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39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1《故都的秋》课件(39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资源简介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

少女怀春
文士悲秋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有关咏秋诗回顾
2021/7/7
2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2021/7/7
3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 甫 《登高》
2021/7/7
4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2021/7/7
5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021/7/7
6
1. “故都”指什么地方?
解 题
北平
2.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文题含意?
“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暗含一种文化底蕴。“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围绕秋景抒发内心感受。
题目很深沉,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更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2021/7/7
9
凋零 混混沌沌 潭柘寺 椽 喇叭
陪衬 槐 扫帚 细腻 不能自已
衰弱 平平仄仄 悲啼 萧索 橄榄 歧韵 柿子 颓废
预习检查:
读准这些字的读音
2021/7/7
10
粗读课文,理清层次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文眼)
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北国之秋的特点
阅读3——11段,作者写了哪些景象来表现这一特点?
一·秋晨院落图
2021/7/7
15
二·秋槐落蕊图
2021/7/7
16
三·秋蝉残鸣图
2021/7/7
17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四·秋雨话凉图
2021/7/7
18
五·佳日秋果图
2021/7/7
19
精读课文,感受秋景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这些景象?
秋色 秋声 秋味
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观 秋 色
青天
蓝朵
秋草
落蕊
树影
灰土
灰沉沉的天
枣树
(蓝绿)
(蓝白)
(枯黄)
(灰白)
(暗灰)
(灰色)
(灰色)
(淡绿微黄)

听 秋 声
标出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
鸽飞声
蝉 声
风雨声
闲谈声

品 秋 味
秋色
秋声
青天
蓝朵
秋草
落蕊
树影
灰土
灰天
(蓝绿)
(蓝色)
(黄色)
(灰白)
(暗灰)
(灰色)
(灰色)
鸽飞声
蝉 声
风雨声
闲谈声


悲凉
(秋味)
绘声绘色
以动衬静
视觉、听觉、触觉相结合
香山红叶
2021/7/7
25
潭柘寺
2021/7/7
26
玉泉公园
2021/7/7
27
陶然亭
钓鱼台
2021/7/7
28
2021/7/7
29
作者为什么只撷取这涂抹着一层淡淡的灰色的花、槐、蝉、雨、果等景物来细味秋天的“清、静、悲凉”呢?
品 秋 味
(提示: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写作背景、个人气质 。)
合作探究
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平秋天的自然色彩,寻常可见,更易引起读者共鸣。
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生活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只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2021/7/7
31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郁达夫也是如此,这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表现的是深沉、真挚的心上之秋、家国之思、故都情结。
2021/7/7
32
探 讨
  作者除了从秋色、秋声两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还通过哪些手法来描写的?
江南的秋:
慢、润、淡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北国的秋:
清、静、悲凉
秋味浓烈、回味隽永
对比衬托
突出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向往、眷恋之情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与 白干
稀饭 与 馍馍
鲈鱼 与 大蟹
黄犬 与 骆驼
喻体
博喻
黄酒味道浅淡,白干味道浓烈;稀饭稀薄,馍馍厚实;鲈鱼味浅,大蟹味久,黄犬机灵轻佻,骆驼沉稳厚重。比较点是“秋味”,突出了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秋味更浓、回味更永。更符合作者的心境。
全文总结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 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2021/7/7
36
2021/7/7
37
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仿其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

(一) 长草小院牵牛,槐蕊枣树驯鸽。残蝉风雨人声,故都景物,胜过南国许多。
(二)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落地,落寞人在故都。
课堂练习
2021/7/7
38
作业
搜集学过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写一段描写秋天的文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