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课堂——专题二 法律教育(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活力课堂——专题二 法律教育(1)

资源简介

专题二 法律教育(1)
考 点 教 育
高频考点八 理解法律的特征
[考试要求:理解]
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制定和认可是法律创制的两种方式)。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比较法律、道德和规则
比较项目
行为规范
如何产生
适用范围
或对象
靠什么发
挥作用
社会道德
自然形成
普遍适用
舆论、习惯、信念
学生守则
教育、行政机关制定
在校学生
教育、行政 力量
国家法律
国家立法机关制定
全国适用
国家强制力
高频考点九 理解宪法与普通法的关系
[考试要求:理解]
一、比较宪法与一般法律
(一)联系:宪法的本质特征是国家的根本法,它与普通法相对应,它们同属于法律的范畴,具有法律的共性。
1.它们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
2.都是经过特定程序而成为国家意志。
3.都具有强制力,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
4.都具有普遍约束力。
(二)区别
1.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普通法往往只对国家或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作出规定;宪法规定的则是一个国家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即关于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和国家的根本任务等。
2.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宪法和普通法的关系上看,一方面,宪法的内容是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宪法又为普通法提供了立法原则,是制定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它与普通法是一种“母法”和“子法”的从属关系;另一方面,其他任何法律、法规,无论在精神原则或是具体条款上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就无效,并会导致被撤销或改变的后果。
3.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我国宪法的制定,一般要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进行起草,经过全国各族人民讨论,再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审议通过;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而普通法律只需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即可。
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1.法律地位: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2.表现
(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2)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4)同普通法律相比,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为严格。
比较宪法与普通法律
宪法
普通法律
不同点
(1)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2)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为严格
(1)只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
(2)根据宪法制定,不能和宪法相抵触
(3)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没有宪法严格
共同点
(1)它们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
(2)都是经过特定程序而成为国家意志
(3)都具有强制力,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
(4)都具有普遍约束力
高频考点十 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尊严
[考试要求:应用]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二
二、宪法就在我们身边,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高频考点十一 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基本内容
[考试要求:了解]
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有: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一、家庭保护
1.含义和作用: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的职责和抚养的义务,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这能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来自家庭方面的侵害,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
2.基本内容
(1)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2)不得歧视女性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
(3)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
二、学校保护
1.含义: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2.基本内容
(1)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①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②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2)人身权利的维护:尊重未成年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3)生命安全的保障:①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扰乱教学秩序。
三、社会保护
1.含义: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2.基本内容
(1)社会文化保护: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2)身体健康保护: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从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3)劳动保护:未成年人已经受完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再升学的,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为他们创造劳动就业条件。
(4)自由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5)精神权: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四、司法保护
1.含义: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
施专门保护措施。
2.基本内容
(1)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2)14周岁以上不满l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周岁以上不满l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3)尊重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其合法权益,做好刑满释放未成年人的安置工作等。
比较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家庭保护
学校保护
社会保护
司法保护
保护者
家长或监护人
学校及其教育机构
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及公民
司法机关(公、检、
法)
主要保护对象
子女或被监护人
所有未成年人
所有未成年人
所有未成年人
作用
(1)消除来自家庭对未成年人的侵害
(2)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创造有利于未成年
人健康成长的社会
环境
(1)用特殊的制度保护违法犯罪的青少年
(2)监督、保障和促进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
高频考点十二 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考试要求:应用]
一、求助有路
1.社会是复杂的,未成年人难免受到伤害。我们维护权益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因此,要了解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如法律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等;另外,还需要了解维护权益的有效途径。
2.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通过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或者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
二、敢打官司
打官司指的是诉讼,它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如果采取别的方式仍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权益,那么,我们就要使用诉讼手段,勇敢地到人民法院状告侵权者,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三、善于斗争
我们自觉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权,既能保护自己健康成长,又能维护法律的尊严、社会的稳定。我们在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
高频考点十三 知道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
[考试要求:了解]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相对于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类别
类别
含义
程度
行政违
法行为
违反行政管理法
律法规的行为
民事违法和行政违法行为情节比较轻微,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
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法
规的行为
刑事违
法行为
违反刑法的行为
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高频考点十四 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考试要求:理解]
