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 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8武器万花筒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冀教版 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8武器万花筒 教案

资源简介

8武器万花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列举武器的主要种类。
举例说出武器给人类带来的威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维护世界和平的态度。
3.能力方面
初步形成客观的科学的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武器给人类带来的威胁
2. 教学难点
?武器的发展演变
三、教学过程
(一)中国武器知多少
近两年中,我国的军事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学生汇报搜集的武器知识,教师总结。
在空军方面:自主研制成功“枭龙”、“飞豹”、“歼十”战机。尤其是“歼十”战机其先进程度达到国际第三代战斗机标准。综合实力超过了美国F16战机的水平。同时在加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还大量的引进了俄罗斯空军的苏-27和苏-30两种先进的战机,来加强我国空军实力。
在海军方面:
自主研制出169舰、170舰、171舰、旅沪级导弹驱逐舰。同时引见俄罗斯四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现代级驱逐舰是前苏联海军20世纪80年代初建造的大型导弹驱逐舰。首舰“现代”号于1980年服役,现有19艘在役。该级舰是以对海攻击为主的通用型驱逐舰。
在潜水艇方面:国家在加大研制新型核潜艇的同时引进俄罗斯“洛基”级常规动力潜艇,“洛基”级潜艇被西方称之为“海底黑洞”来形容它的安静。是名副其实的海底杀手!!
在陆军方面:
中国96式坦克的综合战力已经为居全球前三位。同时在陆军航空兵种方面中国的武直10的能力也足以和美国的武装直升机向抗衡。
在太空方面:
在中国的“东风3”型战略导弹面前,美国的TMD形同虚设,是美国永远不敢向中国挥舞起“核大棒”。
(二)武器的发展演变
教师出示课件讲解知识
(1)石兵器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为了求取生存,部落之间常因掠夺婚姻、渔猎、采摘领地,而引发原始战争。在长期的战争经验总结中,人们发现单纯地利用带着锋刃的生产工具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就有人用石、骨、角、木、竹等材料,采用刮削、磨琢、绑扎等方法,制成最早的兵器。由于它们以石制的为多,后人称之为石兵器。石器时代的兵器虽然制作粗陋,但是已经形成了武术器械的基本类型,远程作战兵器:戈、矛、石镞成为武术器械中的长兵;近程作战兵器石刀、石匕首发展为短兵。尽管石器质料硬脆易碎、兵戈相见,易于损坏,但是它们却为第一代金属兵器——青铜兵器的出现奠定了雏形。
(2)金属兵器
a 青铜兵器 
  据兵器史料载,青铜兵器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建立的夏王朝已经用于装备军队。到了商代,随着青铜冶铸技术的提高,青铜兵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制品有长杆格斗兵器戈、矛、斧;卫体兵器短柄刀、剑、射远的复合兵器弓箭;防护装具青铜皮甲、盾等。商代以后,铜的采掘和青铜冶铸业得到比较大的发展。《考工记》中关于“六齐”的论述,已经总结出春秋时期一些青铜兵器中铜和锡的组配比例,其中斧斤是五比一,戈就是四比一,大刃是三比一,削杀矢是五比二。有了这些组配比例,就能保证所制各种兵器适当的坚韧度,满足作战的需要。此外,《考工记》的“冶氏”、“桃氏”、“函人”、“庐人”、“弓人”等条,还记录了杀失、剑、甲、戈戟、矛、弓等一些兵器的材料选择、尺寸大小、形制构造和规范等内容,表明当时制造的兵器已经向标准化迈出了最初的一步。
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青铜复合剑的制造技术,这种剑的脊部和刃部分别用含锡量不同的青铜铸成。铸造时,先铸造剑柄和剑脊,后铸造剑刃,再把剑刃同剑脊的榫部结合成一体。经过对这种剑的实物测定,脊部的青铜含锡量是百分之十,刃部的青铜含锡量是百分之二十。含锡量比较低的脊部韧性比较大,不易拆断,便于久用。含铜量比较高的刃部坚而刚,利于刺杀。这种脊韧刃坚、刚柔相济的复合剑,既有比较高的刺杀力,又经久耐用,是青铜兵器制造技术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铜制的射远兵器弩,铜兵器的发展也到了鼎盛期。从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是铜器的衰变期。这时期虽然在铸造技术上有许多的发明与创新,然而在整体上却衰落了,因为,铜兵器密度较大,韧性依然不够大,很难适应车战长兵的需求,一寸长一寸强的武术器械优势得不到体现;面对机动灵活的马战不仅要长,还要轻便。战争渴求人们不得不致力于追求兵器材料的革新,铁器应着这种需求,登上了战争兵器的舞台,也把武术器械的发展推向了历史厮杀的舞台.
