七月接送老祖、中秋节、重阳节、十月舂牛粑、拜庙(拜菩萨、拜哥善、拜善)、宇魉(韵娘)、吃新节(借咬里、借熬利)等等。
水族婚姻沿袭传统习俗,恪守同宗血缘不娶、异宗异姓氏族开亲的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旧是水族地区男女青年婚姻的主流。
水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傈僳族
信仰
原始宗教 佛教 ?基督教?
语言
傈僳语
分布地区
中国 缅甸 泰国 印度
人口
约100多万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有巫师。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云南省。绝大部分人居住在怒江两岸山上,粮食只能种在很陡的山坡上。没有平坝,所以,很少有水田,只有在怒江两边稍平的地方才能开梯田,种植水稻。山地只适合栽种苞谷、荞麦以及少量的鸡脚稗。
傈傈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塔吉克族
信仰
伊斯兰教什叶派分支-伊斯玛仪派
语言
塔吉克语
分布地区
新疆省西南部
人口
51069人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民族和宗教的节日有奇托奇迪尔艾托(春节),台赫木兹瓦目托节(播种节)、兹万尔节(引水节)、巴罗提节、肉孜节和古尔邦节等。塔吉克族的节日都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奇托奇迪尔艾托节(春节),时间在每年青草就要萌芽的公历3月。
塔吉克族先民与其他民族一样,实行过多种婚姻制度。其最早的一种婚姻形式是男不嫁,女不娶的早期婚姻。近代塔吉克族实行的是男娶女嫁的从夫居婚,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只有少数人是一夫多妻。
塔吉克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独龙族
信仰
天主教、基督教
语言
独龙语
分布地区
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人口
7000人(201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独龙族人叫“卡雀哇”。是独龙族一年里唯一的节日。他们以十二月二十九和除夕三十日是新年之首。在每年的冬月或腊月独龙族要过唯一的传统节日独龙族语叫“卡雀哇”是独龙族的年节。
独龙族行族外婚为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恋爱自由独龙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便会相互赠定情物。姑娘送给小伙子一床自己精心编织的独龙毯小伙子送给姑娘一把锄头或自己编的背篓。
独龙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塔塔尔族
信仰
伊斯兰教(逊尼派)
语言
塔塔尔语
分布地区
中国新疆
人口
3556人(201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塔塔尔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撒班节"。
塔塔尔族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在传统的塔塔尔族家庭中,丈夫是一家之主、一家之长。家庭大权都掌握在他手中,家中一切大事都由他做主和安排,经济收支也主要由他支配。
塔塔尔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土家族
信仰
语言
土家语
分布地区
湘、鄂、渝、黔
人口
835万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在调式上﹐徵﹑羽调式较多﹐宫调式较少﹐部分民歌有调式交替现象﹔曲式结构上以二乐句﹑四乐句﹑五乐句的乐段结构较多﹔在一些偏僻山寨﹐有一个乐句不断反覆的乐句式结构。在各种民歌中﹐多段(联曲)体结构比较普遍﹔旋律多为级进﹐与语言紧密结合﹐富于吟诵性。
土家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土族
信仰
喇嘛教、道教、多神教、萨满教等
语言
土族语
分布地区
青海省、甘肃省
人口
289565(201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春节和(安昭)纳顿节是土族最热烈、最隆重的两大节日。土族的传统节日还有正月十四佑宁寺的观经会,农历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的丹麻戏会、“花儿会”和“少年会”等。
土族婚俗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土族历来禁止同曾祖的兄弟姐妹之间结婚,就是相隔几代也仍然禁止。土族的婚恋习俗大致要经过请媒、定亲、送礼、聚亲、送亲、结婚议式、谢宴等程序。
土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佤族
信仰
原始宗教,少数佛教或基督教
语言
佤语,巴饶克,阿佤
分布地区
滇西南,阿佤山区,缅甸佤邦
人口
429709(201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
佤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维吾尔族
信仰
伊斯兰教
语言
维吾尔语
分布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人口
987万(据2009年统计)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
一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保安族
信仰
伊斯兰教
语言
保安语
分布地区
甘肃临夏积石山
人口
20074人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保安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传统节日,其实保安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也带有一些宗教色彩,原来也是宗教节日,由于历史的演变,已经变成了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主要有大尔德节、小尔德节、圣纪节、哈其麦节、浪山节等。
保安族婚礼十分有趣,婚礼选取在主麻日(即星期五)举行。婚礼当日由男方率亲朋数十人的迎亲队去迎娶新娘,其中要有两位年轻貌美的妇女参加,在女家进行祝福仪式时,阿訇要从窗口向院里撒出一盘红枣和核桃,由院内年轻人争抢,表示吉祥如意、早生贵子、夫妻和睦之意。
保安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裕固族
信仰
藏传佛教
语言
尧乎尔语、恩格尔语
分布地区
主要在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人口
14378人(201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春节是裕固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节前要包饺子(用作冻饺)、炸油馃子、馓子等,并有祭祖的习俗。节日期间放鞭炮,点酥油灯,互送哈达、礼品以示祝福。
