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卧钩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卧钩”起笔、行笔、收笔的方法,学习书写“卧钩”。 2.通过描红练习,进一步感受“卧钩”的运笔方法以及在不同字中的书写方法。 3.通过对楷书历史的学习,初步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 二、教学重点 1.体会“卧钩”,因其笔画仰卧的姿态而得名。“卧钩”也叫“卧心钩”,常常在字底出现。 2.学习“卧钩”起笔较轻、行笔由轻到重、收笔出钩要向字中心的书写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掌握“卧钩”的运笔方法,笔画圆转弯曲,常常在字底出现,尤其是注意出钩的方向。 2.“卧钩”的笔画书写和带有“心”的字的书写。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儿歌。(课件播放《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2.喜欢吗?这弯弯的月儿,就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笔画有相同之处。一起读:(卧钩) 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卧钩。 (板书课题:卧钩) (二)认识卧钩 课件:同学们看,心字中红色的一笔就是卧钩。 1.卧钩因其笔画仰卧的姿态而得名。“卧钩”也叫“卧心钩”。常常出现在“心”字和带有“心”字的部件中。 2.想一想:“卧钩”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斜钩”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 (都是钩画,但“卧钩”的弧度比较圆,“斜钩”则曲中有直) (“卧钩”常常出现在“心”字和带有“心”字的部件中) 小结:“卧钩”的弧度比较圆,书写时想象上面能托住鸡蛋。 (三)学写卧钩 1.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写这个“卧钩”。 怎样写好“卧钩”呢?书本上告诉了我们写好“卧钩”的小秘诀(课件出示“写法提要”),指名读一读,写法提要。① 起笔较轻。② 行笔由左上到右下,由轻到重,至末端渐提,笔画圆转、弯曲。③ 运笔向字的中心出钩。 2.(播放书写视频)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我们一起来书空。 3.小结:写好“卧钩”一共有三个步骤。 生:第一,起笔较轻。 (板书:起笔 ) 生:第二,行笔由左上到右下,由轻到重,至末端渐提,笔画圆转弯曲。想象上面能托住鸡蛋。 师:在这个步骤中行笔速度较快。(板书:行笔) 生:第三,运笔向字的中心出钩。 (板书:出锋收笔) 4.想不想自己来感受一下,动笔写一写。 (1)练习之前,咱们温习一下正确的书写姿势。(课件出示,读) 执笔要领:指实 掌虚 腕平 管直 书写时要做到:头正 身直 臂开 足安 (2)现在请同学们蘸墨在练习纸上学写三个“卧钩”。(学生练习) 5.汇报反馈 (1)实物投影学生作业,谁来评一评,这三个“卧钩”哪个写得好?好在哪? ①对,这位同学书写时由轻到重,笔画圆转弯曲。 ②真会观察,这位同学书写时注意到了收笔出锋时要运笔向字的中心出钩。 有没有建议要提?师实物投影示范。 对的,老师看到有几位同学的“卧钩”起笔部分太重。怎样避免呢?注意顺势起笔的时候,是笔尖轻轻入纸;收笔时运笔向字的中心出钩。 (2)根据刚才反馈的问题,请大家再写三个“卧钩”。 实物投影展示一位学生的作业:这位同学掌握得不错,笔画圆转弯曲,好似上面能托住鸡蛋。师给写得好的打红圈圈。 哪位同学愿意上台展示自己的作业。——这些“卧钩”中你比较满意的是哪几个?画个红圈圈给自己点个赞。(能自信地上台展示自己的练习作业,真棒!给他掌声!)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们,拿起红笔,给自己写得满意的“卧钩”画个红圈圈。 (四)比较与发现 (出示“秘、息、恩”)看,“卧钩”常常出现在“心”字或者带有“心”字的字中,“秘、息、恩”这三个例字中都含有“卧钩”,并且出锋时钩尖都指向字心。 “钩”在永字八法中也称“趯”,意思为跳跃。给人的感觉是遒劲有力的。 (五)习字指导 1.本课安排了“心、志、息”这三个字的书写,如何书写好这些带有“卧钩”的字呢?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 (2)读读书本中的“一点通”。 2.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老师的书写视频。(依次播放书写视频。) 写好“心”字,除了写好“卧钩”外,还要注意三点的写法与位置。三点呈半圆弧形,中间一点最高,最后两笔要注意相互呼应。“卧钩”行笔由轻到重,圆转弯曲。 志:上面部分扁扁居中,心字底扁宽,稍偏右。息:上面部分窄一些,下面部分扁宽,且稍偏右。 3.就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筝曲开始习字之旅吧! 还记得勾线填墨的要点吗?(课件出示:仔细观察、蘸墨适量、控制力度、注意提按、一笔完成) 4.(播放古筝曲)教师巡视,提醒双姿,具体指导书写。 5.作业展示,点评。 (1)现在,请大家上来展示自己的习字作业。——今天学的是“卧钩”,看一看这些字中哪些“卧钩”写得是满意的? 师相机画红圈圈点赞:起笔顺势由轻到重,行笔笔画圆转弯曲。出锋钩尖指向字心。 (2)哪些字写得满意?自己画上红圈圈点个赞。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凡是带“心”字底的字“卧钩”要偏右,把上面部分托住。中国汉字结构紧凑,比喻人与人之间要团结一心,互相谦让。 (3)请左右两位同学交换作业,相互点赞。 (4)把练习纸交换回来,数一数你的同学给你点了几个赞?——哇,同学们的收获真大! (5)赶紧把自己的作业贴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吧! (六)了解楷书发展史 楷书也叫正楷、正书,《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它出现在三国时期。三国时魏国大书法家钟繇擅长隶书,后来潜心钻研楷书。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他书写的《宣示表》的局部。他所作楷书结体扁宽、横画长,直画短,虽然仍有隶书的意味,但楷法已经相当成熟。堪称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楷书艺术更是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唐代的书法空前兴盛,书法家人才辈出。在楷书方面,初唐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被后人奉为习字的模范。 唐代以后,宋代苏轼、蔡襄,元代的赵孟頫以及晚清以来许多书法家也为楷书的发展与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欣赏着或端庄大气、或灵动洒脱的碑文,你会惊叹,你会陶醉。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名族的瑰宝。 (七)课堂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书法是一门艺术,要开启这扇艺术之门,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学习、练习。一起来读一读:读帖需要细心,书写需要专心,练习需要恒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