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两案、两学、四环节”教学模式在我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我校大力推行的“两案、两学、四环节”可以改变这种现象,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关键词:“两案、两学、四环节”教学模式;化学教学作者单位:汶上县南站镇第二中学 胡南昌一、问题的提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疑是我国21世纪初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最为激动人心的时期。本世纪初,新课改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展开,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向了高潮。新课程提倡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而目前的化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束缚,课堂教学采取的是“注入式”,即“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这种模式既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影响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和素质的提高。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为知识传授,侧重的是课本知识的“学会”,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习的结果,培养的是学生应试的能力;后者为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即“会学”,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生命发展的过程)。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课堂情况呢?笔者几年教学实践认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把传统教学改革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我校大力推行的、自助式“两案、两学、四环节”的教学模式。“两案、两学、四环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变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所谓“两案”是指教案和学案;“两学”是指学生课前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四环节”是指预习检查、合作探究、导学精讲、课堂检测。它不同于其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学案与导学密切结合,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重点在“导”,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所以要想把整堂课“导”好“导”活,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一是要求学案的编写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二是教师要会“导”。要把握住导学的时机,采取有效的手段,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种模式的重点是学案的编写和导学。“两案、两学、四环节” 的教学模式,正是旨在变教为导、变学为思、以导引思,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填鸭式教学的弊端。“两案、两学、四环节”的教学思想恰恰合乎现代教育规律即重视学习的过程。因此,恰当运用“两案、两学、四环节”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即学习知识过程)的乐趣,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共同作用,从而提高并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二、教案、学案的编写 教案,是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在编写学案时,首先要落实学案的常规要求,如:要明确课题;要写教师寄语;要仔细研究学习内容的量,做到一课一案;要编写电子化学案等。学案是导学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编写不同的学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差的学案只能加重学生负担,重蹈传统教育的覆辙。那么怎样使学生学会使用学案,如何将教的内容变为指导学生学的内容,显然学案的设计成为关键。我校的化学教师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具体做法是: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是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好的学习目标是一种全新的知识观,这种新的知识观不是现成的真理和结论,而应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是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的。 学习目标应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上的空白点、遗漏的成分、模棱两可的问题的感性上的认识和为了发展某些能力而设的学生必须学会的目标。所以设置的教学目标要有梯度,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按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同层次可将学习目标分为基础目标,一般能力目标和创新目标,学案的开始要列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在编写学案时,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要求,对照教材内容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并在集体备课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通过研究,要将目标要求细化、具体化,避免照抄照搬课标上条目式的、笼统的要求;要明确学习和考查的重点、学生掌握时可能的难点;但学习的难点只限于教师掌握,不要展示给学生。因为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难点感受不同,也避免给学生先入为主的“难”的心理负担。 2、预习导学在设计学案时要编写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也就是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现有基础情况,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出那些学生自己能够学会那些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教材的出处(某页某段)和学习这些内容需要的时间,将它们以教材内容习题化的形式,编写在学案上,并提出学习要求,如阅读教材某页某段、学习多长时间、填写完毕后是否需要进行记忆等。3、合作交流与探究化学学案的编写应当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学生只有不断质疑、不断解决问题,积极性才能真正调动起来。在每个学案中,都要引出问题。一类是以问题形式激活对相关旧知识的回忆。比如在学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就应回忆木炭还原氧化铜;学习溶质质量分数,就应回忆有关质量分数的知识。这样让学生知道已学过的哪些旧知与新知有关,为获得新知做好准备。另一类是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留有创造性学习的空间。 另外在编写学案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习要求,以及这部分内容在历年中考中的分布、考查方式和难度等情况,提炼出需要拓展的知识、方法或规律,并将它们设计成具有一定思维容量的问题,列在“自主研学”的后面,以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并且使学生的思考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这是学生思考、合作、探究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问要具体、避免大而空,问题之间要注意顺序和层次性等。4、当堂检测若课堂学习内容相对简单,思维容量相对较小,而需要强化和记忆的知识较多时,可以设计4-5个检测题,进行当堂检测。当堂检测题要控制数量和难度,做到“少而精”,且应该是多数学生能够在3-5分钟时间内完成的。5、自我总结若课堂上涉及的跟踪练习题数量已经较多,或者学习涉及的规律、方法总结归纳较多的课,要给学生提出整理要求、留出整理空白,安排学生自我整理和归纳,总结知识框架和转化关系等,以利于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总之,在学案的设计上为了方便学生的使用和保存,应该按教材章、节内容设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疑点、读书思考题、学习活动、梯度导学导练、知识拓展、课外阅读等内容。这样不仅使学生思路清晰,容易掌握知识,还节省了学生记录课堂笔记的时间,帮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增大了课堂的思维容量。每章学习之后,将其装订起来,就是这部分知识的浓缩和精华。实践证明学生都非常珍爱化学学案,逐渐积累,装订成册,以备复习之用。三、学案的应用学案贵在导学,导学是学案教学的灵魂。导,即开导、启迪之意,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一个“导”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在认知过程中,适当的问题,能激发学习动机。