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十 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环节一:热点材料展示 热点材料1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更加重视关爱残疾学生,坚持科学评估、应随尽随,坚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坚持普特融合、提升质量,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入社会生活。 热点材料2 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热点材料3 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活动启动 2020年8月底,为营造良好安全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网信办等六部门联合下发《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启动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活动。 热点材料4 2020年《开学第一课》 2020年我们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民抗疫的大背景下,2020年《开学第课》于9月1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正式播出。本次《开学第一课》围绕“少年强,中国强”这一主题,以“团结·科学·担当”三个篇章展开生动讲述,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展现中国少年儿童在这场疫情中的成长和精神面貌。在抗疫全民行动中最具分量的榜样人物和英雄代表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走进这堂特殊的“第一课”。 热点材料5 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 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高票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法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原来的“四大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础上增加了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形成“六大保护”。 热点材料6 向校园欺凌说不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在防治校园欺凌问题上,明确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热点材料7 刑法修正案(十一)调整低龄未成年人刑责范围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该刑法修正案规定:在“特定情形、特别程序”的前提下,12至14周岁未成年人实施严重暴力犯罪也将承担刑事责任。 热点材料8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该法共七章68条,内容分为总则、预防犯罪的教育、对不良行为的干预、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对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该法从2021年6月1日起实施。该法的主要变化包括:突出“预防为主、提前干预”,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及时进行分级预防、干预和矫治;不再使用“收容教养”概念,将它纳入专门教育,建立专门矫治教育制度;加强预防犯罪的教育,要求学校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 热点材料9 禁止手机进校园 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021年2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环节二: 链接中考考点 1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给予特殊保护? 2.全社会是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 3.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4.如何预防犯罪(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5.如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环节三: 达标测试训练 一.选择题 1.2020年9月,由成都博物馆首推的“周末儿童博物馆”活动,在四川成都正式启动。从孩子的角度来讲,“周末儿童博物馆”活动既是孩子汲取知识的平台,又可以让孩子了解历史文化。成都博物馆的这一做法,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解析】本题考查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正确区分选项中的四个保护,关键看保护的主体,材料中实施保护的主体是博物馆,属于企事业组织,是社会保护的内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2020年5月4日,在新疆阿克苏市一小区内,一辆电动汽车发生自燃。一名10岁的小女孩端了一大盆水,试图冲到现场灭火被消防人员及时制止。这是因为 ( ) A.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弱,容易受到伤害 B.泼水会导致电动汽车电路受损 C.未成年人没有责任见义勇为 D.救火只是消防人员的事 【解析】本题考查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见义勇为虽然是高尚品质,历来受到褒扬,但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弱,自己极易受到伤害。因此,未成年人要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见义智为,不能鲁莽行事。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2020年8月底,为营造良好安全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网信办等六部门联合下发《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启动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活动。这次治理行动()①能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②是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需要③限制了学生的上网自由,不利于互联网发展④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和政府保护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活动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本题可用排除法。③项说法明显歪曲事实,是错误的,应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4.某市未成年管教所对在押的“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行为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去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3%,看过黄色书籍和淫秽影像制品的占31.9%。这警示我们青少年( ) ①应该增强自控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②预防违法犯罪应该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③不良行为必然会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④不良行为是小节,对个人成长无关紧要 A①② B①④ C ③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任其发展,可能导致违法犯罪,但不一定必然会发展为违法犯罪,因此③④项表述错误。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青少年要加强品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因此①②项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 5.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高票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法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话题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成年人保护中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校园安全和学生欺凌问题、监护人监护不力甚至监护侵害问题、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频发,社会各界对于强化未成年人法治保障的呼声日益强烈。此次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对这些热点问题做出了积极、全面的回应。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公众为什么强烈关注未成年人的法治保障问题。 话题二:此次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原来“四大保护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础上增加了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形成“六大保护”。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完善多项规定,着力解决社会关注的涉未成年人侵害问题,包括监护人监护不力、学生欺凌、性侵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细化的条文、明确的罚则也让这部法律更有可操作性。 (2)材料表明我国对未成年人构筑了怎样的保护防线? 话题三: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的新闻引起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关注。八年级学生小强看了相关的新闻,心想:来成年人是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受法律特殊保护,不受法律(3)你认可小强的观点吗?