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八下期末复习2单元理解权利义务读记提纲核心素养链接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知识网络知识拓展税收的特征税收与其他分配方式相比,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权力量,依据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政令来进行强制征收。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通过征税,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收入转归国家所有,国家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税收是按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标准征收的。教材解读考点1公民权利1.宪法的核心内容及核心价值。(P31)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确认并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实现,是宪法的核心价值。2.公民的基本权利。(P33~39)3.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P33)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4.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满足条件及重要性。(P33)(1)满足条件:①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②依法未被剥夺政治权利。(2)重要性: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5.政治自由的内容和意义。(P33)(1)内容: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2)意义: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6.监督权的内容和意义。(P34)(1)内容: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如微博问政、网上评议政府);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如网络反腐)。(2)意义: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7.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体现有哪些?(P34)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国家政治生活,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体现。8.人身自由的含义、内容和重要性。(P34~35)(1)含义: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2)内容: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3)重要性: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9.宪法中关于保护公民人身自由的规定。(P35~36)内容宪法规定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10.人格尊严权的内容及保护人格尊严权的原因。(P36)(1)内容: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2)原因:公民都有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都应当享有受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权利。点拨:执法机关为了社会公共利益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不属于侵犯人格尊严权的行为。11.公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有哪些?(P37)(1)财产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2)劳动权:①含义,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②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③重要性,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活动,获得劳动报酬和其他收益,既可以保障合理的生活水平,实现自身价值,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3)物质帮助权: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12.受教育权的含义及教育的重要性。(P38)(1)含义: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2)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13.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所采取的措施。(P38)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4.文化权利的相关宪法规定和国家相关政策。(P39)(1)宪法规定: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2)政策: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15.公民的其他权利。(P39)我国公民还享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障。16.我国公民应该如何依法行使权利?(P41~42)(1)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2)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代价。同时,每个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都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我们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也不得损害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3)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①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②公民权利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③维护权利的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维护权利的方式)17.协商的含义、适用情形和优势。(P42)(1)含义:协商是当事人之间自行解决纠纷的方式。(2)适用情形:一些常见的消费、劳动争议和交通事故纠纷等,当事人可以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依据法律,直接对话,分清责任,达成协议,解决纠纷。(3)优势: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权益争议是通过协商解决的。18.调解的含义、适用情形和分类。(P43)(1)含义:调解是通过调解组织解决纠纷的方式。(2)适用情形:调解人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会公德为依据,对纠纷双方进行疏导、劝说,促使他们相互谅解,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3)分类:我国调解方式主要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19.仲裁的含义和适用情形。(P43)(1)含义:仲裁是通过仲裁机构解决纠纷的方式。(2)适用情形:公民与其他个人或组织之间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争议时,可以申请仲裁。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仲裁,并受仲裁裁判约束。20.诉讼的含义、适用情况和分类。(P44)含义:诉讼是通过人民法院解决纠纷的方式。适用情况分类公民遇到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的争议民事诉讼公民对于某些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刑事自诉公民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权益行政诉讼考点2公民义务1.公民基本义务有哪些?(P46~50)点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是指由宪法所确认的、作为公民所应当享有和履行的最起码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基本权利和义务构成了普通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或原则。2.遵守宪法法律的原因、要求和具体表现。(P46)(1)原因: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2)要求:①遵守宪法就是要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②我们要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自觉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③我们要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程序规定,以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办事。(3)具体表现: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国家利益的表现。(P47)(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原因和要求。(P47)(1)原因: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2)要求:每个公民都应当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维护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5.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内容及原因。(P47)(1)内容:①维护国家安全包括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秘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②维护国家荣誉包括维护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③维护国家利益包括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各方面的利益。