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课程标准: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约BC2070 约BC1600 BC1046 BC771 BC476 BC221 BC770 BC475 时空坐标: 东周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阅读教材“列强纷争与华夏认同” ,回答以下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政局动荡的表现有哪些?在这种动荡中孕育了哪些进步因素? 2、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二)阅读教材“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回答以下问题: 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2、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分析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3、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三)阅读教材“孔子和老子” ,回答以下问题: 1、列举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贡献?并分析他们的思想在春秋时期不被重视的原因? (四)阅读教材“百家争鸣” ,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列举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试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分析各家学派思想主张的价值? 2、百家争鸣具有怎样的影响? 3、请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具体表现? 对历史进行认识 要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 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 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 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 唯物史观 利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出现的根源。 春秋战国时期,因为铁犁牛耕的普遍推行,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实力逐渐增强,为取得政治权利在各国纷纷变法,逐渐建立起了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时空观念 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分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崛起的地理环境因素。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 历史解释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荀子·王霸》 各个强国为了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争做霸主,故而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春秋霸主之所以不以吞并其它诸侯国为战略目标,归根到底是由于分封制居于社会结构主导地位。对于霸主来说,灭掉对方,使其变成自己手下的卿大夫的封地采邑,与敌国屈服、俯首贡纳,这两者之间并无太大的区别。 ——据晁福林《论春秋霸主》 春秋五霸 对比教材p9、p10两幅地图,说说从春秋到战国,政治、民族关系方面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政治: 1.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比春秋时期的要少,兼并加剧、局部统一; 2.战国时期修建了长城; 民族: 从春秋到战国,靠近中原地区的北戎、赤狄等民族消失了。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进一步发展。 战国七雄 1.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2.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4.“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 5.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6.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政治 经济 社会 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 食货志》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百家争鸣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 史料实证1、 商鞅变法的原因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进行社会变革。 材料一 材料二: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军事上: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政治上: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 孔子 材料三 老子 墨子 韩非子 这些思想家的出现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什么现象? 思想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四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看不起)秦,丑莫大焉 ——《史记》 【典例4】 (2012·天津文综,1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 史料实证2、 诸子百家主张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 家国情怀 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耻、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这些都是在关注人生的真谛,体系先秦思想家们的人文追求。 孔子的“仁”、以德为政,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墨家源于“兼爱”的爱民,道家立足于无为的“民本”,虽出发点不同,但都体现了一定的“爱民”思想,体现了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的人文追求。 各家思想虽有不同,但都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背景下为实现国家统一的献策,体现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对国家、人民渴望统一的一种反映。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兼并战争,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军工; 土地私有,什伍连坐,县制推行; 儒家孔子,仁者爱人,推行“仁政”; 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整理六经;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朴素辩证; 社会变革,波澜壮阔,百家争鸣。 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