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2.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3.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结果。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异同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对社会的危害不大
对社会的危害较大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应承担民事责任或接受行政
制裁
应受到刑罚处罚

处罚机关不同
由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裁决
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刑罚
相同点
(1)都是违法行为
(2)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3)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高频考点十五 学会依法自律,预防违法犯罪
[考试要求:应用]
一、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二、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真 题 剖 析 及 真 题 演 练
考题八 (2010·苏州)2010年,陈少勇、朱志刚、黄松有、陈绍基、王华元、郑少东、文强等数十名高官落马,彰显了中央查处大案要案,坚决惩治腐败的决心。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法律是 ( )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B.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C.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D.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来约束的行为规范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法律三个特征的认识。B选项的表述是符合题意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你违法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不管你的权力多大,地位多高,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A选项和C选项都是法律的特征,但不符合题意。D选项不是法律的特征,是道德、纪律等规则的特征。
答案:B
考题九(2010·苏州)在我国,诸如国家性质、国家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问题都是由宪法规定的。这表明宪法 ( )
A.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制定和修改宪法的程序最为严格
C.是一切组织或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D.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条目的理解。解答本题关键是要弄懂材料,再对照题肢找出其与教材知识点的结合点。四个选项的意思均正确,但根据材料的内容,可表明A、B、C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故予以排除。
答案:D
考题十(2010·湖州)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战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 ( )
A.以德治国 B.依宪治国
C.有法可依 D.有法必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水平,属于容易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答案:B
考题十一(2011·衢州)2011年5月20日是第22个“全国学生营养日”,今年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全面、均衡、适量——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为此,各大媒体纷纷开展专题报道活动,各学校积极开设学生营养与健康课。这一主题活动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
①社会保护②家庭保护③司法保护④学校保护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让学生了解法律,学会运用法律规范自己的生活、保护自己,是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要任务。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四个保护内容的了解与判断,属于容易题。解答本题要注意看清题干,找出符合本题内容的答案就行。材料中所讲的是各大媒体纷纷开展专题报道活动,各学校积极开设学生营养与健康课,体现的是社会保护和学校保护。
答案:D
考题十二(2010·潍坊)开展安全教育,加强自我保护。
2010年3月29日是第十五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潍坊市某初中学校积极行动,开展了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该校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模拟、黑板报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了交通安全、防火、防拥挤踩踏等安全知识以及预防自然灾害的主题教育,利用升旗、课间操、上下学等时间组织了各种应急演练。尤其强化了防止和应对不法侵害教育,提高了同学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如果学校请你以“如何加强自我保护”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请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板报提纲。
解析:这是一道活动探究题,办一期黑板报。看起来复杂,其实比较容易。认真审题后会发现,本题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如何加强自我保护”。
答案:(1)树立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保持高度警惕,远离危险环境,尽量避免侵害行为发生。(2)积极参加学校和其他部门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遇到意外险情和伤害时,善于用智慧保护自己。(3)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寻求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若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考题十三(2010·温州)王某醉酒驾驶汽车,虽然没有酿成事故,但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他仍然被处以行政扣留l5天和暂扣驾照三个月的处分。王某的这种行为是 ( )
A. 违反纪律行为 B.一般违法行为
C.严重违法行为 D.刑事违法行为
解析:本题属于容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般违法行为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王某醉酒驾驶汽车,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受到处理,这说明是违法行为,不是违反纪律行为,选项A排除。行政扣留是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处罚。选项C和选项D是同一概念,两种不同的表述,都是指犯罪行为。
答案:B
考题十四(2010·义鸟)2010年4只29 日,江苏泰兴发生了严重侵犯幼儿园师生生命安全的案件,社会影响恶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5月15日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犯罪分子徐玉元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运用材料具体分析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的分析能力,不能笼统地写出三个基本特征,要结合材料,逐一具体分析。
答案:①严重侵犯师生生命安全,社会影响恶劣,严重社会危害性。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判决,刑事违法性。③法院判处犯罪分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刑罚当罚性。
考题十五(2011·泉州)
右边漫画《一个未成年人的道路》警示我们 ( )
A.未成年人都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B.要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C.不良行为一定会发展为违法犯罪
D.吸毒是犯罪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解析:本题是一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分析判断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并学会依法自律,预防违法犯罪。漫画中显示.“一个未成年人”从上网到抽烟到吸毒到抢劫到监狱,这说明了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因此,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所以A、C、D选项的说法都是不正确的,正确的答案是B。
答案:B
中 考 命 题 方 向 及 模 拟
从这几年浙江省学业考试来看,新课程的社会思品学业考试越来越贴近国家的大政方针,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决定了本专题的试题,往往侧重于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且不管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有一定难度。
本专题涉及的试题大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国内外的热点和焦点联系,通过漫画、表格、文字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明辨是非,增强法律意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题型多是案例分析、辨析、启示型。
本专题并不是以法律知识的记忆为主,而是强调法制意识的形成和法律尊严的维护。在考试时,往往更侧重于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对本专题的复习,要避免过于注重知识记忆,将主要精力花在使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与训练中不断增强方面。
模拟预测题
1.因在校园驾车撞死人后声称“我爸是李刚”的“官二代”李启铭,于2011年1月30日在保定市望都县法院一审以“交通肇事罪”判处6年有期徒刑,并赔偿死伤者55万元。上述事件说明 ( )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法律只对犯罪分子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C.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D.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2.观察漫画,简要答题。
漫画反映了对未成年人的什么保护?