(2)原因: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7.我国兵役制度的内容和要求。(P49)(1)内容: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2)要求:现役军人必须遵守军队的条令和条例,忠于职守,随时为保卫祖国而战斗。预备役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参加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参军参战,保卫祖国。8.依法纳税的原因和不履行依法纳税义务的后果。(P50)(1)原因: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2)不履行依法纳税义务的后果: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9.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P5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2)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3)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10.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我们应该怎么做?(P53)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11.法定义务须履行的原因。(P54)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12.如何依法履行法定义务?(P55)(1)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如履行受教育义务、依法纳税、遵守公共秩序、保护野生动物、遵守交通规则、依法服兵役、爱护公共财物等。(2)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如杀人、放火、侵占他人财产、破坏森林植被、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等。13.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及后果。(P55)(1)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者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做的行为,都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2)后果: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4.违反不同的法律,承担不同的责任。(P57)行为承担的责任违反民事法律承担民事责任违反行政法律承担行政责任违反刑事法律,构成犯罪的承担刑事责任【深度分析】1.公民的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及侵权表现。内容含义侵权表现名誉权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侮辱他人:公然谩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嘲笑、讽刺、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脏物等诽谤他人;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他人等行为荣誉权因特定主体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由政府、社会组织授予的赞美称号的权利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荣誉证书和奖章;非法侵占他人荣誉;严重诋毁他人所获得的荣誉;侵害荣誉权人应得的物质利益肖像权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姓名权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干涉他人决定姓名、使用自己的姓名;干涉他人改变自己的名字;盗用、冒用他人姓名隐私权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未经本人允许,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他人住宅;非法搜集、传播和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它们公开肖像权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姓名权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干涉他人决定姓名、使用自己的姓名;干涉他人改变自己的名字;盗用、冒用他人姓名隐私权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未经本人允许,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他人住宅;非法搜集、传播和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它们公开3.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有哪些?(1)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2)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3)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体进行监督。(4)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交流的形式反映。4.近年来,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维护教育公平,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意义?(1)措施:①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③解决“入园难”问题;④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等。(2)意义:①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保障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②符合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要求;③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使我国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5.列举社会中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现象。(1)家庭:家长不让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家长让未成年子女辍学打工等。(2)学校:随意开除学生;随意停学生的课;以不合理的理由拒绝录取符合条件的学生入学;勒令“双差生”停课或转学、退学等。(3)社会:盗用、冒用他人姓名上学;扰乱学校教学秩序,妨碍学生学习等。6.青少年应该怎样对待公民权利?(1)要珍惜自己的权利。(2)依法行使权利。行使权利不能超过它本身的界限,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进行。(3)当自身的权利受到侵犯时,要依法维护权利。具体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7.为什么说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2)就公民个人来说,只有受教育,才能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受教育使我们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在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自己也能获得相应的报酬,从而更好地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因此,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3)从国家的角度来讲,要实现现代化,提高公民的文化和科学素质是关键。这就要求每一个公民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力争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多做贡献。所以,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8.从权利和义务一致的角度出发,对广场舞舞者和被广场舞骚扰者提几点建议。①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②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③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④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观点辨析】1.只要是公民的财产,都受法律保护。这种观点错误。只有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公民通过非法方式获得的财产,不但不受法律保护,国家还要依法予以追究和惩罚。2.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我们行使权利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这种观点错误。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但权利的行使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3.未成年人不需要纳税。这种观点错误。个人所得税是公民获得报酬时必须缴纳的税款,不以公民年龄为依据。公民获得报酬既包括劳动所得,也包括非劳动所得。正常情况下,未成年人不参加劳动,雇佣童工是违法的,因此大家没有未成年人缴税的概念。但未成年人以其他方式所得报酬,包括稿酬、片酬,以及中奖所得等都要缴纳个人所得税。4.我们可以先享受权利后履行义务。这种观点错误。①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表明,权利义务相统一,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公民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②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3张PPT)2021八下道法期末专题复习拟适应测试2单元理解权利义务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理解权利义务公民权利公民基本权利理解权力及其价值,增强权利意识理解权利义务公民权利公民基本权利理解权力及其价值,增强权利意识理解权利义务公民权利理解权力及其价值,增强权利意识理解权利义务明确义务及其意义,增强义务观念税收的特征税收与其他分配方式相比,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权力量,依据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政令来进行强制征收。