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来之不易的粮食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教育科学版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第三单元 “粮食知多少”第一课“来之不易的粮食”。 内容分析: “来之不易的粮食”这一课在于通过课堂师生互动和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了解水稻、小麦、高粱等粮食的生长过程,知道庄稼需要许多人的辛勤劳动。激发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体会粮食来这不易,从而养成要惜粮的习惯。 学情分析:珍惜粮食不仅是一种意识,还是一种品德。我校地处市区,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我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孩子对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不是很了解,不明白粮食是怎么来的?有一部分孩子在生活中存在浪费食物的现象,不明白世界上还有不少的儿童在挨饿。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孩子们能够尊重劳动人民、体会粮食来这不易,从而养成要惜粮的习惯。 【教学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讨论交流、资料调查、讲故事观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和互联网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 遵循“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通过探索、活动、调查、讨论、辨别等教学方法去感受、体会、领悟粮食来的真不容易。本课通过激趣导入、活动体验、联系生活,指导行动、实践延伸这四个步骤,分层逐步地实现教学目的。 一、生活性。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的显著特点之一。本课的设计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源泉,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入手,突出了粮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展示大量现实生活中浪费粮食的场景让学生从中感悟,以提高爱惜粮食的意识。从而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活动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以儿童直接参与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寓教育 于活动之中,并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得以实现。本课设计的内容突出活动性,如活动:插秧、课前搜集资料、汇报、小组讨论等。旨在引发活动的兴趣,并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得知识。 三、主体性。在这次的设计中大量需要儿童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自主观察,体验、独立思考,使儿童的学习不再单纯地依赖教师讲解,而主要通过其自主的活动来体会粮食来这不易,及爱惜粮食的情感。 四、开放性。我还十分重视培养儿童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积极寻求家长与社会的配合,通过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大米的生产过程及爱惜粮食的资料,拓宽课堂活动的领域,使课内活动向课外延伸。 总体上,本课设计意在充分地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的新教育理念与策略来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教学目的与课堂教学效益。 教学目标 (1)了解本地区主要生产的粮食,知道粮食的品种。 (2)认识多种粮食的用途,让学生知道粮食的丰富。 (3)培养学生爱惜粮食,爱惜农作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辨认各种粮食及丰富的用途,让学生知道粮食。 学生准备: 1、实物:稻谷、玉米、红薯、黄豆、土豆等。 2、收集有关粮食的资料(图片和文字)。 【活动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 ①、水里生来水里长, 小时绿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白饭喷鼻香。(打一粮食作物:水稻) ②奇怪奇怪真奇怪,头顶长出胡子来; 拔掉胡子剥开看,露出牙齿一排排。(打一粮食作物:玉米)?? 师:猜完谜语 ,我们接着来认识的就热情地跟它打打招呼,大声叫出它的名字。 二、粮食知多少 1、什么是粮食?(出示图片) 同学们今天早餐吃了什么? 想一想这些早餐是用什么做成的? 2、观看几种粮食的图片(板书:粮食) 3、交流、汇报调查结果。 (1)、出示调查了解本地区主要生产的粮食。 课前,各小组的同学针对了解本地区主要生产的粮食进行了调查,快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告诉大家吧! (2)、小组内交流,展示调查结果。 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表格,展示) 粮食作物名称 生长季节 亩产量 相关信息 水稻 小麦 玉米 4、了解各种粮食其丰富的用途。 5、粮食怕什么? 三、接触粮食 1、出示实物,学生触摸。 同学们摸一摸,仔细看一看,闻一闻,香吗?来的容易吗?(板书:来之不易) 四、总结 下节课,我们将一起了解身边的粮食是怎么来的。 五、课后作业: 调查或访问长辈,了解身边的粮食是怎么来的,体会粮食来得真不容易。 板书设计: 来之不易的粮食 花生、大米、玉米、红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