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沁园春·雪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毛泽东 ·目录· 一 新课导入 二 学习目标 三 诗人简介 四 写作背景 五 诗歌鉴赏 一 新课导入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 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柳亚子和词《沁园春》发表于《新华日报》 柳亚子 中国诗人 被柳亚子如此称赞的词,究竟是谁写的呢? 二 学习目标 (一)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二)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 通过诵读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三 诗人简介 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毛泽东的诗词题材广博,内涵深邃,文情并茂,气势磅礴。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 四 写作背景 课本P3 1936年2月,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从陕北出发,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西部。在陕北清涧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他面对茫茫雪野、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 五 诗歌鉴赏 (一)扫除生字词障碍 滔(tāo)滔(tāo) 妖(yāo)娆(ráo) 折(zhé)腰(yāo) 风(fēnɡ)骚(sāo) 天(tiān)骄(jiāo) 风(fēnɡ)流(liú) 成吉思汗(hán) 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 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①弯腰行礼 ②表示敬慕、倾倒之意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二)先明白诗歌鉴赏的三个概念 1、感情基调: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基本的情感取向,或者说情感态度。 (惆怅、悲哀、忧愁、伤感、寂寞、悲伤、深沉……喜悦、欢快……闲适、恬淡……豪迈、奔放、热烈、激昂……) 2、意象:寄托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物象 3、意境:意象与情感融为一体的境界 (三)配乐朗诵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四)词句品析 1、上片的表达方式是? 2、描写的是什么景?展现的是什么? 3、哪个字统领上片所描写的雪景? 描写 描写的是:北国雪景 展现的是:祖国山河的壮丽 望 (四)词句品析 4、写作手法赏析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三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冰封”“雪飘”一静一动相互映衬,写出了北国雪景静穆之中又有雪花飘舞的动态美。 (四)词句品析 4、写作手法赏析 (2)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①表现手法:“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是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显得“山”“原”活泼奔放,写出了北国雪景的壮丽雄奇。 ②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连绵起伏的山峦比作舞动的银蛇,把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比作奔驰的巨象,写出了北国雪景的壮丽雄奇。 (四)词句品析 5、下片的表达方式是? 6、哪个字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议论、抒情 惜,饱含惋惜之情而又含有批判 (四)词句品析 7、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这三句构成此词的中心句,主要是诗人自指,即抒发了诗人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