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的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1、导读学会阅读是初中生最基本的素质,阅读教学也是各科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如果化学教学缺少阅读环节,就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设计导读提纲导读提纲要按学生实际由易到难,并且注重知识的新旧联系,引导阅读,增强理解能力。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这节教学中,我是设计如下的导读提纲:A.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氧气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区别?B.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与收集氧气的方法有何异同?C.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氧气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只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便可轻而易举地解决。教师可以从“滔滔不绝”的讲解中解放出来。(2)按教材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读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导读方法。①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最关键的字、词、句归纳、综合、理解。如: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学会抓住理解最关键的词语“最小、一种”,在解题中便可易如反掌。如: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微粒是CO2分子,二氧化碳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②对几类重要物质的研究的教学,引导学生根据结构—性质—用途,将枯燥的描述性内容与化学实验相联系,利用不同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将不同类的物质或同类的物质区分开来。③对化学实验,引导学生阅读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的事项等,通过学生的阅读掌握大致内容,教师演示实验中可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如:实验室制取氧气,为什么要用KIO3而不用KCl?如果学生阅读时理解了实验原理,回答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实验完毕时,也可以提问学生如何拆除实验装置,不必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要先拆导气管,后移酒精灯。2、导思 ?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是现代教学的核心。学生的思维僵化,是教师教学彻头彻尾的失败。笔者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是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问题分别进行横向、纵向、逆向思考,以促进思维线索的交叉和互补,形成思维网络,使学生思考问题能多维化、立体化。(1)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是从对一个事物的思考转到与这相似相关的事物的思考。通过横向思维可以对相似的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寻找共性与异性。如:初中化学学了氢气、木炭、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都可以把CuO还原成Cu。这三个实验有相同的实验现象,也有不同的实验现象,三个实验都必须加热,但加热的温度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让学生思考这些,便可得出这三种物质的组成不同。(2)纵向思维纵向思维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向纵深方向发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如:O2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否肯定是O2?为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便可知道:凡是难溶于水的气体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锌、镁、铁都可以与稀H2SO4反应,都产生氢气,实验室为什么要用锌与稀H2SO4反应来制H2,而不用镁和铁?引导学生从金属的活动性去思考,不但帮助他们巩固了对金属的活动性知识的掌握,又帮助他们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通过纵向思维的训练,在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的同时,也训练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3)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善于从问题的正面思考到它的反面或对立面的一种思维方式。如:“一种元素在一种化合物里显一种化合价”这种说法是对还是错?通常情况下,这句话看起来是对。但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有没有一种元素在一种化合物里显几种化合价呢?如果学生一时难以想起,老师可以提供一种化合物,让学生算算同种元素的化合价。如:NH4NO3。初中化学有很多知识,都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就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心了。3、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全过程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对化学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是学好化学知识的关键。但由于化学反应现象的多样性和同时性,当多个现象同时出现时,学生往往只注意到表面的、较为明显的现象,只注意生成物而忽略反应物的变化或者相反,对现象的描述不全面、不科学,造成知识的错误或遗漏。因此在设计学案时,首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设置恰当的情境(煽情),掌握好演示实验的最佳时机,当学生处在一种欲罢不能的预备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进行观察,观察后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原来如此、满足的、成功的感觉,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要细、描述要准;其次应当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的作用,将小组每个成员的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如学生在观察镁条的燃烧时,有些同学只注意到耀眼的白光,肯定有些同学会注意到还产生白烟;观察碱式碳酸铜的分解时,有些同学只注意到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浑浊,肯定会有同学(如坐在前排离实验装置更近)会注意到试管口有无色液体生成、绿色粉末变成了黑色。第三,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要实事求是,不想当然、不盲从、不受书本的影响,真正做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如观察氢气火焰的颜色时,看到的明明是黄色火焰,但有些学生受教材结论的影响,先入为主地认为是淡蓝色!第四要适时地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把不明显的现象放大、将稍纵即逝的现象用更加直观形象的形式“再现”出来,加深印象。导学的方式不同也与导学的对象有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分类诱导的方法,对差生设置的问题难度要低一些,且要层层递进,逐渐接触问题的实质;对优秀生要仅仅点拨关键之处,设置的问题难度大一些,力争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和训练。 另外,导学并不专属于教师。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个差异,让学习好的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教师在旁边进行适当引导,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运用化学学案指导学习已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把预习学案当作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必要前提,对学案由不熟到熟悉、适应、会用;由原来的先教后学逐渐过渡到先学后教,从而体现了由教到不教的转化。 教学改革是全方位的,学案导学法只是其中的一种尝试。学案的编写大有文章可做,好的学案决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潜心研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使它更加完善。总之,“两案、两学、四环节”的研究前景还很广阔,需要我们不断的认真细致的研究,挖掘出“两案、两学、四环节”的巨大潜力,使“两案、两学、四环节”适应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参考文献:[1]邢入德。化学学案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5).[2]胡贵和,赵加琛等。“学案教学”初探[J].山东教育,2000(8).作者单位:汶上县南站镇第二中学 胡南昌邮政编码:27250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