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八下期末复习4单元崇尚法治精神读记提纲核心素养链接1.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网络知识拓展对公平的认识公平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公平的存在,自己遇到一些不公平现象,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不公平。当遇到不公平情况发生时,我们应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教材解读考点1尊重自由平等1.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关系。(P95)(1)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2)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证;追求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则是法治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法治的基本精神。(3)因为法治,每一个人都应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自由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因为法治,社会弱者也应分享公共资源,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因为法治,合法的行为得以保护,违法的行为受到惩罚,正义的阳光洒满人间。2.自由的作用。(P97)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3.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必要的限制?(P97)(1)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2)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4.自由为什么受法律的限制?(P98)(1)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2)自由主要是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3)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5.法治与自由二者间的关系。(P98)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点拨:6.平等的地位和在法律意义上的含义。(P99)(1)地位: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2)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点拨:平等并不等于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同等情况同等相待)只是平等的一种情况。有时候,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也是平等的体现。7.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P99~101)(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2)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3)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8.我们应如何珍视自由?(珍视自由的正确做法)(P102)(1)珍视自由,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为此,我们要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2)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9.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平等?(P103~105)(1)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2)践行平等,就要平等地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我们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3)践行平等,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面对这些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4)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人类的美好梦想,需要每个公民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建构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10.什么是特权?特权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是什么?反对特权的原因是什么?(P103)(1)含义:所谓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2)表现: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或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或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制裁等。(3)原因:①特权是平等的大敌。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侵犯,任何践踏法律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②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11.抵制不平等行为的原因和做法。(P104)(1)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就业歧视等不平等现象,损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2)做法:面对这些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考点2维护公平正义1.公平的含义、内涵及具体要求(P107~108)含义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内涵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具体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每个人都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考点2维护公平正义1.公平的含义、内涵及具体要求(P107~108)含义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内涵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具体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每个人都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2.公平的意义或价值。(P108)(1)对个人: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2)对社会: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3.什么是正义行为?(P109)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4.正义的要求。(P110)正义作为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5.正义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或力量。(P111)(1)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①正义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往往被当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②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③作为社会制度中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更应体现正义的原则,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2)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6.怎样坚守公平?(P113~114)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1)个人维护公平。①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②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2)制度保障公平。①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②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7.守护正义的必要性。(我们为什么要做有正义感的人)(P114~115)(1)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性。(2)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8.怎样守护正义?(P115~116)(1)个人守护正义。①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②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2)司法维护正义。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9.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P116)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10.实现公平正义的必要性。(P117)(1)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2)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深度分析】1.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危害及应对方法。(1)现象:身高歧视、性别歧视、就业歧视等。(2)危害:损害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影响社会和谐稳定。(3)应对方法: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2.请你就学校如何维护校园公平提出合理化建议。①学校不能按照成绩分班,各年级实行平行班教学,杜绝“实验班”“学霸班”等;②学校制度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成绩差的学生;③统一分配教学设施等。3.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及其危害。现象任人唯亲、高考移民、徇私舞弊、偷税漏税、假冒伪劣、重男轻女、就业歧视、种族歧视、贫富差距等。总之,不正当竞争现象,都属于不公平现象危害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挫伤人们的积极性,破坏社会公平正义;助长腐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4.列举国家为实现社会公平所采取的措施。教育方面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中考改革;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营养改善计划”等医疗方面基本医保总体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疾病应急救助试点,城乡居民医保“六统一”住房方面建立健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实施“限购令”政策就业方面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扶贫工程、希望工程养老方面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业方面取消农业税;新农村建设5.维护教育公平有什么重要意义?(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有助于保障社会公平。(2)教育公平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3)教育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国民素质,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需求。(4)教育公平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持续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等。6.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1)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2)尊重和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品格。(3)按照正义标准对人对事、做人做事,违反正义标准的事坚决不做,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集中表现。(4)在社会合作交往中,要注意尊重他人的权利,不能伤害他人的身体,更不能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5)鄙视采用不正当手段的行为。对实施非正义行为的人要进行积极地劝说和制止,必要时以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等。【观点辨析】1.自由就是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这种观点错误。(1)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2)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2.制度规则保障公平正义,因此,有了制度和规则的保障,就能实现公平正义。这种观点片面。坚守公平,离不开正义的制度作保障。但要把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也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在生活中遇到不公平行为时,要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需要政府出力,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这种观点错误。(1)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2)我们要明辨是非,以公平之心待人处事,心怀正义,自觉抵制不公平和非正义行为,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4.当我们遇到非正义行为时,要不顾一切与之斗争,以守护正义。这种观点错误。守护正义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如果“不顾一切”与之斗争,会损害我们的利益甚至安全,往往得不偿失。【名言警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对自由的向往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2张PPT)2021八下道法期末专题复习拟适应测试4单元崇尚法治精神1.