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常见问题及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常见问题及答案

资源简介

《我们爱整洁》
“镜子里的我”常见问题
问题一:学生自己洗不干净手和脸。教学建议:
学生自己洗不干净手和脸,通常情况下是他们没有掌握清洁的方法。比如洗脸的时候怎样具体做,除了洗干净面部,还应该清晰耳后、脖子等等,这些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把具体的方法进行演示,或者请学生讲讲怎样洗手和脸才干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出示一些直观、具体的图片,帮助学生学习具体的方法。如:洗手的步骤图:
问题二:学生洗手洗脸的时候不太认真。教学建议:
学生有时候洗手洗脸容易图省事,并没有真正洗干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清楚细菌感染对身体的危害。教师可以收集有关通过手或脸上的细菌对身体的危害等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进行讲解,包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比如病毒性感冒、非典等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洗手洗脸的重要性。
《我们爱整洁》
“保持整洁有办法”常见问题
问题一:学生知道要爱整洁,并且也希望养成爱整洁的好习惯,但是他们对于
“整洁”的标准理解不清。
教学建议:
可以在授课之前,组织班里学生开展“爱整洁小标兵”评选活动,通过大家推荐,明确”爱整洁“的标准,在班中板报的位置张贴榜样照片,并每周循环评选。
可以鼓励学生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或他认为非常爱整洁的好朋友,通过别人的叙述,清晰做到怎样才叫“爱整洁”。
问题二:学生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整洁”。教学建议:
在课后,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活动契机,比如上体育课回来,有的学生会及时洗手和清理衣服上的尘土,将这样的典型案例放大进行表扬,让学生明白:时刻保持整洁,才是真正爱整洁的表现。
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在家中制定“观察小日记”,日记内容可以涉及:是不是能主动清理书包、是不是能叠好被子、有没有养成到家洗手的好习惯等,简单直观化的评价小手册,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不仅在学校注意整洁,在生活中也会关注个人卫生,从而养成爱整洁的好习惯。
《我们有精神》
“这样真精神”常见问题
问题一: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精神。
教学建议:
有精神不仅仅是做得端正、站得挺拔、声音响亮。“精神”就是“精”、“气”、“神”。通过教科书上的《看看谁精神》的绘本故事,借助裁判小熊与参赛选手的对话,把“有精神”的内涵讲得很清楚。在学生的生活中,也可以建议学生去参观当地军人的训练和生活,感受他们的精神是由内而外的真精神。
问题二:学生觉得生活中没必要“站如松,坐如钟”。教学建议:
建议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共情的心理效应,使学生能够领悟到“我用怎样的眼光看待别人,别人就会用同样的眼光看待我”,所以应该每时每刻都保持有精神,并形成习惯。建议学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观察身边的人是不是时时刻刻都精神,偶尔有不精神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带给人什么感受。这样学生就会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从心理上愿意做个时时处处有精神的小学生。
《我不拖拉》
“生活中的‘小拖拉’”常见问题
问题一:对于什么是“拖拉”、自己的哪些行为就是“拖拉”,学生并不十分清楚。
教学建议:
教师可通过情景再现,将生活中最常见的行为为学生一一展示,让学生明白怎样说怎样做就是“拖拉”。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设想情景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体会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也是“拖拉”的表现。在教学时,要注意通过情景图,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对“拖拉”有进一步的认识。
问题二:对于“拖拉一下”会给自己、他人带来的后果及影响很难理解,难以
产生共鸣。教学建议:
在此时,教师的指点和引导非常必要和关键,建议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抓手,
列举生活中普适性的场景,从开始到最后,注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设想“拖拉”可能带来的后果。再将学生的视野扩充到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人们身上,
理解争分夺秒的意义,从而体会“拖拉”带来的严重后果,逐渐激发学生自主改正“拖拉”的意愿。但教师也要注意,“拖拉”并不是不可原谅的错误,而是不好的习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被理解的环境,而不要指责学生的“拖拉”
行为,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不做“小马虎”》
“生活中的‘小马虎’”常见问题
问题一:如何让学生真正懂得做事认真负责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马虎是很多人都有的毛病,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做事经验不足,马虎的情况会更多。再加上独生子女较多,父母、长辈包办代替,认真做事情能力没有得到锻炼。通过设计听故事的活动,再现学习、生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马虎是个坏习惯,它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很多的麻烦,从而体会到做一个做事、学习不马虎的好孩子的重要性,真正地做到
“愉快、积极地生活”。教师可以设计调查表,借助调查表创设情境,将生活中马虎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找原因,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找原因,还可以通过读绘本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马虎做事的危害,进而萌生认真做事的良好愿望。
问题二:如何引导学生言行合一,将学生在课堂内的短时实践转化为课外的持
续践行?
教学建议:
家校沟通,了解孩子们在家中的真实表现,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加入恰当的评价是习惯养成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后,可以向家长公布本次活动的目的,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并推荐给家长一些书籍,给与一些教育方法,如《克服学生粗心马虎的几点建议》。也可以在班级微信群里,及时表扬班级做得好的小榜样,家长也秀秀孩子在家中的情况等多种评价手段、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内化于行,养成认真负责的做事的好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