遇到乞讨儿童,我们应怎样对待呢?
3.根据情景,回答问题。
情景一:“哥儿们,走。我们去玩一个新的刺激的游戏!”“可是很快就到上课时间了。”“回来叫同学抄笔记就行了呗,游戏的精彩不容错过啊!”说着,拉着小荣的手就去了网吧。之后,7年级学生小荣连续几天逃课跟着才认识不久的8年级的小亮去网吧玩游戏。
情景二:“哥儿们,我们现在不是手头紧吗,你看,机会来了,那边走过来的是6班的某局长的女儿,身上一定‘有货’,我们悄悄跟着她。”“这里没有行人,你从侧面过去,我在这边拦住她。”“好的。”“不许动。把身上的钱拿出来!”“你们这是干什么?”“少跟她罗嗦,我们搜搜看有没有!”…… “110吗?有人抢劫啦!他们长得黑瘦,其中有一个脸上有个较大的黑痣,正往育才路方向走去……,”
小亮、小荣实施抢劫属于什么类型的违法行为?
这种违法行为有何特征?
小亮、小荣行为的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道理?
我们可以从被抢女孩身上学到哪些经验?
习 题 精 练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一个最佳的选项)
1.村民李某,强占宅基地,未经批准,擅自建房。乡政府要求其限期拆除,但李某拒不执行。为保障我国《土地管理法》的严肃性,县人民法院宣布对其强制执行,拆除了李某的房屋。这一事例充分说明 ( )
A.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法律就是日常行为规范
C.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任何人,不管他官有多大,地位有多高,只要违法,同样要受到法律追究。近几年的高级官员,因贪污受贿、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查实后都受到了国家法律的制裁。这表明 ( )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③违法必究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④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黄某在公园游玩时,掏出小刀,在园内一树上刻下“某某到此一游”几个字,结果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了相应的处理。他的行为是 ( )
A.违纪行为 B.一般违法行为
C.犯罪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4.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从效力上看( )
A.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C.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D.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中学生小飞沉迷于网络游戏、网恋,并通过网络结识了许多网友,在一次和网友见面时,遭到了敲诈勒索。据此回答5~6题。
5.小飞的事例启示我们 ( )
A.网络是一种不良诱惑,应坚决抵制
B.应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诱惑,提高自制力
C.网上交友,都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情况
D.在生活中,都不能与网友相见
6.面对不法侵害,未成年人应该 ( )
A.用智慧和法律保护自己
B.与不法分子硬拼到底
C.提高警惕、避免损失、忍气吞声
D.携带防身刀具,保护自身安全
7.“从小偷钉,长大偷金。”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 )
A.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B.一般违法必然发展为犯罪
C.一般违法和犯罪的本质是相同的
D.犯罪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
8.下列属于对未成年人进行学校保护的是 ( )
A.下岗工人王某虽然有困难,但仍支持他的女儿完成初中学业
B.某中学举办安全意识教育讲座,指导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和能力
C.某制衣厂拒收未成年人进工厂打工
D.宁波市司法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系列活动
9.在日常生活中,有人通过发短信诈骗了近五万元人民币。对这种行为的认识及处罚方式正确的是( )
A.一般违法行为,批评教育
B.不道德行为,舆论谴责
C.犯罪行为,刑事处罚
D.恶作剧行为,不予追究
10.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关注。下列属于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是 ( )
A.《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劳动合同法》
B.《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C.《产品质量法》和《义务教育法》
D.《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环境保护法》
二、非选择题
11.当你遇到下列险情时,你会怎样保护自己?
