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秃宝盖与宝盖头 一、教学目标 1.读帖,把握“秃宝盖”与“宝盖头”的书写要领,了解带有“秃宝盖”与“宝盖头”的字的笔画运笔方法和书写规律。 2.对比、评析、练习,体悟“秃宝盖”与“宝盖头”在不同字中的形态位置以及笔画关系,初步感知“秃宝盖”与“宝盖头”的的特点与构字方法。 3.欣赏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听故事,了解十三行的由来以及笔画特点,感受其书法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秃宝盖”与“宝盖头”的书写要领和书写规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文房四宝、毛毡等。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例字,把握秃宝盖的运笔要点 出示“冠”,了解特点和运笔方法 1.在古文字中,“秃宝盖”表示覆盖的意思,它和“宝盖头”形态相近,大都在汉字的字头出现。谁来说一说含有这样偏旁的字。 2.观察“秃宝盖”。是由哪些基本笔画组成的(点和横钩) 3.再观察思考:“秃宝盖”位置,如何怎样才能写好“秃宝盖”? 练习书写秃宝盖的笔顺,出示清代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中:“宝盖之钩如鸟之视胸乃妙。”指导学生体会,写“宝盖头”的钩,要像一只鸟看着自己的胸部那样才写出韵味。宝盖的横相当于鸟的身体,钩相当于鸟的头部,钩尖出锋处相当于鸟的嘴 4.看视频,教师示范 “秃宝盖”,同步书空。 5.学生描红练习“秃宝盖”两个,教师点评指导。 (二)出示例字,学写“宝盖头” 1.出示例字“容”。“容”字是什么头?(宝盖头) 出示两组例字:同学们,看一看:“宝盖头”写法与“秃宝盖”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宝盖头”点的位置,其他同“秃宝盖”的写法。看例字:边观察边总结形成口诀:首点有力居中写 横画向上细且长 左点与钩有呼应 2.练习笔顺、书空、描红,评点 (三)对比分析,把握结构 1.出示:“冠”“容”和“宜”“官”“宗”。观察每个字的上半部和下半部的宽窄,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了解结构特点。 2.运用辅助线的用法,把握结构的特点。 “冠”和“容”由于下部舒展纵放,超出了“秃宝盖”和“宝盖头”的宽度,整个字呈现出上窄下略宽的特点。 “官”和“宗”字下部较窄,完全覆盖于“宝盖头”之下,整个字呈现出下窄上略宽的特点。书写时,字头应居中,底下主体部分的中心应与“宝盖头”的中心对正,这样字的重心才稳。 归纳:“秃宝盖”和“宝盖头”的字都是覆盖性结构。下收上放,下放上收; 3. 冠字指导书写,练习描红 总结,评点,再练习 书写带有“秃宝盖”和“宝盖头”的字时,横钩的出锋往往指向下一笔的起笔,与其后续笔画“笔断意连”,让静态的字增加流畅感。 (四)欣赏品析,开阔视野 1.出示《洛神赋》碑帖,引导学生欣赏。 普及知识:所谓小楷,即楷书小字。 听故事:《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乃_??????_时期_????¤?_为洛神创作的名篇(洛神就是宓[fú]妃,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阳。民间有洛神的传说。)《洛神赋》是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儿子,代表作中秋帖)的小楷作品,仅存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该贴笔画圆润饱满,字形宽博,结体匀称,姿态雍容,神采飞扬,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 品析:整体看,碑帖用笔圆润,纵横舒展,方圆变化,灵动飘逸,笔力雄健,笔画挺拔的特点;细部看,气韵高妙、结体雍容潇洒、章法错落有致;结字的大小错落,灵活多变,又不显突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