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通过征税,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收入转归国家所有,国家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税收是按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标准征收的。考点1公民权利1.宪法的核心内容及核心价值。(P31)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确认并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实现,是宪法的核心价值。2.公民的基本权利。(P33~39)3.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P33)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4.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满足条件及重要性。(P33)(1)满足条件:①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②依法未被剥夺政治权利。(2)重要性: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5.政治自由的内容和意义。(P33)(1)内容: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2)意义: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6.监督权的内容和意义。(P34)(1)内容: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如微博问政、网上评议政府);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如网络反腐)。(2)意义: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7.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体现有哪些?(P34)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国家政治生活,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体现。8.人身自由的含义、内容和重要性。(P34~35)(1)含义: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2)内容: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3)重要性: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9.宪法中关于保护公民人身自由的规定。(P35~36)内容宪法规定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10.人格尊严权的内容及保护人格尊严权的原因。(P36)(1)内容: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2)原因:公民都有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都应当享有受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权利。点拨:执法机关为了社会公共利益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不属于侵犯人格尊严权的行为。11.公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有哪些?(P37)(1)财产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2)劳动权:①含义,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②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③重要性,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活动,获得劳动报酬和其他收益,既可以保障合理的生活水平,实现自身价值,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3)物质帮助权: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12.受教育权的含义及教育的重要性。(P38)(1)含义: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2)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13.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所采取的措施。(P38)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4.文化权利的相关宪法规定和国家相关政策。(P39)(1)宪法规定: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2)政策: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15.公民的其他权利。(P39)我国公民还享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障。16.我国公民应该如何依法行使权利?(P41~42)(1)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2)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代价。同时,每个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都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我们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也不得损害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3)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①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②公民权利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③维护权利的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维护权利的方式)17.协商的含义、适用情形和优势。(P42)(1)含义:协商是当事人之间自行解决纠纷的方式。(2)适用情形:一些常见的消费、劳动争议和交通事故纠纷等,当事人可以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依据法律,直接对话,分清责任,达成协议,解决纠纷。(3)优势: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权益争议是通过协商解决的。18.调解的含义、适用情形和分类。(P43)(1)含义:调解是通过调解组织解决纠纷的方式。(2)适用情形:调解人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会公德为依据,对纠纷双方进行疏导、劝说,促使他们相互谅解,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3)分类:我国调解方式主要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19.仲裁的含义和适用情形。(P43)(1)含义:仲裁是通过仲裁机构解决纠纷的方式。(2)适用情形:公民与其他个人或组织之间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争议时,可以申请仲裁。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仲裁,并受仲裁裁判约束。20.诉讼的含义、适用情况和分类。(P44)含义:诉讼是通过人民法院解决纠纷的方式。适用情况分类公民遇到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的争议民事诉讼公民对于某些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刑事自诉公民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权益行政诉讼考点2公民义务1.公民基本义务有哪些?(P46~50)点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是指由宪法所确认的、作为公民所应当享有和履行的最起码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基本权利和义务构成了普通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或原则。2.遵守宪法法律的原因、要求和具体表现。(P46)(1)原因: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2)要求:①遵守宪法就是要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②我们要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自觉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③我们要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程序规定,以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办事。(3)具体表现: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国家利益的表现。(P47)(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原因和要求。(P47)(1)原因: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2)要求:每个公民都应当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维护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5.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内容及原因。(P47)(1)内容:①维护国家安全包括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秘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②维护国家荣誉包括维护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③维护国家利益包括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各方面的利益。(2)原因: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点拨:责任与义务。