(1)不慎掉进水里:
(2)身边突然发生火灾:
当受到不法侵害时:
12.2011年5月12日,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许迈永犯受贿罪、贪污罪、滥用职权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某校七年级(一)班的两位同学产生了不同的认识:
同学甲:许迈永是中共党员,国家干部,为杭州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其错误行为只需要党纪、政纪处分就可以了,不应该受法律约束,获刑罚处罚。
同学乙:刑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谁也不能违反,否则必然会受到处罚,许迈永案就是一例。请运用所学知识分别评析上面两种认识。
13.小雷是某中学九年级的学生,在他的“成长记录袋”中,有以下三则“成长记录”:
“成长记录一”:七年级,在放学的路上,我被一个男青年截住,他要我“赞助”点钱。我见跑掉又打不过他,就故意说让他跟我回家取钱,便三转两转把那人带到派出所后门……
小雷的行为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成长记录二”:八年级,有段时间我迷上了网络游戏,不及时完成作业,还经常逃学,幸好班主任老师用法律知识耐心教育我,我才“改邪归正”。
你认为班主任老师运用了哪些法律,是怎样劝说小雷的?
“成长记录三”:九年级,为庆祝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两周年,学校举办了演讲比赛,我的演讲《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获得一等奖。
请你推测,小雷同学在演讲中会运用哪些法律知识?
提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一个最佳的选项)
1.实行依法治国,要求任何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这表明 ( )
A.法律维护公共安全
B.任何违法行为都应受刑罚处罚
C.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2.树有根,根是树的基础,宪法是所有法律的根。在我国,一切法律、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要被撤销和宣布无效。这说明 ( )
A.一切法律、法规必须同宪法各方面都相同
B.所有法律法规都同宪法一样,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C.宪法具有最大的权威,学习了宪法也就懂得了其他法律
D.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其他一切法律、法规应以宪法为根据而制定
3.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是未成年人向成熟迈进的重要一步。遇到下列情况时,以下做法恰当的是 ( )
①在人多拥挤的场合,如上下楼梯时,避开人流
②遇到大雨或洪水时,远离河流、溪口、堰塘等处
③当火灾发生时,通过跳楼、乘电梯等方式赶快逃离火场
④去电影院、体育场等公共场所,留心观察安全出口、安全通道的位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10年6月新修订并实施的《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规定:对违法和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可以试行违法和犯罪记录消灭制度。下列对这一俗
称为“不留案底”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可以不受法律制裁
B.司法保护只适用于有违法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
C.这体现了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D.这一制度能够在实践中消灭未成年人犯罪现象
5.认读下面漫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网吧老板的行为是一种严重违妆仃为
B.网吧老板的行为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C.执法人员依法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D.小朋友逃学上网吧是他的自由和权利
6.2011年4月2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决定接回所有在其他省(区、市)的新疆籍流浪儿童,并提供必要的学习教育条件,让他们在家乡健康成长。该决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
A.司法保护 B.家庭保护
C.学校保护 D.社会保护
7.社会青年杨某与人结成团伙,多次到学校恐吓、敲诈学生,向学生索要钱物。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应该选择的做法是 ( )
A.要钱就给,这些人惹{;起
B.及时向学校、父母或公安机关求助
C.找人报复
D.不畏暴力以死相拼
8.2011年5月9日,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对郭某醉酒驾车酿成一起三车追尾事故,以“危险驾驶罪”判处其拘役四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对此事看法正确的是 ( )
①郭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②一个对他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人,实际上就是对自己不负责
③醉酒驾车没关系。但是撞车的人要负法律责任
④法律制裁违法犯罪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以歌曲《同桌的你》而扬名的音乐人高晓松,对自己2011年5月9日晚醉驾的行为供认不讳。法庭当日宣布审判结果:高晓松因危险驾驶罪被判拘役六个月,罚款四千元。这体现了法律 ( )
①依靠公民自觉遵守②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对明星具有特殊的约束力 ④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在全国法制宣传日这天,某校举办灯谜大竞猜活动。其中一个谜面是: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子法由我生,效力我最高(打一法律名称)。这个谜语的谜底是 ( )
A. 民法通则 B.刑法
C. 教育法 D.宪法
二、非选择题
11.2010年3月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接连发生了校园恶性伤害事件,造成严重后果。。全国各地各方面迅速行动,努力构筑保护校园安全的屏障,尤其各校及时配备专职保安.严防校园周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构筑校园安全的屏障”保护了青少年的什么权?请写出三部能保护该项权利的法律法规。
(2)假如漫画中的多种保护不能及时到位,面对突发事故或不法侵害时,我们未成年人应如何用智慧保护自己?
