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 道德与法治 导学案 课 题 9.1【生活需要法律】 学案编号 17 使用时间 班级 姓 名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法律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认识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重要作用;认识法治是国家治理的最重要方式;初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领会法律与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关系,明确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崇尚法律、敬畏法律的情感。 学习重点 认识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一、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4-88页)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的内容。】 (从课本正文中找出并划出预习问题的答案,用红笔写问题,黑笔划答案,注意把答案序号标清楚。) 1.为什么说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2.法律的本质? 3.法治的内涵 4.法治的作用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预习结束后,小组内互对答案,有问题的老师点拨。 探究学习活动 探究与分享一:阅读课本p85的探究与分享,思考以下问题。 (1)上述行为都是自觉的吗?这说明了什么? (2)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你赞成这一观点吗? 探究与分享二:阅读课本p86的探究与分享,思考问题并完成活动: 上述内容中哪些是我们的权利,哪些是我们的义务? 归纳总结:为什么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①生活离不开法律,生活需要法律来调整。 ②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服务生活,指导未来。 ③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权利与义务) 三、分层训练、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2018年3月广东某地公安局接到一超市报警后,不及时出警,导致抢劫犯携赃款逃脱。该超市将公安局告到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该公安局赔偿该超市经济损失5万多元。这说明(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②依法治国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的必由之路 ③法治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④公安局不在我国法治体系之内,不受法律监督,不必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民法总则明确了公民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强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利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不得非法提供、公开或出售个人信息。这说明了法律( ) ①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 ②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③只指导着人们的当前生活 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日月星,花鸟虫,因时序,相平衡;循轨道,行车船,有规矩,成方圆。”这一古训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 A.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 B. 画圆要用圆规,没圆规就画不成圆 C. 绘制方形图形要有矩,没有矩就制不出方 D. 人的活动受思想动机和愿望的支配 4.生活中,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有多种,下图《让座》体现的是( ) A. 纪律 B. 道德 C. 法律 D. 友情 5.(江苏无锡中考)在日常生活中,法律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时刻与我们相伴。这一浅显的说法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是( ) A. 生活完全依赖于法律 B. 法律来源于生活 C. 生活离不开法律 D. 违法的人需要学法 6.君不见,各类交通安全法规相继出台,而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却依然屡见不鲜;君不见,一些考试监考规则日益严苛、技术手段愈发先进,但种种作弊依然防不胜防。这说明,实现法治,需要( ) A.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依法办事 B. 用法律服务人们的生活 C. 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人际关系 D. 人们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7.下面对法治理解正确的是( ) ①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 ②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③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 ④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8.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下列符合这句话的观点是( ) ①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③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 ④法治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9.我国法律在许多方面针对未成年人做出了专门的法律规定,对我们的财产权、继承权、受教育权、抚养权等进行专门保护。只有这些法律规定落到实处,我们的基本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这说明( ) ①法律服务我们的生活 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③我们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④法律规定并保障我们的合法权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0.依法生活,会获得美满的生活。法律调整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邻里关系、继承关系等社会关系。按照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符合全体人民的愿望,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是一种协调、和睦、稳定,有利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关系。这体现了( ) A.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 B. 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 C. 法律规定公民履行的各项义务 D. 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 1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我国要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 ) A.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 实现中国梦,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2.下列行为属于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是( ) ①初中生小东拒绝父亲让他辍学卖菜的要求,坚持回校学习 ②小明打电话向有关部门举报学校附近有一个黑作坊生产“三无”食品卖给学生 ③受到同学欺负的小文找自己的哥哥教训那个同学 ④小梅督促做生意的爸爸及时缴足税款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公元前21世纪,我国产生了古代第一个王朝——夏,其法律称为“禹刑”;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法典》诞生,它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成文法典。 材料二 马克思说:“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们靠什么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法律就是国王”“国王就是法律”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理念?你更赞同哪一种理念?请说明理由。 (3)请你列举出几个我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举措。(写出两个即可) 14.小康社会建成的标志不但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国防和国民素质等方面明显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还必须包含法治社会的建设。法律体系的完备、法治政府的成熟、司法独立与公正得到制度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以及国民法律素养的提升,这些因素都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全面建设法治社会,可能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努力。 (1)加强法治的总目标是什么? (2)谈谈你对法治的理解。 15.法是一种规范,一种规则。知道规则的人,才会生活。知道法律,就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不允许做的事,做了会有什么后果;知道法律,就知道允许做的事怎么做,如怎么继承、怎样维权、怎样买卖、怎样租赁、怎样赠予,等等。按照法律做事,就能受到法律的保护;不按法律办事,就得不到法律的保护,甚至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从法律与生活的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2 ABABC,ACCCA,CA 13.(1)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们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 (2)①“法律就是国王”体现的是法治;“国王就是法律”体现的是人治。 ②我更赞同法治。这是因为: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3)1954年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现行宪法:1999年,我国宪法修正案明确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0年底,我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4.(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围家。 (2)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5.法律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密不可分;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的未来生活;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