(1)责任是指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或不应该做某些事情。它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如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2)义务是指履行义务的主体依法应当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满足其他权利人利益的法律约束。义务由法律规定、确认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履行。6.依法服兵役的原因。(P48)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为了保卫祖国,我们要自觉履行这项义务。7.我国兵役制度的内容和要求。(P49)(1)内容: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2)要求:现役军人必须遵守军队的条令和条例,忠于职守,随时为保卫祖国而战斗。预备役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参加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参军参战,保卫祖国。8.依法纳税的原因和不履行依法纳税义务的后果。(P50)(1)原因: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2)不履行依法纳税义务的后果: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9.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P5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2)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3)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10.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我们应该怎么做?(P53)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11.法定义务须履行的原因。(P54)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12.如何依法履行法定义务?(P55)(1)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如履行受教育义务、依法纳税、遵守公共秩序、保护野生动物、遵守交通规则、依法服兵役、爱护公共财物等。(2)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如杀人、放火、侵占他人财产、破坏森林植被、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等。13.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及后果。(P55)(1)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者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做的行为,都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2)后果: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4.违反不同的法律,承担不同的责任。(P57)行为承担的责任违反民事法律承担民事责任违反行政法律承担行政责任违反刑事法律,构成犯罪的承担刑事责任【深度分析】1.公民的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及侵权表现。内容含义侵权表现名誉权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侮辱他人:公然谩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嘲笑、讽刺、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脏物等诽谤他人;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他人等行为荣誉权因特定主体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由政府、社会组织授予的赞美称号的权利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荣誉证书和奖章;非法侵占他人荣誉;严重诋毁他人所获得的荣誉;侵害荣誉权人应得的物质利益肖像权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姓名权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干涉他人决定姓名、使用自己的姓名;干涉他人改变自己的名字;盗用、冒用他人姓名隐私权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未经本人允许,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他人住宅;非法搜集、传播和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它们公开2.如何理解正确行使言论自由权?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滥用言论自由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使言论自由要受到三方面的限制: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来侮辱、诽谤他人;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教唆、煽动他人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谁公开发表了有损于他人、公共利益的言论,谁就要对该言论产生的后果负法律责任。3.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有哪些?(1)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2)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3)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体进行监督。(4)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交流的形式反映。4.近年来,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维护教育公平,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意义?(1)措施:①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③解决“入园难”问题;④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等。(2)意义:①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保障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②符合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要求;③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使我国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5.列举社会中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现象。(1)家庭:家长不让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家长让未成年子女辍学打工等。(2)学校:随意开除学生;随意停学生的课;以不合理的理由拒绝录取符合条件的学生入学;勒令“双差生”停课或转学、退学等。(3)社会:盗用、冒用他人姓名上学;扰乱学校教学秩序,妨碍学生学习等。6.青少年应该怎样对待公民权利?(1)要珍惜自己的权利。(2)依法行使权利。行使权利不能超过它本身的界限,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进行。(3)当自身的权利受到侵犯时,要依法维护权利。具体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7.为什么说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2)就公民个人来说,只有受教育,才能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受教育使我们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在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自己也能获得相应的报酬,从而更好地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因此,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3)从国家的角度来讲,要实现现代化,提高公民的文化和科学素质是关键。这就要求每一个公民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力争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多做贡献。所以,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8.从权利和义务一致的角度出发,对广场舞舞者和被广场舞骚扰者提几点建议。①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②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③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④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观点辨析】1.只要是公民的财产,都受法律保护。这种观点错误。只有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公民通过非法方式获得的财产,不但不受法律保护,国家还要依法予以追究和惩罚。2.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我们行使权利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这种观点错误。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但权利的行使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3.未成年人不需要纳税。这种观点错误。个人所得税是公民获得报酬时必须缴纳的税款,不以公民年龄为依据。公民获得报酬既包括劳动所得,也包括非劳动所得。正常情况下,未成年人不参加劳动,雇佣童工是违法的,因此大家没有未成年人缴税的概念。但未成年人以其他方式所得报酬,包括稿酬、片酬,以及中奖所得等都要缴纳个人所得税。4.我们可以先享受权利后履行义务。这种观点错误。