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年中考道法最后冲刺时政热点及答案(word版) 灭活新冠疫苗紧急认证、中医药等 2021年5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由中国医药集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正式通过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值得注意的是,5月31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供应的首批新冠疫苗正式下线。中国正在为世界抗疫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1.“中国正在为世界抗疫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这展示了怎样的发展理念?这一发展理念有何重大意义? 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②由中国首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表达了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构想,为人类共同美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2.中国为世界抗疫提供疫苗,这样展现了怎样的大国担当? ①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不推诿,不逃避,也不依赖他人,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②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3.中国为世界抗疫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①各国要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②各国人民需要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和共同担当。③关怀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看到生命中共同的渴望,增进包容与合作。④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实际行动联系起来,既要放眼全球,又要心系祖国。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就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调研。他首先来到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医圣祠,了解张仲景生平和对中医药发展的贡献,了解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他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1.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哪些魅力?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2.为什么要重视中医药的创新?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②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3.“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这对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哪些启示? ①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②应当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第七次人口普查、南水北调、天问一号等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下面是部分摘录。 ◆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 1.这体现了我国怎样的人口特点?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速趋缓;老龄化加剧。 ◆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其中二孩占比提升。 2.这一变化有什么积极意义? 有利于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促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受教育程度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 3.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说明: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和年限不断提高。②原因:党的领导;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不断发展教育;等等。 ◆城乡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4.这些变化表明了什么?这一变化有什么意义? ①表明: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②意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400多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1.2亿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使我们积累了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吃水不忘源头人”的回眸,折射着不辞千山万水的牺牲精神。“你们为了沿线的人民能够喝上好水,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对移民群众深情地说道。为了支持与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的人民毅然告别他们世代而居的土地,告别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告别他们浸入血脉的生活记忆,数十万人的故乡就此永沉水底。 1.南水北调工程反映了我国怎样的水资源分布特点? 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2.“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为节约用水,请你写出两个生活节水小常识。 坚持一水多用,用洗菜水浇花,用淘米水冲厕所;养成随手关闭水龙头的好习惯;使用节水型冲洗设备洗车;收集雨水,加以利用;等等。 3.请从共享发展的角度,谈谈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 ①南水北调有利于缓解北方缺水问题,实现南北经济共同发展。②南水北调为亿万人民提供水安全保障。③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④南水北调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等。 4.水源地的村民为了沿线的人民能够喝上好水,舍小家为大家,毅然告别他们世代而居的土地。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国家利益难免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应当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勉励科研工作者精心组织实施好火星巡视科学探测,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精心推进行星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勇于挑战、追求卓越;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等等。 2.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这表明了什么?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 3.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强调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