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导学案 课题 3.2青春有格 课型 讲授课 主备 审核 学习 目标 1.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2.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 学习 重点 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学习 难点 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预 习 案 1.在行动之前, ;在行动之中, ;在行动之后,反思 与 。 2.“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 , 的事情坚决不做。 3.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 和 ,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 4.以 ,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5.“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 ________ 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 ________ 和 ________ ,端正自己的行为。 6.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以 ________ 为本,行走在“ ________ ”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行 课 案 1.“行己有耻”的含义 2.“行己有耻”的原因 3.“行己有耻”的要求。 4.“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 5.“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拒绝不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增强自控力的法? 6.“止于至善”的含义 7.“止于至善”的要求 8. “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如才能更好地追求“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 检 测 案 1.中国古话说:人无耻,无自立。这句话是说( ) A.因为有羞耻心,人才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的生活 B.自尊心和羞耻心没有联系 C.人要没有任何廉耻心,才能自立 D.没有了羞耻心,就不能独立 2.能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理由是( ) A.换位思考 B.羞恶之心 C.行为规范 D.国家法律 3.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不良诱惑。对此,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是( ) A.可以尝试一下,发现有危害再戒除也不迟 B.只要把握好“度”,沾染不良诱惑并不可怕 C.学会决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D.对不良诱惑要因人而异,有的人可以沾染不良诱惑 4.最近小华很苦恼,原来他的同学小辉经常当面指出他的错误,他感到很丢面子。对于小华的苦恼应该怎样认识( ) A.自己的错误应该由别人指出 B.“自行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C.别人当面指出自己的不足,这是伤自尊的事 D.小华的反映是自尊心强的表现 5.东汉时期,许衡与朋友出游,见路旁有梨,同伴纷纷摘梨止渴,皆曰:“乱世,梨无主。”许衡却不为所动,说道:“梨无主,我心有主。”摘一个梨,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而许衡却能压制心中的恶欲,这便是所谓“慎独”之人。下列对慎独理解正确的是( ) ①慎独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一种境界 ②慎独是一种表面现象,没有实用价值 ③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 ④慎独是先天就有的道德品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6.青春期是人的生命最旺盛的时期,在珍惜青春的同时,我们要去经历,去经验。对青春最好的证明是( ) ①以修身为本界 ②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 ③在学习中成长 ④在成长中收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上网—厌学—逃学—辍学—赌博—偷窃—抢劫,中学生小林的这一堕落过程告诉我们( ) ①应行己有耻 ②要杜绝不良诱惑 ③勿以恶小而为之 ④自觉抵制生活中的不良行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行为属于不可为的是( ) ①小东参与抢劫 ②小哲经常参与赌博、寻衅滋事、打架斗殴 ③小青利用假期时间去帮助小区里的张爷爷 ④小江多次拨打“119”谎报火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反思下图所示“公共场所不良行为调查统计结果”,我们应该( ) 368410248782400①遵守社会公德 ②维护公共秩序 ③在公共场所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④知廉耻,懂荣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0.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超过四分之三的未成年人拥有手机。课间休息、睡前、上学放学路上、做作业时是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主要时间,聊天、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是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主要活动。下列关于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的态度,不正确的是( ) A.要合理把握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从事有益于身心的活动 B.使用手机有百害而无一利,应拒绝使用 C.在使用手机上网时,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D.增强自控力,避免上网成瘾 11.下面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我们的周围还存在不良诱惑 ②要学会自律和“慎独”,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③要磨砺坚强意志,增强自控能力 ④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能做 355517313472700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2.下列对于“止于至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②“止于至善”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③“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④“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