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怎样正确避震?教学设计 教材类型 标准 课程名称 怎样正确避震? 课时 1课时 课程类型 自然灾害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对象 六年级 教具 地震相关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课件、板贴、学习任务单; 排好桌椅,摆好桌牌 教学目的 了解地震的成因、预兆等基本知识。 掌握在学校、家中和公共场所等不同地方的避震方法,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感受地震的无情,激发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地震发生时在各个场所的防护措施和避灾自救技能。 教学难点:学会寻找家里和学校的生命三角,保护自己,减少伤害。 教学过程 灾情导入 震撼共情 播放视频:《唐山大地震》地震来临时的视频,看完了,你想说些什么? 出示数据:全球地震受灾情况;伴乐出示图片:近几年发生在我国的地震。看完,你还想说些什么? 小结:地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力、毁灭性极强,与人类的生命息息相关。这节课让我们关注地震,寻找地震中的求生“通道”。(板贴:地震中的求生“通道”) 【设计意图】 从电影《唐山大地震》视频播放,到全球地震受灾数据,再到近几年发生在我国的地震,由电影的“虚”到生活的“实”,由放眼全球到关注身边,视频、音效、显红放大数据,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使学生感受到地震的残酷无情,人类在地震面前的渺小无力,为下一环节学习正确避震方法、提高自护能力,奠定了情感基础。 地震知识 前测先行 反馈地震知识类问卷调查: 第一题:你知道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吗?38%的学生答对。出示地震原因图:谁能根据这张图,向大家介绍地震的发生。 小结:地震是因地壳运动而产生的地震波的自然现象。地震的发生地点叫震源,震源的上方叫震中,地震会引起地壳断层。 第二题:地震前会发生什么反常的自然现象?25%的学生答对。生生碰撞:举例地震前的异常现象。 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征兆呢? 小结:异常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一定就是地震的预兆,可以上报给有关的部门。要学会沉着应对,切忌惊慌失措。 第三题:你知道我国防灾减灾日是哪一天吗?15%学生答对。问题引导:为什么是5月12日? 小结:发生在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无数,经济损失惨重,所以从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设计意图】 课前,对六年级段关于地震做了问卷调查,并做了详细的数据分析。课上,以问卷调查中学生缺乏或存有误区的知识为教授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因生施教,更大限度地补给了学生的知识漏洞,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避震方法 多方位习得 (一)反馈避震方法类问卷调查: 第一题: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爬山,你会往上跑还是往下跑? 第二题: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家里,究竟要不要从房子往外跑? 第三题: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教室上课, 你会怎么做? 第一题和第二题出现多个答案,理由五花八门,第三题只答对了一方面,不够完善。 (二)分配学习任务:聚焦公共场所、家里和学校等三个场所如何避险的问题,请三个学习大组从抽屉里拿出《学习单》,先自学再小组合作,组长分配任务,组员共同完成,最后请组长汇报。 (三)汇报学习任务: 公共场所避震 (1)呈现成果:户外避震标识 (2)交流避震的原因 (3)补充完善 家中避震 (1)呈现成果:家中逃生小秘诀 (2)视频明晰:什么是生命三角,以及如何寻找。 (3)竞答巩固:一站到底,分情境判断题、选择题。 3、学校避震 (1)观看视频:汶川大地震,枣庄中学成功避震的故事。 (2)生生碰撞:为什么枣庄中学能创造“零死亡”的奇迹? 你还了解其他国家哪些好的避震做法? (3)地震演习:此时地震正发生在我们教室里,让我们也进行一次生命的演习。 第一次警报拉响,沉着躲藏演练;第二次主震过去,有序疏散演练。 (4)现场拍照反馈:现场拍摄并屏幕出示学生躲藏、疏散的照片,提问,大家是否都做到了正确的避震?寻找学生不一样的藏身方法,他的躲藏是否合适?老师的生命三角在哪里? 【设计意图】 从问卷调查而来,锁定避震的三大场所:公共场所、家里和学校。全班分成3个学习大组和9个学习小组,进行一样的合作交流方式:先自学后小组合作,组长汇报,组员补充。完成不一样的学习任务:制作公共场所避震标识;编写家中逃生秘诀;梳理成功避震的要点并汇报其他国家的好做法。采用不一样的学习内化方式:公共场所避震采用聚焦问题、图文解说;家中避震采用梳理创编、自主习得;学校避震采用实战演练、技能落实。不同的学习方式,不但符合避震知识和技能不同的落实要求,更把避震变得有趣好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整理内化 总结提升 1、静心整理:看一看,想一想,这一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收获了知识、技能和方法,懂得了生命、友爱和合作,也一同寻找到了地震中的求生“通道”,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学习,多多实践,一同用知识守护生命! 【设计意图】 在整理中,看看板书,想想要点,梳理收获,是回顾、是内化、更是提升…… 小结与反思 以生丈量课堂 学会如何正确避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老话题了。避震演练学校年年做,模式化地拉响警报,学生伏地遮挡,主震一过,低头疏散,一切都是那么地顺理成章,但又像演戏一样。一个活动若走不进孩子的心里来,是发挥不了它的作用的。本堂课,我立足站在学生的角度,以生来丈量课堂,旧课新上,焕发“生”的光彩! 