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使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学案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使用

资源简介

学案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使用
天等县都康乡初级中学 张波行 18978178810
【摘要】我们天等县得到孟教授两期的有效教育培训后,也开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现在都在探索,到底什么样的课型才能符合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好多历史教师都感到不知从何入手。就目前的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学,只要使用学案教学方式。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      有效教育      教学中的困惑        
学案   学案基本结构   学案使用注意事项   不足
孟照彬教授立足于国家和国际的大视野,创建了有效教育体系,取得了卓著的成效,被称为世界第六种教学方式。孟教授认为教师组织教学的课型方式主要是师生在教学的活动中,依据生理、心理和任务目标、环境条件的变化把“听、看、说、想、做、动、静”这七要素单列或进行不国的排列组合来交替进行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极其巧妙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避免教学活动中的强化疲劳,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学得快、学得慢、有特色的学生互相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主动和能动得到充分的发挥。
目前,我们天等县得到孟教授的两期的培训后,也开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现在都在探索,到底什么样的课型才能符合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特别是我们以往都没有人重视的历史课堂教学。因为,就目前农村初中来讲,历史的任课教师大部分都不是专业出身的。我们好多教师都感到不知从何入手。我个人认为,就目前的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学,只要使用学案教学方式。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其实,我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大多采用学案教学法。我个人觉得,学案教学模式基本能解决目前我们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现在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谈谈学案教学在历史课中的使用。
学案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学案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根据学案,能清晰地掌握老师的教学思路,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每张学案都备有适当的课堂练习,教师在习题讲解时注重了学法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先学后教、以问题承载知识,导学导练、当堂达标”的预期目的。
学案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有:
(一)自主学习:按“导学案”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自主进行概括总结;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使用新观点解释老问题等。做好接受小组互查的准备和大组讨论准备。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准备小组讨论时发言。
(二)小组互查: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互相学习、讨论、矫正,保证全体小组成员达成学习目标;推选代表准备发言:公布“导学案”的答案,质疑,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
(互查的要求:一是组织有序,互相鼓励。二是人人过关,通过互相检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讨论与交流,甚至是争论,让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三是有时间保证,不急于求成,耐心等待学生完成自主建构任务;四是表达与质疑,推选代表准备大组发言。发言内容包括质疑、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或对老问题作出新解释。)
(三)当堂检测:通过迁移炼习,当堂检测学习效果;通过批改或抽样批改深入了解学情,获取反馈信息,为采取补救
教师在使用学案教学模式时,所定的学案的结构,应与“基本程序”相一致。
一份完整的学案包括【学习目标】、【自学内容】、【问题讨论】、【概括总结】、【当堂检测】几个部分。
学习目标:依据学情、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制定。制定学习目标,一是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层次性需求。
自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包括问题、习题、方法、应用、例题的概括总结、实验、社会观察与思考等内容。对自学内容的要求:一是能够引导学生自学;二是通过自学内容的学习,能够基本达成教学目标。
问题讨论: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准备小组互动和大组讨论。
概括总结:在大组讨论后通过概括总结完成知识建构,形成自己新的观点、经验和知识体系。
当堂检测:(也可以另附)依据目标和内容编制检测题。通过迁移炼习,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当堂检测”是获取反馈信息,为制定下一节课教学目标提供依据的重要环节,不能忽略。
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做到“一个中心”、“两有”和“三性”。
“一个中心”指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两有”指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纲”。“心中有人”指要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充分考虑学案怎样导学生学,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心中有纲”指要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依据,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方法得当,层次分明。
“三性”指设计的学案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科学性和主导性,探索性是指学案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实验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解决的问题。科学性指学案设计的问题要科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做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使学生认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又要符合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主导性指学案的设计虽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主导下的有效学习,特别是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和辅导,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设计好学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在上课前教师必须抽查部分学生的学案,以便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并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2、用学案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炼、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3、培养学生及时整理学案,要做到装订成册,整齐有序。
4、在课堂上要结合具体自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效果。
5、在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有组织地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争取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并形成共同的学习成果和共性的问题。
6、在课堂中要诱导学生的质疑。对学生学习中的共性的问题或疑难问题,要在解决的方法上给予诱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7、要善于通过对学生学习小结活动的引导,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完善学生的学习活动。
8、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要加强对特殊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学习态度、方法及知识技能等方面达到应有的要求。
当然,任何一种方式都不是十全十美,都不可能包打天下的。学案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也暴露出自身的不足:
1、由于学案的定稿经过了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备课环节,所以有的教师就认为已经“集思广益”了,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即使不是使用自己负责编写的学案时也不再认真单独备课,而是满足于已有的现成的学案。但是各个班级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果完全以学案为唯一抓手,搞“一刀切”,把一张学案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加任何思考地去使用,是完全脱离学生实际。用孟教授的话说是“与学生为敌”。这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大隐患。所以我们要想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而且是教师在集体教研的备好课后的第二次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适应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他们不敢存在着突发奇想,用不着去发散思维。因为他们的定势思维告诉他们:等一下会有老师们为他们准备好标准答案的。但学案导学提倡的是学生自学,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在使用学案导学时就要鼓励学生发言,当发现学生发言出错时,不必忙于纠正,而让他讲完,然后请别的学生继续发言,最后引导学生来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要鼓励后进生参加讨论,把一些易答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重新鼓起学习的信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