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知道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吸管,稻草,绒条,笔,围巾图片(红色围巾和粉色围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正确测量的方法。 (一)教师以“买围巾”为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学生知道用自然物“吸管”来可以测量围巾的长度。 1.师:我想买一条围巾的长度是“5个吸管一样长”的围巾。你们猜猜看哪条围巾可能是老师想买的呢?(请个别学生回答)2.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引导学生说出“量一量”)3.小结:我们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 (三)师幼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师:我们应该怎样操作才能准确地测量出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 2.师幼讨论,请个别学生示范3.小结:吸管要放在围巾的下面,以围巾的一头“对齐”(对齐就是要让吸管的最边上要跟围巾的最边上在同一条直线上)4.师: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方法,现在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两条围巾,还有许多的吸管,请小朋友们帮老师量一量到底哪条围巾才是老师想买的呢? (1)提出操作要求:小声讨论;听到音乐声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正确测量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借助笔做记号。 (四)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提问: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2.请个别学生示范测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测量中的问题:每次测量时头尾没有衔接好,有的空了很长,有的重叠在一起了。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先从围巾的一头对齐开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铅笔做个记号,移动吸管从记号开始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买围巾”的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系列问题启发学生用“量一量”的办法解决老师遇到的难题,在教给学生正确的测量方法之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试着量一量,充分体现了学生活动的自主性。】 二、教师出示吸管、绒条、稻草作为测量工具,正确的测量同一条围巾,并用数字记录结果。 (一)教师出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学生操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除了带吸管来测量围巾,还带来了别的东西来(出示吸管、绒条、稻草等测量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帮老师量一量这条围巾的长度,用上我们刚才学的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 2.介绍记录表。 (二)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测量,并学会用数字记录。 1.提出操作要求:(1)先用一种测量工具测量,测量完记录,再用另一种工具测量记录;(2)听到音乐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来。 2.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测量工具的长度与测量数字的关系。 引导语:小朋友们刚才测量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1.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交流(1)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记录结果,提问: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用这两个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小结:原来我们测量的围巾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长度越长,量的次数少,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多。 【评析:此环节在学生了解测量方法之后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测量的方法,同时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结果,发现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一样。】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自然测量来解决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很多种物品来测量,小朋友们都学会测量和记录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测量的,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的测量方法来解决问题。 【评析:通过学习测量方法,引导学生把测量经验延伸到生活中去。】 活动延伸: 师:老师会把围巾放在益智区,小朋友们试一试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