b 铁质兵器
铁质兵器在我国运用尚早,从1931和1972年,河南、河北出土的铁援铜戈和铁刃铜钺,证明我们的祖先用铁制作兵器从商代就开始了。但是,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对铁的冶炼技术还没有掌握,那时候的铁与铜混合制作也许尚属偶然,因数考古证明混合的铁质属于自然陨铁。只有到了春秋晚期,我们的先人在冶铁上取得了生铁、钢与铸铁柔化技术重大的突破时,才能意味着真正意义上铁器时代的到来,早期的生铁的含碳量太高,质地硬而脆,很容易折断,妨碍了它的实际运用。生铁的柔化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对生铁进行长时间的加热,使原来的碳化三铁(Fe3C)得以分解为铁和石墨,使原来的脆性铁变为了展性铁。钢铁且刚有弹性,用以制作的兵器在战斗中既不易折断,又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从三国张飞的丈八蛇矛枪,关云的大刀等他们产生的时期就是在治铁技术发展的成熟时期。铁兵器的广泛制造和投入运用,使得冷兵器的质量和性能大大得到提高,使古代中国军队的兵器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大量手持锋利铁兵器的骑兵、步卒等相应而生,在一次一次地实战中总结格斗经验,各种新兵器随之创造而出,其用法也随之诞生而走向成熟。正由于此,才会有后来的十八般武艺的多种说法,给武术器械的发展带来从未有过的辉煌。
3热兵器对武术器械的影响
火器
火药的发明是中国炼丹家偶然创造的革命性奇迹,作为副产品而获得成功。从火药的发明到有目的应用于军事,至少经历了有三百年的历史。据《九国志》记载,首次采用发机飞火烧掉敌城,还是在唐朝末年。暗示着火器时代的来临,火器的大量使用,改变了战争的形态,由近体、点杀伤性冷兵器过渡到远体、面杀伤性的火器为主,并迅速得到广泛应用。火球、火铳、火炮、地雷等随着战争需要不断推陈出新,随着火器的发明与改进,战争进入了高技术阶段。个人的英勇敌不过机械的技术,谁能使用比较先进的兵器,谁就拥有制胜的决定性力量,能够在远距离上发挥作用的火器,打破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匹夫之勇而获胜的个人英雄主义观念。更何况,火药的爆炸声和强烈的光芒,惊骇战马而削弱了骑兵的力量.。无论是重甲骑兵还是轻弓快马,无论是长枪,还是硬驽,在呼啸的炮弹轰炸下,只能褪为历史的纺车、青铜器。就连一向以弓马治天下自诩的晚清政府,最后也不得不提出“军储利器,枪炮为先”军事装备战略。由于火器的大量使用,使得冷兵器在战场上受到了无情地挑战,而逐步被淘汰。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冷兵器从战场的脱离,武术器械的发展迅速从军队下移于民间。据武术史记载宋朝耍枪弄棒的武术常见于勾栏瓦舍,这绝对不可能说是历史的巧合,因为这个时候火器用于部队作战已有相当规模。所以,部队火器的大量使用,一统天下的冷兵作战模式只能是一个个脱离充满杀戮的战场。武术器械的发展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原来简单实用的战场格杀工具,编成了各样的套路,成为民众的防身健体的工具,走上了以服务于民众为主体的发展轨道,
4高科技兵器
如果说,火器还能让冷兵器与之并存的话,那么,到了核时代已是十分不可能,大面积的杀伤性核武器,使得冷兵器在战场上绝对没有用武之地。今天如果我们看到背着大刀,端着嵌有刺刀的冲锋枪的士兵,与敌格斗的情景,只能是电影中的画面,小说中的描述。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精准化、无人化、智能化、非接触远程打击,精确制导成为现代战争兵器的核心技术。武术器械的发展已完全从战场上分离出来,所谓的长兵、短兵只能是历史的称谓。如今的武术器械纤细柔软、棱角方钝、装饰华丽,尽管也会伴随着练习者的挥舞,不时地发出哗啦啦地铿锵之声,但是,只能在体育竞技场上,在民间健身场所,去再现历史。原汁原味的古老武术兵器,只能在历史博物馆中寻找归宿。
(三)武器与国家安全
学生讨论武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1全面禁止并彻底销毁核武器是解决无核武器国家安全保证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一贯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2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称,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斗的威胁。同时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
(四)小结
为了保护祖国的安全,我们要学习知识,研究武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