请说说自己的理由。 【解析】本题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这一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未年人保护有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引导生关注社会热点,认识到国家对未成年的特殊保护。问题(1)可以转化为“为么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这一问题。问题(2)需要认清关心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问题(3)要注意围绕观点有针对性地作答。 答案要点1(1)①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②未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年人的特殊保护,是人类的共识。③保护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的应有之义。④在现实生活中,侵害未成人合法权益的事件还时有发生 ①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②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保护,共同构筑起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防线,形成全社会关心、保护未成人的有效机制和良好风尚。 (3)不认可小强的观点。因为:①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未成年人同样受法律约束。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未成年人做了法律禁止做的事,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②法律赋予未成年人受到特殊保护的权利,未成年人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③未成年人要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6.大明是学校的法治宣传员,他常常搜集法治事件和法治类社会热点新闻进行普法宣传下面是他搜集的一些事件,请你参与,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 法治事件一:小云的爸爸任职于一家饮品公司,他曾多次在节假日加班,但从未获得过加班费。他知道自己应该得到加班费,但又不敢找老板索要 【请你支着】小云想帮帮爸爸,请你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为小云支着。 法治事件二: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021年2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国。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释疑解惑】请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谈谈这一规定的意义。 法治事件三:司法实践中的大量案件表明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多有不良行为或违法行为,且其早期不良行为或违法行为多数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次修订的亮点之一是对预防未成年【明理导行】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 人犯罪施行分级预防。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解析】本题主要借助社会热点,考查依法维权、禁止手机进校园的积极影响、预防违法犯罪等问题。法治事件一是生活中合法民事权利被侵害的现象,可从受到侵害后怎样维权的角度作答;法治事件二是禁止手机进校园,可抓住材料中“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关键句,分层次组织答案;法治事件三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主要考查未成年人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答案要点】请你支着】①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等。②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③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释疑解惑】①有利于防止部分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因沉迷手机而影响视力,从而保护学生视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②有利于防止部分学生因沉迷手机而耽误学习,打造学生在校专心学习的条件和氛围,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③有利于防止学生过度沉迷手机而导致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征等多种不良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明理导行】①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危害。③需要杜绝不良行为。④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⑤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7.意义】请运用法治价值的有关知识,说说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的意义。 答案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3)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护其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8.原因)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 国家:法治宣传力度不够,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震慑力不强;有关部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 社会:青少年效仿影视上的暴力镜头,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社会治安状况差;一些青少年受到侵害后以同样手段对待其他同学。 学校:片面重视文化教育,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学校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大,部分表现不好的学生受到歧视。 家庭:家庭教育缺失,父母监护不力;父母缺乏对子女应有的关爱,父母离异让子女失去家庭的温暖;父母喜欢用暴力方法解决问题。 (5)青少年:青少年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不足,法治意识淡薄;不能合理调控情绪;结交损友;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会依法求助,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9.危害校园欺凌会带来哪些危害? 答案 (1)对被欺凌者(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更严重的是危害受害者的心理健康,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2)对欺凌者:极易产生暴力倾向、侥幸心理等不健康心理,极易产生无视纪律甚至无视法律的心理和行为,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3)对学校: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败坏校园风气。(4)对家庭 给双方家庭造成伤害,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5)对社会:渲染暴力,破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和谐。 10.(原因】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什么专门增役“网络保护”“政府保护”两章? (1)网络保护:①网络信息泥沙俱下,欺骗、欺诈现象时有发生。②沉迷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③在开放的网络世界里,信息泄露、窥密偷拍等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让人防不胜防。④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侵害,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⑤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政府保护:①有利于明确国家保护职责,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保护。②有利于弥补其他保护缺失时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11.(建议怎样避免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 (1)国家(社会):加大管理力度,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加强立法,严格执法,依法打击类似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监管,净化文化环境,严禁渲染、传播暴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重视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和法治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意识、法律意识的宣传教育;及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保护被欺凌的孩子;建立问题学生的跟踪帮教制度。 (3)家庭: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 (4)个人:①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要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增强自我保护能力。②做到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③弘扬公序良俗,传承中华美德。④与人发生矛盾时,懂得控制情绪,宽容他人。⑤遇到欺凌和暴力时,及时请老师、家长等帮助解决、必要时,依法维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