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明清帝国的兴替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1 明清帝国的兴替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5.1.1明清帝国的兴替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清帝国的兴替过程
2.了解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统治措施;
基础知识
明朝的兴替
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明朝的统治
(1)加强统治的措施及作用
方面
措施
作用
政治
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执政期间,废除丞相 、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和迁都北京等
强化皇权,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经济
明初统治者实施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政策
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经济恢复和发展
明朝中后期进步改革赋役制度
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经济高度繁荣
对外关系
明代前期,郑和下西洋
开辟了亚非海上通道,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在世界范围的先进地位
(2)明朝强盛的表现: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又一强盛时期。明代前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在世界范围的先进地位。
(3)灭亡:
背景
①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宦官把持政权,大臣结党营私。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员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②皇室、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③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明末农民起义与明朝的灭亡
时间
1627年
领导人
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
口号
“均田免赋”“平买平卖”
规模
席卷陕西、河南等地,几百万民众参与,持续了近二十年
结果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起义军
明末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支持的原因:起义军的做法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粮食的需求。
二、清朝的兴替
1.清朝的建立
(1)清朝建立:
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2)清朝统一: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
(3)清初统治
弊政
清初二三十年间,政府大规模圈占土地、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和威胁逼迫汉人剃发梳辫等弊政,激起民众强烈反抗
兴盛
统治者调整政策,制止了社会经济的倒退逆转。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4)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及影响(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
抗清斗争:新成立的南明政权,在长江中下游和两广、福建地区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义军余部联合南明,共同抗清。
影响: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促使统治者调整野蛮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会经济的倒退逆转。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课堂检测
1.下列有关明清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崛起
B.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
C.1636年,皇太极在北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D.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建立起对全中国的统治
2.“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关于歌谣中的“朱皇帝”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建立明朝 B.定都长安
C.设立东厂 D.营建北京城
课后习题
1.明朝初年政治上巩固统治的措施有
①废丞相、创内阁 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③ 奖励垦荒、轻徭薄赋?④改革赋役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明初,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A.君权的强化 B.君臣关系亲善 C.君臣关系紧张 D.君主同情大臣
3.明清时期,我国边疆相继遭到外国侵略。下列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发生在明朝时期的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郾城大捷
C.鸦片战争 D.戚继光抗倭
4.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其措施不包括( )
A.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 B.推崇儒家学说
C.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D.大力发展牧业
5.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
●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 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 工商业市镇兴起
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6.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B.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农民无法生活
C.赋税徭役尤其沉重 D.刑法尤其残酷
7.郑和的足迹最远到达了(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 D.大西洋沿岸
8.清朝前期经济兴盛的原因不包括( )
A.政府的重视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重视农业生产 D.推行垦荒政策
5.1.1明清帝国的兴替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清帝国的兴替过程
2.了解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统治措施;
基础知识
明朝的兴替
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明朝的统治
(1)加强统治的措施及作用
方面
措施
作用
政治
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执政期间,废除丞相 、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和迁都北京等
强化皇权,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经济
明初统治者实施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政策
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经济恢复和发展
明朝中后期进步改革赋役制度
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经济高度繁荣
对外关系
明代前期,郑和下西洋
开辟了亚非海上通道,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在世界范围的先进地位
(2)明朝强盛的表现: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又一强盛时期。明代前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在世界范围的先进地位。
(3)灭亡:
背景
①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宦官把持政权,大臣结党营私。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员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②皇室、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③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明末农民起义与明朝的灭亡
时间
1627年
领导人
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
口号
“均田免赋”“平买平卖”
规模
席卷陕西、河南等地,几百万民众参与,持续了近二十年
结果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起义军
明末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支持的原因:起义军的做法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粮食的需求。
二、清朝的兴替
1.清朝的建立
(1)清朝建立:
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2)清朝统一: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
(3)清初统治
弊政
清初二三十年间,政府大规模圈占土地、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和威胁逼迫汉人剃发梳辫等弊政,激起民众强烈反抗
兴盛
统治者调整政策,制止了社会经济的倒退逆转。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4)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及影响(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
抗清斗争:新成立的南明政权,在长江中下游和两广、福建地区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义军余部联合南明,共同抗清。
影响: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促使统治者调整野蛮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会经济的倒退逆转。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课堂检测
1.下列有关明清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崛起
B.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
C.1636年,皇太极在北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D.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建立起对全中国的统治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因此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选项表述正确,排除。
2.“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关于歌谣中的“朱皇帝”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建立明朝 B.定都长安
C.设立东厂 D.营建北京城
【答案】A
【解析】 歌谣中的“朱皇帝”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建立东厂和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的人是明成祖朱棣,不符合题意。
课后习题
1.明朝初年政治上巩固统治的措施有
①废丞相、创内阁 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③ 奖励垦荒、轻徭薄赋?④改革赋役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政治的措施”,结合课本所学,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加强君主权力,着手改革行政机构。在中央,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后来逐渐形成内阁制度。①项正确;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特务组织锦衣卫,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和侦察;后来明成祖朱棣又设立另一特务机构东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成为皇帝倚重的耳目和工具。②项正确。A项符合题意;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改革赋役制度是经济方面的措施,③④不正确,BC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故选择A。
2.明初,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A.君权的强化 B.君臣关系亲善 C.君臣关系紧张 D.君主同情大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得出“明朝皇帝朱元璋派人监视大臣的言行”的结论,说明明朝君权的强化。故正确答案为A;BCD项都只是表面现象,并不是本质内涵,排除。故选A。
3.明清时期,我国边疆相继遭到外国侵略。下列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发生在明朝时期的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郾城大捷
C.鸦片战争 D.戚继光抗倭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属于明朝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D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清朝,A排除;郾城大捷是宋朝的史实,B排除;鸦片战争发生于晚清,C排除。故选D。
4.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其措施不包括( )
A.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 B.推崇儒家学说
C.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D.大力发展牧业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重农抑商,并非是大力发展牧业,D错误,符合题意;ABC均是清朝入关后的统治政策,不符合题意。故选D。
5.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
●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 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 工商业市镇兴起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得出,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6.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B.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农民无法生活
C.赋税徭役尤其沉重 D.刑法尤其残酷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末年,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无法忍受下去,纷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廷统治。B选项符合题意;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是政治日益腐败,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由此可知,ACD并不是直接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B。
7.郑和的足迹最远到达了(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 D.大西洋沿岸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船队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
8.清朝前期经济兴盛的原因不包括( )
A.政府的重视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重视农业生产 D.推行垦荒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安史之乱之后、两宋时期,不是清朝,故B符合题意;清朝前期经济兴盛的原因是政府的重视;重视的三次高潮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