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法治精神体会法治原则与价值追求,崇尚法治精神,培养法治思维引领法治行为崇尚法治精神体会法治原则与价值追求,崇尚法治精神,培养法治思维引领法治行为对公平的认识公平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公平的存在,自己遇到一些不公平现象,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不公平。当遇到不公平情况发生时,我们应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考点1尊重自由平等1.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关系。(P95)(1)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2)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证;追求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则是法治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法治的基本精神。(3)因为法治,每一个人都应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自由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因为法治,社会弱者也应分享公共资源,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因为法治,合法的行为得以保护,违法的行为受到惩罚,正义的阳光洒满人间。2.自由的作用。(P97)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3.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必要的限制?(P97)(1)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2)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4.自由为什么受法律的限制?(P98)(1)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2)自由主要是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3)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5.法治与自由二者间的关系。(P98)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点拨:6.平等的地位和在法律意义上的含义。(P99)(1)地位: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2)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点拨:平等并不等于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同等情况同等相待)只是平等的一种情况。有时候,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也是平等的体现。7.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P99~101)(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2)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3)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8.我们应如何珍视自由?(珍视自由的正确做法)(P102)(1)珍视自由,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为此,我们要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2)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9.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平等?(P103~105)(1)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2)践行平等,就要平等地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我们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3)践行平等,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面对这些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4)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人类的美好梦想,需要每个公民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建构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10.什么是特权?特权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是什么?反对特权的原因是什么?(P103)(1)含义:所谓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2)表现: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或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或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制裁等。(3)原因:①特权是平等的大敌。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侵犯,任何践踏法律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②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11.抵制不平等行为的原因和做法。(P104)(1)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就业歧视等不平等现象,损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2)做法:面对这些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考点2维护公平正义1.公平的含义、内涵及具体要求(P107~108)含义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内涵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具体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每个人都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2.公平的意义或价值。(P108)(1)对个人: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2)对社会: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3.什么是正义行为?(P109)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4.正义的要求。(P110)正义作为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5.正义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或力量。(P111)(1)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①正义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往往被当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②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③作为社会制度中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更应体现正义的原则,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2)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6.怎样坚守公平?(P113~114)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1)个人维护公平。①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②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2)制度保障公平。①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②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7.守护正义的必要性。(我们为什么要做有正义感的人)(P114~115)(1)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性。(2)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8.怎样守护正义?(P115~116)(1)个人守护正义。①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②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2)司法维护正义。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9.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P116)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10.实现公平正义的必要性。(P117)(1)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2)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深度分析】1.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危害及应对方法。(1)现象:身高歧视、性别歧视、就业歧视等。(2)危害:损害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影响社会和谐稳定。(3)应对方法: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2.请你就学校如何维护校园公平提出合理化建议。①学校不能按照成绩分班,各年级实行平行班教学,杜绝“实验班”“学霸班”等;②学校制度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成绩差的学生;③统一分配教学设施等。3.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及其危害。现象任人唯亲、高考移民、徇私舞弊、偷税漏税、假冒伪劣、重男轻女、就业歧视、种族歧视、贫富差距等。总之,不正当竞争现象,都属于不公平现象危害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挫伤人们的积极性,破坏社会公平正义;助长腐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4.列举国家为实现社会公平所采取的措施。教育方面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中考改革;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营养改善计划”等医疗方面基本医保总体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疾病应急救助试点,城乡居民医保“六统一”住房方面建立健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实施“限购令”政策就业方面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扶贫工程、希望工程养老方面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业方面取消农业税;新农村建设5.维护教育公平有什么重要意义?(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有助于保障社会公平。(2)教育公平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3)教育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国民素质,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需求。(4)教育公平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持续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等。6.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1)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2)尊重和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品格。(3)按照正义标准对人对事、做人做事,违反正义标准的事坚决不做,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集中表现。(4)在社会合作交往中,要注意尊重他人的权利,不能伤害他人的身体,更不能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5)鄙视采用不正当手段的行为。对实施非正义行为的人要进行积极地劝说和制止,必要时以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等。【观点辨析】1.自由就是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这种观点错误。(1)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2)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2.制度规则保障公平正义,因此,有了制度和规则的保障,就能实现公平正义。这种观点片面。坚守公平,离不开正义的制度作保障。但要把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也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在生活中遇到不公平行为时,要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需要政府出力,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这种观点错误。(1)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2)我们要明辨是非,以公平之心待人处事,心怀正义,自觉抵制不公平和非正义行为,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4.当我们遇到非正义行为时,要不顾一切与之斗争,以守护正义。这种观点错误。守护正义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如果“不顾一切”与之斗争,会损害我们的利益甚至安全,往往得不偿失。【名言警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对自由的向往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八下期末复习4单元崇尚法治精神读记提纲核心素养链接1.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网络知识拓展对公平的认识公平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公平的存在,自己遇到一些不公平现象,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不公平。