正式婚姻,即男娶女嫁婚,婚礼仪式繁多而隆重。在女方家最重要的仪式是"戴头面"。迎亲路上,男方要在途中铺毡毯、备羊酒迎候,谓之打尖(裕固语叫'杜苏尔池')。在男方家的婚宴上,还要举行有名的"阿斯哈斯"仪式,即由"总东"(负责主持礼仪的人)向大家讲述裕固族婚礼的古老来历。
裕固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壮族
信仰
壮家道教、摩教、祖先、自然崇拜
语言
壮语
分布地区
桂、粤、滇、黔、湘等地
人口
约1500万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三月三是广西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最隆重的节日,2014年确定为广西传统习惯节日并放假两天。?其中"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其中尤以红水河、左右江流域最为常见。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
壮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乌孜别克族
信仰
伊斯兰教
语言
乌兹别克语
分布地区
塔什干、布哈拉、撒马尔罕
人口
3000-3200万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努肉孜节”、“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苏曼莱克”,其中以“肉孜节”、“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努肉孜节是乌孜别克族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按照传统习惯,在订婚前,男方要多次请人到女方家提亲。在女方同意之后,男女双方都要请亲友吃饭,商定婚期。在未结婚之前,如遇节日,男方要给女方送礼,包括布料、食物及日常用品等。在吉日的前数天,男方还要给女方送礼。
乌孜别克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锡伯族
信仰
萨满教、喇嘛教
语言
锡伯语
分布地区
辽宁、新疆、黑龙江、吉林、内蒙
人口
190481人(201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年农历除夕前,家家都要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正月初一五更饺子下锅;初二要吃长寿面。
锡伯族基本保持着一夫一妻、妇随夫居的典型的父权制婚姻形态。个别无子嗣者招婿入赘。同姓不婚,但偶有姨表、舅表、姑表兄妹婚配情况。
锡伯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瑶族
信仰
语言
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分布地区
广西、湖南、广东、美国、泰国等
人口
285.3万(201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讨念拜,意译是月半所过的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这三天,瑶家山寨欢腾得像点燃的鞭炮。
茶山瑶年轻人"爬楼"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茶山瑶小伙子为了寻求爱情,至今流行着的"爬楼"风俗,独具民族风情。
瑶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彝族
信仰
语言
彝语(藏缅语族彝语支)
分布地区
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
人口
约871万(201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节庆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集中表现。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事节庆;有以祭祀神灵、祖先为主的祭祀节庆;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为主的纪念节庆;有以欢庆丰收、庆祝胜利为主的庆祝节庆;有以歌舞戏曲活动为主的社交娱乐节庆等。
一夫一妻制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各地彝族社会发展不平衡,同时也存在少数土司和诺合一夫多妻,一般家庭因转房或无嗣纳妾而造成的一夫多妻现象,极少数地区还保留有夫兄弟婚和妻姊妹婚残余。
彝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侗族
信仰
多神教
语言
侗语
分布地区
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广东
人口
约288万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春节、活路节、尝新节、三月三、林王节、牛神节、芦笙节、花炮节、大雾梁歌节、四十八寨歌节、斗牛节等节会最为隆重。
侗族社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每逢节日,农闲或劳动之余,姑娘和小伙子们便聚在一起唱歌游玩,用歌声来播种爱情的种子。这种社交活动南北地区有所不同,北部地区是白天在山坡上进行,称为"玩山"或"赶坳",聚会的地方叫"花园";南部地区通常在晚上的家中进行,男方称"走寨",女方称"坐夜",习惯称为"行歌坐夜"。
侗族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中文名称
仡佬族
信仰
崇拜祖先,信奉多神,道教、佛教
语言
仡佬语,汉语
分布地区
主要贵州,散居云南、广西和越南
人口
579744(2000年)
基本信息
节日习俗
社会文化
仡佬族在贵州分布广泛,特别是在黔中,黔北各县均有不同数量的分布,语言,习俗差别也较大,但仡佬族都来源于古代濮人。其习俗任有一致的相似性。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的三五天便开始"哭嫁"。娶亲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在天黑前到女家。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拦门礼",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哄笑。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轿中,表示对娘家的恋恋不舍。
仡佬族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提出,相关的历史学及人类学理论有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以及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的转化及混合》。中华民族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有着不同的定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