①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表明,权利义务相统一,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公民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②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八下期末复习2单元理解权利义务读记提纲核心素养链接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知识网络知识拓展税收的特征税收与其他分配方式相比,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权力量,依据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政令来进行强制征收。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通过征税,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收入转归国家所有,国家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税收是按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标准征收的。教材解读考点1公民权利1.宪法的核心内容及核心价值。(P31)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确认并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实现,是宪法的核心价值。2.公民的基本权利。(P33~39)3.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P33)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4.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满足条件及重要性。(P33)(1)满足条件:①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②依法未被剥夺政治权利。(2)重要性: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5.政治自由的内容和意义。(P33)(1)内容: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2)意义: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6.监督权的内容和意义。(P34)(1)内容: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如微博问政、网上评议政府);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如网络反腐)。(2)意义: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7.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体现有哪些?(P34)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国家政治生活,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体现。8.人身自由的含义、内容和重要性。(P34~35)(1)含义: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2)内容: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3)重要性: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9.宪法中关于保护公民人身自由的规定。(P35~36)内容宪法规定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10.人格尊严权的内容及保护人格尊严权的原因。(P36)(1)内容: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2)原因:公民都有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都应当享有受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权利。点拨:执法机关为了社会公共利益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不属于侵犯人格尊严权的行为。11.公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有哪些?(P37)(1)财产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2)劳动权:①含义,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②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③重要性,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活动,获得劳动报酬和其他收益,既可以保障合理的生活水平,实现自身价值,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3)物质帮助权: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12.受教育权的含义及教育的重要性。(P38)(1)含义: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2)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13.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所采取的措施。(P38)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4.文化权利的相关宪法规定和国家相关政策。(P39)(1)宪法规定: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2)政策: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15.公民的其他权利。(P39)我国公民还享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障。16.我国公民应该如何依法行使权利?(P41~42)(1)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2)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代价。同时,每个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都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我们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也不得损害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3)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①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②公民权利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③维护权利的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维护权利的方式)17.协商的含义、适用情形和优势。(P42)(1)含义:协商是当事人之间自行解决纠纷的方式。(2)适用情形:一些常见的消费、劳动争议和交通事故纠纷等,当事人可以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依据法律,直接对话,分清责任,达成协议,解决纠纷。(3)优势: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权益争议是通过协商解决的。18.调解的含义、适用情形和分类。(P43)(1)含义:调解是通过调解组织解决纠纷的方式。(2)适用情形:调解人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会公德为依据,对纠纷双方进行疏导、劝说,促使他们相互谅解,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3)分类:我国调解方式主要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19.仲裁的含义和适用情形。(P43)(1)含义:仲裁是通过仲裁机构解决纠纷的方式。(2)适用情形:公民与其他个人或组织之间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争议时,可以申请仲裁。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仲裁,并受仲裁裁判约束。20.诉讼的含义、适用情况和分类。(P44)含义:诉讼是通过人民法院解决纠纷的方式。适用情况分类公民遇到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的争议民事诉讼公民对于某些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刑事自诉公民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权益行政诉讼考点2公民义务1.公民基本义务有哪些?(P46~50)点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是指由宪法所确认的、作为公民所应当享有和履行的最起码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基本权利和义务构成了普通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或原则。2.遵守宪法法律的原因、要求和具体表现。(P46)(1)原因: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2)要求:①遵守宪法就是要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②我们要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自觉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③我们要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程序规定,以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办事。(3)具体表现: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国家利益的表现。(P47)(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原因和要求。(P47)(1)原因: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2)要求:每个公民都应当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维护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5.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内容及原因。(P47)(1)内容:①维护国家安全包括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秘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②维护国家荣誉包括维护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③维护国家利益包括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各方面的利益。