当遇到不公平情况发生时,我们应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教材解读考点1尊重自由平等1.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关系。(P95)(1)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2)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证;追求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则是法治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法治的基本精神。(3)因为法治,每一个人都应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自由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因为法治,社会弱者也应分享公共资源,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因为法治,合法的行为得以保护,违法的行为受到惩罚,正义的阳光洒满人间。2.自由的作用。(P97)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3.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必要的限制?(P97)(1)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2)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4.自由为什么受法律的限制?(P98)(1)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2)自由主要是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3)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5.法治与自由二者间的关系。(P98)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点拨:6.平等的地位和在法律意义上的含义。(P99)(1)地位: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2)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点拨:平等并不等于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同等情况同等相待)只是平等的一种情况。有时候,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也是平等的体现。7.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P99~101)(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2)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3)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8.我们应如何珍视自由?(珍视自由的正确做法)(P102)(1)珍视自由,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为此,我们要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2)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9.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平等?(P103~105)(1)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2)践行平等,就要平等地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我们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3)践行平等,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面对这些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4)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人类的美好梦想,需要每个公民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建构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10.什么是特权?特权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是什么?反对特权的原因是什么?(P103)(1)含义:所谓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2)表现: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或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或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制裁等。(3)原因:①特权是平等的大敌。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侵犯,任何践踏法律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②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11.抵制不平等行为的原因和做法。(P104)(1)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就业歧视等不平等现象,损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2)做法:面对这些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考点2维护公平正义1.公平的含义、内涵及具体要求(P107~108)含义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内涵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具体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每个人都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考点2维护公平正义1.公平的含义、内涵及具体要求(P107~108)含义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内涵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具体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每个人都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2.公平的意义或价值。(P108)(1)对个人: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2)对社会: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3.什么是正义行为?(P109)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4.正义的要求。(P110)正义作为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5.正义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或力量。(P111)(1)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①正义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往往被当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②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③作为社会制度中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更应体现正义的原则,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2)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6.怎样坚守公平?(P113~114)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1)个人维护公平。①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②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2)制度保障公平。①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②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7.守护正义的必要性。(我们为什么要做有正义感的人)(P114~115)(1)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性。(2)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8.怎样守护正义?(P115~116)(1)个人守护正义。①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②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2)司法维护正义。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9.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P116)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10.实现公平正义的必要性。(P117)(1)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2)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深度分析】1.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危害及应对方法。(1)现象:身高歧视、性别歧视、就业歧视等。(2)危害:损害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影响社会和谐稳定。(3)应对方法: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2.请你就学校如何维护校园公平提出合理化建议。①学校不能按照成绩分班,各年级实行平行班教学,杜绝“实验班”“学霸班”等;②学校制度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成绩差的学生;③统一分配教学设施等。3.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及其危害。现象任人唯亲、高考移民、徇私舞弊、偷税漏税、假冒伪劣、重男轻女、就业歧视、种族歧视、贫富差距等。总之,不正当竞争现象,都属于不公平现象危害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挫伤人们的积极性,破坏社会公平正义;助长腐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4.列举国家为实现社会公平所采取的措施。教育方面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中考改革;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营养改善计划”等医疗方面基本医保总体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疾病应急救助试点,城乡居民医保“六统一”住房方面建立健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实施“限购令”政策就业方面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扶贫工程、希望工程养老方面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业方面取消农业税;新农村建设5.维护教育公平有什么重要意义?(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有助于保障社会公平。(2)教育公平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3)教育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国民素质,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需求。(4)教育公平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持续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等。6.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1)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2)尊重和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品格。(3)按照正义标准对人对事、做人做事,违反正义标准的事坚决不做,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集中表现。(4)在社会合作交往中,要注意尊重他人的权利,不能伤害他人的身体,更不能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5)鄙视采用不正当手段的行为。对实施非正义行为的人要进行积极地劝说和制止,必要时以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等。【观点辨析】1.自由就是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这种观点错误。(1)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2)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2.制度规则保障公平正义,因此,有了制度和规则的保障,就能实现公平正义。这种观点片面。坚守公平,离不开正义的制度作保障。但要把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也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在生活中遇到不公平行为时,要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需要政府出力,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这种观点错误。(1)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2)我们要明辨是非,以公平之心待人处事,心怀正义,自觉抵制不公平和非正义行为,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4.当我们遇到非正义行为时,要不顾一切与之斗争,以守护正义。这种观点错误。守护正义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如果“不顾一切”与之斗争,会损害我们的利益甚至安全,往往得不偿失。【名言警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对自由的向往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下期末复习 4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 读记提纲 答案版.docx 八下期末复习 4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 读记提纲 自测版.docx 八下期末复习 4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 读记提纲.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