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三、不加农田之赋。 ——“勒石三戒” 祖宗之法 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祥。故七祖相袭,未尝辄易。每念靖康年中诛罚为甚,今日之祸,虽不止此,然要当知而戒焉。 ——曹勋《进前十事札子》 宋太祖 宋高宗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习目标: (1)比较唐末五代十国与北宋在地方制度、中央官制、选举制度等层面的不同,归纳两宋时期在治国理政中的特点,理解政治文明的延续性和发展性; (2)从短时段、长时段分析宋辽和议对北宋和国家统一的影响; (3)从不同视角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形成对同一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认识历史的客观性、多元性; (4)感受宋太祖以祖宗之法结束藩镇割据,建立统一王朝的魄力和仁义,感受改革者以“三不足”破除“祖宗之法”的改革决心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和风骨,以涵养学生的责任感、革新精神和家国情怀。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史料一 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学习任务1: (1)“唐季以来,数十年间”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说明原因有哪些? (2)宋太祖采取了何种方式树立君主的权威?赵普提出的“国家长治久安之计”是什么? (3)阅读教材第49页第二段,说明具体的措施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强干弱枝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支 盐铁 户部 参知政事 中书门下 枢密院 宋代的中央官制 三司使 枢密使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1)比较图一和唐朝三省六部制,说明北宋在中央官员设置上的变化? 继承与发展 中央官制 (2)反映了由唐到宋中央官制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学习任务2: (3)根据图二和教材49页正文最后一段说明北宋与唐朝相比,在地方的官员设置上有何变化? 继承与发展 地方管理 (4)尝试总结北宋初年中央、地方管理的主要特点? (1)根据史料三和教材第50页内容归纳北宋军事上采取哪些抑制措施?结合教材51页正文第二段思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抑武” 史料二 逐步收回节度使和大将的兵权,将领只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且时常加以调动。这些将领虽统率军队,而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等事则需听命于枢密院。同时,还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换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将领与兵士相结合。 ——朱绍候、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学习任务3: (2)根据材料四、五总结北宋时期官员选拔、任用上的措施和特点? “崇文” 史料三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北宋)蔡襄 材料四 “唐代虽然建立了科举制,但终唐一代,科举出身者在官员整体队伍中仍占少数,以才学取代门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问家世,追求‘公平’‘择优’的考试录取方式,到宋朝才成定制……如果说科举制是古代社会的‘一大变革’,那么这一变革是在宋代完成的”。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史料五 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 ——范祖禹《范太史集》 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有何影响? 利: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史料六 将帅和士兵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没有凝聚力,主帅对士兵的素质、装备、数量、训练全不了解。每遇战斗,各级将领往往议而不决,……自然无法取得胜利。 ——林航《北宋兵制的特点及其消极作用》 弊:军队多而不精,管理混乱,影响了行政效率 二、边防压力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金与南宋的对立 (1)根据地图和教材P50—51内容说明宋朝与辽、西夏、金的民族关系共同的结果是?联系军事管理体制思考原因?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读图识史 学习任务4: 史料七 辽宋关系大事记 979年灭北汉后,宋太宗率军攻到幽州城下,在高梁河之战中大败。 986年,宋军兵分知三路再度攻辽,在陈家谷之战中杨业部全军覆没,最终失败。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1005年1月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内容如下: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在宋辽并立的165年中,和平局面维持了121年。 史料八 “澶渊之盟”后,开启宋、辽国家级边贸互市。宋朝是传统的农业强国,手工制作业发达,而辽国有大量的矿物和马匹,于是辽的战马被宋朝大量引进,增强了宋朝军事实力,改变了以往军队缺少骑兵的尴尬局面。辽从互市贸易中获得大量农产品和工艺制品,改善了生活物资缺乏的状况。双方的贸易往来不仅开发了边地,还促使中原地区进一步繁荣。榷场成为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平台。 (2)你认为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 史学争鸣 二、边防压力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久之旧弊虽防,新弊渐生,积重难返,国事不振,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中国古代简史》 三、王安石变法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关注焦点 因循守旧、政治腐败现象 开辟财源改变积贫局面,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改变积弱局面。 宗旨 主持者 范仲淹、富弼 王安石 主要内容 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 农业:、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商业:市易法、均输法 军事:将兵法、保马法、保甲法、设军器监 科举: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惟才用人教育:设置专门学校 结果 失败 达到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强兵效果并不明显。最终以失败告终。 整顿官僚机构 富国强兵 史料九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 ——苏辙《栾城三集》 (宋)元祜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 多元评价王安石变法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学习任务5: (1)“三不足”思想体现了王安石什么精神?在反对者眼中,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近代史上,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3)总结归纳影响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两宋国魂 两宋时期既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混战局面,通过变革政治巩固了国家统一。统治期间虽有民族政权之间的碰撞,但通过和议的方式使宋朝赢得了长久的和平发展机遇,在经济、科技、文学、戏曲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此外,也推动了民族之间融合,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和巩固。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批以宽仁著称的君主、“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他们的改革精神、家国情怀将永留史册,熠熠生辉。 结束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