(2)原因: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7.我国兵役制度的内容和要求。(P49)(1)内容: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2)要求:现役军人必须遵守军队的条令和条例,忠于职守,随时为保卫祖国而战斗。预备役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参加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参军参战,保卫祖国。8.依法纳税的原因和不履行依法纳税义务的后果。(P50)(1)原因: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2)不履行依法纳税义务的后果: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9.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P5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2)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3)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10.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我们应该怎么做?(P53)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11.法定义务须履行的原因。(P54)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12.如何依法履行法定义务?(P55)(1)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如履行受教育义务、依法纳税、遵守公共秩序、保护野生动物、遵守交通规则、依法服兵役、爱护公共财物等。(2)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如杀人、放火、侵占他人财产、破坏森林植被、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等。13.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及后果。(P55)(1)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者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做的行为,都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2)后果: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4.违反不同的法律,承担不同的责任。(P57)行为承担的责任违反民事法律承担民事责任违反行政法律承担行政责任违反刑事法律,构成犯罪的承担刑事责任【深度分析】1.公民的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及侵权表现。内容含义侵权表现名誉权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侮辱他人:公然谩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嘲笑、讽刺、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脏物等诽谤他人;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他人等行为荣誉权因特定主体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由政府、社会组织授予的赞美称号的权利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荣誉证书和奖章;非法侵占他人荣誉;严重诋毁他人所获得的荣誉;侵害荣誉权人应得的物质利益肖像权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姓名权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干涉他人决定姓名、使用自己的姓名;干涉他人改变自己的名字;盗用、冒用他人姓名隐私权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未经本人允许,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他人住宅;非法搜集、传播和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它们公开肖像权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姓名权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干涉他人决定姓名、使用自己的姓名;干涉他人改变自己的名字;盗用、冒用他人姓名隐私权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未经本人允许,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他人住宅;非法搜集、传播和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它们公开3.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有哪些?(1)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2)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3)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体进行监督。(4)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交流的形式反映。4.近年来,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维护教育公平,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意义?(1)措施:①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③解决“入园难”问题;④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等。(2)意义:①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保障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②符合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要求;③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使我国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5.列举社会中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现象。(1)家庭:家长不让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家长让未成年子女辍学打工等。(2)学校:随意开除学生;随意停学生的课;以不合理的理由拒绝录取符合条件的学生入学;勒令“双差生”停课或转学、退学等。(3)社会:盗用、冒用他人姓名上学;扰乱学校教学秩序,妨碍学生学习等。6.青少年应该怎样对待公民权利?(1)要珍惜自己的权利。(2)依法行使权利。行使权利不能超过它本身的界限,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进行。(3)当自身的权利受到侵犯时,要依法维护权利。具体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7.为什么说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2)就公民个人来说,只有受教育,才能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受教育使我们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在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自己也能获得相应的报酬,从而更好地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因此,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3)从国家的角度来讲,要实现现代化,提高公民的文化和科学素质是关键。这就要求每一个公民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力争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多做贡献。所以,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8.从权利和义务一致的角度出发,对广场舞舞者和被广场舞骚扰者提几点建议。①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②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③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④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观点辨析】1.只要是公民的财产,都受法律保护。这种观点错误。只有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公民通过非法方式获得的财产,不但不受法律保护,国家还要依法予以追究和惩罚。2.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我们行使权利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这种观点错误。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但权利的行使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3.未成年人不需要纳税。这种观点错误。个人所得税是公民获得报酬时必须缴纳的税款,不以公民年龄为依据。公民获得报酬既包括劳动所得,也包括非劳动所得。正常情况下,未成年人不参加劳动,雇佣童工是违法的,因此大家没有未成年人缴税的概念。但未成年人以其他方式所得报酬,包括稿酬、片酬,以及中奖所得等都要缴纳个人所得税。4.我们可以先享受权利后履行义务。这种观点错误。①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表明,权利义务相统一,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公民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②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下期末复习 2单元 理解权利义务 读记提纲 答案版.docx 八下期末复习 2单元 理解权利义务 读记提纲 自测版.docx 八下期末复习 2单元 理解权利义务 读记提纲.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