12.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运用有关法律常识,分别对下列同学的认识加以评析。
同学甲: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专门保护。因此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我们的权利,谁也管不着。
同学乙:我们班周末去敬老院慰问.这不是法律要求我们做的事,我不去了。
同学丙: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国家的事,与我们青少年无关。
13.初中生小王多次受到不法分子张某的勒索。第一次,张某要她交50元“保护费”,声称不给就要打她.不准她上学,她只好把存起来的零用钱给了张某。三天后,张某又要她交出100元,声称不给便要划破她的脸,她只好偷偷地向别人借钱,凑足钱款交给张某。过了一个星期……
(1)张某的这种做法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2)请你展开想象,”一个星期后”情况会怎样?
(3)如果你是小王你会怎么做?(至少三点)
参考答案:
【模拟预测题】
1.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特征,是单项选择题。面对单项选择题,常用“黄金四选法”即排谬法、排异法、排正法和最佳选择法。排谬法,是排除错误的选项,本题B项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排异法,即排除无关的选项,本题A项提法正确,但与题目无关。最佳选择法,选择最符合题意的选项。C项提法正确,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是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题意,但从材料上看,最佳的选项应为D项。对于要求选择说法错误的题,可采用排正法,即排除正确的选项,在这里没用。答案:D
2.解析:漫画人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漫画时,要认真观看漫画的画面和文字,从本题的画面和文字上看,“某市救助站”下站着一男一女,拉着一位小女孩,对一位拄着拐杖的男人说:“我们不会让你把她带走的!”到底这位拄着拐杖的男人带小女孩去干什么?画面没有交待,但设问(2)提到,去“乞讨”。看懂了漫画的寓意,运用教材知识,本题就容易解答。答案:(1)社会保护。(2)①平等相待,不歧视。②尊重他们的人格。③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④换位思考,理解他们。(任写三点即可)
3.解析:本题呈现了一名初中生由小错到大错,由违纪到犯罪的变化过程,贴近学生生活,引人深思,考查了学生对防微杜渐、预防违法犯罪的认识。解答案例题时应注意:①读案例,找出案例中的主人公发生了哪些行为,并判断其行为是否合法}②回归教材,找到与此行为相关的知识点或法律条款;③运用法律术语或法律条款简明扼要地解释案例中主人公的行为,必要时指出正确的做法。答案:(1)犯罪行为。(2)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依法应受刑罚处罚。(3)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行为如果不及时改正,任其发展下去,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犯罪。(4)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用法律武器来维护。
【基础训练】
1.C 2.D 3.B 4.A 5.B 6.A 7.A 8.B 9.C 10.B 11.(1)大声呼救;注意寻找身边可以抓住的东西;避免呛水等。 (2)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匍匐前行;关掉电源等。 (3)要冷静、勇敢、机智;有能力将对手制服时,要勇敢搏斗,没有能力制服时,可以与之周旋、呼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等。 12.①同学甲的认识是错误的。在我国,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干部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人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依法惩处许迈永是正确的;②同学乙的认识也是错误的。在我国,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宪法而不是刑法。
13.(1)面对不法侵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自我保护意识。 (2)《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受教育不仅是公民的权利,而且是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教育成就未来。 (3)《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学校保护、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提高训练】
1.C 2.D 3.B 4.C 5.C 6.D 7.B 8.D 9.D 10.D 11.(1)生命健康权宪法、刑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2)面对不法侵害,要依靠智慧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保住最大的合法权益;遭遇意外险情与伤害时,需要冷静,学会运用最有效的求助方法。 12.(1)同学甲认为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专门保护是正确的,认为未成年人想干什么就千什么是错误的。任何人都必须守法,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公民要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2)同学乙的认识是片面的。到敬老院慰问,虽然不是法律要求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但这是法律所鼓励的,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是我们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3)同学丙的认识是错误的。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规范自身行为。 13.(1)一般违法行为 (2)第一种:张某被当地派出所抓获,受到了相应的法律制裁;第二种:张某又来胁迫,要她交出500元。(言之有理即可)(3)大声呼喊,向周围同学求助;报告老师,求得教师的帮助;打110或向当地派出所报警;记住张某的特征和去向,事后报警;向人多的地方跑。(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