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课件
讲课人
5.3
学习目标
01
苏联的发展与三次改革内容
(了解)
02
东欧剧变内容
03
苏联解体
(了解)
(了解)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
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
(1)二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民主德国、波兰、南斯拉夫等;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等;拉丁美洲的古巴。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
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
(2)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东欧国家通过经互会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并按照苏联模式发展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凭借其雄厚实力提出“马歇尔计划”时任苏联领导人的斯大林认为该计划会严重威胁到苏联对于东欧的控制,不久,苏联就出炉了著名的“莫洛托夫计划”“莫洛托夫计划”也就是后来经济互助委员会的雏形。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
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
(3)1949年,苏联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1949年1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抵达莫斯科进行正式访问。1950年1月20日,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也抵达莫斯科,两国政府之间的谈判于2月14日结束。同时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补充协定》
斯大林、毛泽东出席签字仪式
元朝疆域范围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开始):
①背景:苏联的发展越来越缓慢,各种社会问题开始出现;斯大林逝世。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战略决策是,把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要求放在第二位,只给予低标准的满足,以便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资源,把国家高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了“秘密报告”,对前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斯大林逝世后,政治上,大量冤假错案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开始抬头;各加盟共和国由于斯大林时期的体制造成的民族离心倾向日益严重;各阶层对个人迷信造成的压抑气氛日益不 满;经济上,部门管理造成的专业狭窄、分散,协作不灵的问题更加突出;人民生活改善很慢的状况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过分偏重发展重工业造成的国民经济畸型结构,使得人民生活必需品十分紧缺。因此,改革斯大林时期的体制是势所必然,符合苏联人民的心愿。
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
元朝疆域范围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②内容:
a.农业: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农产品实行收购制,取消义务交售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b.工业上,在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发展。1954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进入太空,为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②内容:
a.农业: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农产品实行收购制,取消义务交售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卖给集体农庄的拖拉机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b.工业上,在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发展。1954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进入太空,为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③结果:收效甚微。
④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赫鲁晓夫在其执政的十年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力推进了改革,其中有些措施不乏体现了当政者的创见和魄力。
但是,改革并没有获得特别显著的成效。这里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拓展提升
改革评价
1.不从总体上把握斯大林时期体制的弊病,对症下药,而是搞应付式的改革,使改革失去始终如一的方向。
2.急速推进,大起大落,造成破立失调,使改革失去平衡,难以驾驭。
3.把民主作为改革的手段,却又在改革中不依靠群众,不发动群众,使改革难以冲破历史惰性的阻力。
4.偏重改革实践,轻视改革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只注意基本方针政策的变动,忽视具体政策的调整,使改革得不到很好的巩固。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开始):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十月政变,赫鲁晓夫改革就此失败。
在1964年10月14日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因“年迈和健康状况恶化”而被解除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同时,勃列日涅夫被选举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由此,勃列日涅夫的时代到来,改革开始。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①内容: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②评价:经济一度发展较快,综合国力达到顶峰。但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的发展状态,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开始):
继赫鲁晓夫之后,苏联的改革时断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的政治、经济已处于危机前的困境。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①经济上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不佳。
②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放弃了社会主义。导致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加剧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
二、社会主义的挫折
1.东欧剧变
(1)背景:
①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②60年代后,模仿苏联进行改革,但收效甚微。
③西方国家对东欧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④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政局激烈动荡。
二、社会主义的挫折
1.东欧剧变
二战以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基础上,1944—1949年,在东欧先后建立了8个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各国政权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形成的,对于苏联的模式有很大的模仿与依赖性。最初,苏联和东欧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谈判,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在石油、电力、能源、贸易等方面,苏联向东欧国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这些援助对东欧国家战后经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二、社会主义的挫折
1.东欧剧变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炉,美苏冷战开始。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东欧的政策逐渐发生了变化,斯大林开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加大了一体化的力度, 以对抗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主要表现为:
1、把斯大林模式强加于东欧国家,中断了东欧国家独立自主地根据本国国情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
2、在处理苏联同东欧各国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上,苏联干涉东欧国家的内政外交,存在霸权主义的倾向。
二、社会主义的挫折
1.东欧剧变
3、在同东欧各国的经济交往中,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利己主义,并通过抵制马歇尔计划,使东欧国家走向封闭, 脱离了世界。 由于在二战中东欧的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在战争结束后, 需要尽快恢复经济,为此急需外援。 苏联在对东欧的援助问题上,表现出极大的民族利己主义。苏联不允许东欧国家独立发展重工业,严重损害了东欧国家的民族利益。
二、社会主义的挫折
1.东欧剧变
(2)结果: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的挫折
2.苏联解体
(1)背景:苏联政局动荡,国民经济大滑坡,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苏共内部分歧日趋尖锐。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改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派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二、社会主义的挫折
2.苏联解体
(2)过程:
①1991年“八一九”事件,软禁了戈尔巴乔夫,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但失败。
②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叶利钦继任。苏联解体进一步加快。
③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宣言》,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④1991年12月21日,除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外,苏联其他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
⑤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职务,叶利钦继任。26日,苏联宣告解体。
二、社会主义的挫折
2.苏联解体
(3)影响:苏联的解体,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也宣告了两极格局下的冷战的结束。苏联的失败,只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拓展提升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一个组织
经济互助委员会
一个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一个剧变
东欧剧变,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一次政变
八一九事件
两个标志
苏联的解体,标志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终结,也标志两极格局下的冷战的结束
两个宣言
《独立国家联合体宣言》;《阿拉木图宣言》
三个“第一”
第一座核电站;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
三次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堂探究
1.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赫鲁晓夫改革和匈牙利为代表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最终都失败了。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改变了国家的社会性质
B.改革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C.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D.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课堂探究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效仿此模式,但最终都失败了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课堂探究
2.戈尔巴乔夫说:“当我离开克里姆林宫时,上百的记者以为我会哭泣。我没有哭……”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试图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B.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因素
C.改革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
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
课堂探究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后期试图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摆脱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因素。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是在斯大林当政时期,D项说法不正确。
练一练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C )
A.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B.社会主义应坚持民主集中制
C.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D.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
练一练
20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个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导致了世界格局的三次大变动。而这个“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最后终结于( D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行
C.“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D.1991年苏联解体
练一练
在一堂历史课上,小明同学向同学们介绍20世纪60年代匈牙利改革的情况,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
B.调整农业政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C.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D.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政治经济体制
练一练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统一。这些现象反映的是( D )
A.苏联解体 B.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C.亚非拉的奋起 D.东欧剧变
谢谢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课件
讲课人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