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 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 课件(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2 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 课件(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5.3.2
近代前夜中国
封建社会的危机
近代: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南京国民党
政权覆亡(1949年)这中间的一段时间。
近代前夜:清(鸦片战争前)
一.经济危机

清朝前期,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
(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仍占主导地位。
《雍正耕织图》
一.经济危机

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
“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雍正祭祀先农坛图(局部)
清乾隆十九年江浙盐运使司发给商人汪岫云的运销执照
清道光二十一年
商人纳税收据
资料1
战国商鞅变法,首创“重农抑商”政策。汉武帝时期,“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已困辱之”——《史记
?
平淮书》
一.经济危机

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
“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料3
《大清律例》明确规定,矿冶业只限本州县的人经营,“如有别州县民人伙众越境采取,聚至三十人以上”,为首者发配充军。清政府还规定,私人拥有织机不得超过100张,并且每张织机需要纳税银50两,若超过100张织机,则以违反律例来论处,予以惩罚。后来,允许私人拥有织机的数量虽然有所扩大,但仍由官府控制。
资料2
康熙帝视察苏州之后认为,当地从事农业的人少,从事工商业的人多,民风奢华。他敦促当地官员努力纠正这种社会现象。雍正帝认为市场上多一个商人,田地里就少一个农民。他多次强调:“农为天下本务,
而工贾皆末也”。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
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
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
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二.外交危机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1.
思想原因
盲目自大: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
自认为无需同外国通商买卖
资料1
乾隆皇帝以所请“与天朝体例”不合,驳回了英国使者马戛尔尼与中国通商的请求,并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二.外交危机
资料2
明朝中叶由于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明政府开始实行闭关政策;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将沿海居民内迁50里,是为了断绝东南沿海对郑成功等抗清武装的联系和物资供应。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居民聚集力量抗清
2.
政治原因
3.
根本原因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外交危机
闭关锁国主要表现

清初
严厉的海禁政策
资料1
为了削弱、消灭郑成功等抗清力量,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诘擒辑,皆革职,从重治罪;地方保甲通同容隐,不行举首,皆论死。”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真正做到了“片板不许入海”。
资料2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颁布“迁界令”,强令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迁界令措施对明郑有一定打击成效。不过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民生凋敝。
二.外交危机
资料1
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宝岛台湾之后,为了振兴沿海地区长期凋敝的经济,决心解除明朝以来三百余年的海禁,实行开海通商政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首次以“海关”命名,在东南沿海正式设立“四大”海关:广州的粤海关、漳州的闽海关、宁波的浙海关、云台山的江海关。
闭关锁国主要表现

统一台湾后
四口通商,但有严格限制
粤海关
江海关
资料1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乾隆帝)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江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诸多禁令。

英商宁波贸易后
广州一口通商
二.外交危机
闭关锁国主要表现
资料2
只能住指定会馆,不能在广东过冬,不能向中国商人借款,不能打听商业行情。
——《防夷五事》
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的商品,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是清廷制定的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到港的船只为27艘,税银仅52万两;1790年,到港船数增至83艘,税银达110万两,至鸦片战争前夕,到港船数年达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二.外交危机
十三行商人和外商洽谈贸易
18世纪的广州港口
资料1
1840年,中国人均粮食200公斤左右,美国接近1000公斤;中国年产铁不及法国1/10,不及英国1/40。
二.外交危机
资料2
中国出口货物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茶叶,主要产于福建、安徽等地,清政府不准就近从海上出口,只能经陆路到广州再出口,那时茶叶多已变质。
资料3
“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充军”(《光绪大清会典事例》)由于禁令森严,中国大商人都视远洋贸易为畏途。
资料5
邓小平指出:“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资料4
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积极:在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外力量对比,而且作茧自缚,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外交危机
清朝
闭关锁国
落后挨打
唐朝
开明开放
国力强盛
启示:坚持改革开放
对比东西方近代前夜历史
工业革命后的大机器生产


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
对比东西方近代前夜历史
政治
英国的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
法国大革命推翻君主专制
军机处
对比东西方近代前夜历史
外交
乾隆拒绝英国使团要求
西方国家扩张局势
对比东西方近代前夜历史
文化
明清文字狱、八股取士
科学家涌现
领域
英国
中国
政治
资本主义制度
(民主制度)
封建制度
君主专制
经济
工业革命
机器生产
自然经济
手工生产
外交
殖民扩张
闭关锁国
思想文化
自由民主平等
思想专制
对比东西方近代前夜历史
根本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清代人口数变化
清代人均田地变化
三.社会危机

清朝中期当时土地兼并严重,人口迅速增长,人多地少,
谋生困难,这导致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土地兼并
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大地主为了拥有更多的土地,采用各种卑劣手段,
尤其是灾年,地主巧取豪夺让拥有土地的农民变卖自己的土地和房产沦为佃农。
资料1
嘉庆时,大学士和珅占地达80万亩,连他的两个家丁也占有土地6万亩。道光时的大学士琦善拥有土地达256万余亩,占地之广超过和珅三倍。
三.社会危机
资料3
深山老林“无业之游民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嘉庆朝,很多离乡背井的农民沦为乞丐,数量极大,北京城乞丐就有10万人,嘉庆元年一个冬夜,露宿街头被冻死的竞达8000人。
资料2
地主“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资料1
和珅被抄出藏金32000多两,地窖藏银200余万两,取租地1266顷,取租房屋1001间半、当铺银号及珠宝、衣物等,总家产折合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好几年的财政收入。如按内务府估价,和坤家产在8亿两白银,合人民币:875亿。

政治腐败黑暗,皇室铺张挥霍,官场腐化奢靡。
贪污之风也渗透到军队,武装力量大大削弱。
三.社会危机
资料2
据史料纪载,乾隆下江南巡察,流连山水,举止阔绰,花费的差旅费用就高达二千多万两白银
,乾隆仿效祖父康熙,六下江南考察民情。乾隆南巡,虽然不能完全否定其对巩固政治的作用,但他更偏重游山玩水,奢侈豪华,不仅加重了百姓负担,还造成了奢靡的社会风气。
三.社会危机
白莲教起义
又称“川楚白莲教起义”。
清嘉庆元年至九年,湖北、四川、陕西三省,以白莲教为组织形式的农民反封建起义。起义历时九年多,攻破州县204个,歼灭大量清军,清政府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天理教起义
白莲教的一个支派,是18世纪中叶白莲教武装起义失败后,由部分教徒组织起来的,曾在北京、河南发动起义。又称八卦教。

在各种社会问题的冲击下,清朝中期发生了大大小小
数十次起义,虽然这些起义都被镇压下去,但是,
社会危机并未得到解决,动乱还在继续。
清嘉庆年间,天理教起义,进攻隆宗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