以学生知识薄弱点构建教学内容 前测做好问卷调查,并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学生已知、已得的可以置之不教,不懂、不会的要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帮助大的要视为教学的重难点。当在课堂上出示调查结果时,学生各个眼睛发亮,注意力高度集中,心里可能嘀咕着:我答对了吗?不懂的我要弄懂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中来,自然课堂的教授与学生的认知紧密结合,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以生生的合作互动优化教学方式 课堂上以3个避震场所确立3个学习大组和9个学习小组,3个学习大组各自不同的学习任务,呈现不同的学习成果,学习小组明确任务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行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学习成果。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8分钟合作探究的时间,这8分钟,学生忙碌并快乐,有自我沉思的,有相互讨论的,有疾笔速写的。汇报中,组长侃侃而谈,组员相继补充,各组智慧碰撞。活动的课堂、灵动的课堂、互动的课堂,才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以学生的实时反馈成为教学增量 没有评价的练习是无效的练习。在避震演练的环节,地震来临时躲藏,主震过去后撤离,我采用照片实时反馈的方式,学生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让学生对照躲藏和疏散的要点自评刚才的避震行动,更及时、更有效。课堂上,一生的避震方式与其他生不一样,她躲在墙角,引发学生的讨论,她的避震方式合适吗?大部分学生说不合适,因为没有遮挡和手抓牢,只有个别的孩子说这是坚固的生命三角。揭示答案,墙角是稳固的生命三角区域,学生了然于心。从学生中来的问题、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往往是学生学习的增量。 如何把安全教育上到学生的心里,如何将安全教育落实到平常的行动中,学生是知识接受和技能训练的主体,课堂本该是学生的练习场,只有将学生的薄弱点视为教学的重难点,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想起来、说起来、讨论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同伴习得、知识内化。安全教育并非是一蹴而就,一节课还只是一节课,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时时温习,不断实践,不断巩固。 (后面附三份学习单和问卷调查) 附:三份学习单和问卷调查 《公共场所的避震学习单》 学习任务:思考原因并制作避震标识 1、当我们在道路、户外等公共场所突遇地震时,为什么要离开各种高大危险物,如广告牌、立交桥等? 当我们在电影院、体育馆或商场突遇地震时,为什么要选择结实的柜台、墙角处蹲下? 当我们在山区突遇地震时,为什么要往山顶跑呢? 《家中避震学习单》 抓紧时间_??§???é??é??_。从感觉到震动到房屋倒塌,通常只有十几秒的时间,在 这十几秒的时间里,无论是跑出去还是就地躲避,都要迅速采取措施,不要犹豫,以免在犹豫中丧失生存的机会。如果住在平房或一楼时,较早得知预警的情况下,可尽快跑到室外开阔地避震。如家住高楼或来不及逃出,应选择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躲避,待安全后再撤离或等待救援。 2.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如牢固的桌下或床底下;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牢固的家具旁、内承重墙墙角;小而有支撑物的空间,如卫生间等。室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千万不要乘坐电梯,如果地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蹲下,抓牢扶手。千万不要到处乱跑,尤其是不要到楼道灯人员拥挤的地方去。 3.做好_è??????????¤_。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学习任务:划出并梳理避震的关键点,结合自己的经验,创编《家中逃生小秘诀》 《学校避震学习单》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天崩地裂,使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的教学楼立即处在剧烈的摇晃之中。正在上课的师生们在经过瞬间的惶恐后,马上开始冷静而有序地逃生。 "让学生趴在桌子下面,听我指挥。当学生趴在桌子下面,我就开始扶着墙往下走,查看过道上的情况,过道上如果没有其他班走,如果过道不拥挤的话我可以组织学生慢慢从前门和后门,后几排从后门走,前几排从前门慢慢疏散出去。"老师回忆,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师生们还能冷静而有序地疏散,是源于他们平时的训练,而这种训练正是叶志平校长发起的。从2005年开始,桑枣中学搞紧急疏散演习成为一种制度,几乎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必修课。地震发生的时候,全校2200师生们正是按照平时训练的要领从摇晃的教学楼内迅速向外疏散转移,仅仅用了1分36秒,师生们都跑到了操场上,一个都不少,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 学习任务: 1、学校避震需要注意什么? 你还了解其他国家哪些好的避震做法? 关于地震问卷调查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地震前会发生什么反常的自然现象? 3、地震发生时,从感觉震动到房屋倒塌大概是 秒。 4、我国防灾减灾日是 。 5、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爬山,你会往上跑还是往下跑?为什么? 6、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家里,究竟要不要从房子往外跑? 7、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教室上课,你会怎么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