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可爱的毽子 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可爱的毽子 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可爱的毽子
【设计意图】
本课坚持以实践技能操作为主线,创造性思维训练为辅线,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强调推陈出新,鼓励学生推出别具一格的作品,扎实严格地训练基本制作技能。学习不能让学生做操作匠,而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件制作、一个任务、进行一项设计的形式展开。劳动作品的创造设计只能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基本技能与情感的获得是以每个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只能通过亲身参与来获得操作技能和创造体验。本课强调让每个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来获得直接经验,积累创造体验。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在观察与制作过程中,体验手工作品一般的创新思路,从分析结构出发,以结构原理为不变量,从形状、颜色、材料等制作要素入手,在空间构型、材料、功能等创新变量上进行变化,树立创新无止境的意识。
知识目标:
学会捆物平结的打法,穿环活结的打法,能梳理涤纶纸线,使之蓬松。能独立完成毽子简单的制作过程。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探究原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实践中活动中能尊重别人,帮助别人,增强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毽子的制作,能对基本作品进行改进创新。
教学难点:创作一只毽子。 
【教学准备】
每组成品一只半成品一只,(拴上一组线),制作材料人手一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的同时,板书课题毽子它的两种写法。(毽子,键子)
这个玩具有什么特点?(自由说,选择要点板书)  
二、引导观察,归纳结构构成和原理
1.这些不同的毽子,用什么做的?有什么不一样?
(不一样主要体现在:材料、颜色、形状)
2.昆虫身体可以分为头部、胸部、腹部,毽子的身体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可以怎样分?
(引出结构构成:可分为头部,颈部、尾部)
3.这些毽子在玩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结构原理:头重,尾轻,运动时,重的头在前,轻的尾在后。)
三、基本作品制作教学
1.观察半成品作品制作,拆一拆,再按原样恢复好。
演示穿环平结打法,突出线头从环内侧向上穿出。
2.出示要求:每个环打上两组对折三次的涤纶纸线,学生模仿穿环平结打法练习。
演示在提线头的根部紧贴环面处用捆物结捆扎线束。
3.梳理涤纶线。(出示梳理涤纶线的要求:每次梳理,吃线深度要适当,用力适度,梳齿出头要短些,防止梳断梳子的梳齿。)
相机介绍梳子的发明的故事,调节课堂气氛。
四、作品创新思维训练
头部 颈部 尾部
颜色 形状 材料功能用途……
1.想一想,可以怎样对头部的形状进行改变?(比如头部的形状可以做成圆锥形,尖锥形、球形、半球形等等。)(教师出示图片)
2.颈部的形状同学们打算怎样去改变?
改长短(粗细),加长,画一画成什么?
如果头部是尖锐的尖锥形,你觉得它像什么?
(箭与毽读音相同,其实原理也应该是相通的。结构上都是一头重,一头轻。)(更深一层它们都隐含着莫泊丢的最小作用原理:质点系实际发生的运动,是使某一作用量取最小值运动的)
特殊地,将颈部变成一条线,又会是什么情景?你可以创作出什么作品?
3.关于尾部变形,抓住要在空间对称。
如不对称,在空间运动时可能要打转、漂移影响稳定性。(师演示模型)。
你打算怎样改变尾部?做成什么样?
预设:(花形,伞形,放射线束形、蒲公英絮形、飘带形、竹叶形、红枫形、柳叶形等等)
4.特殊地,一根带尾线的针,就可以看成一个毽子。
5.创造无止境。那我们的创造就止于以上几种情形了吗?
看,出示有提线的毽子,这样的毽子使用起来有什么好处?
能划入上面的创造类别中吗?
总结:所以对作品的改进是没有止境的,就拿材料来说,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材料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材料选取不同,作品的风格式样也就不会相同。
五、课堂总结与作品展示。
1.活动主题?? 我做的毽子??姓名?????????????
?
积极参与
制作质量
新奇创意
动手能力
综合评估
自评
?
?
?
?
?
互评
?
?
?
?
?
老师评
?
?
?
?
?
(注: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2.创新作品展示图片,(实物展示和课件展示。)
3.毽子做好了,我们要检验一下它的质量,我们一起来踢毽子吧!
课后有时间的话,请查一查毽子的花样踢法,学着踢一踢,看看好玩不好玩。
  【活动设计说明与感想】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应当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中之重,对于培养新型人才和劳动者,具有重要意义。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设计一项好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到学问,在玩中放飞情感,在玩中学会创造,小小毽子为孩子们打开了智慧之门,开启了通往创造之路。本次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创造能力,充实了学生直接经验,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一、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有助于课堂顺利展开。
  劳动技术课前期准备非常关键,做得不扎实后面的上课就会受约束,显不出精彩。所以在活动前期,我特别突出了前期准备技能的教学,比如学生能够熟练完成平结打法和对折绳子折法。
二、以模仿制作为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
  学生的创作起步于模仿,由于毽子是学生熟悉的玩具,学习兴趣容易唤起和激发,给学生提供半成品,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地步,这样就能够维持持久的探究兴趣,有利于将创新潜能转化为发明成果。
创新无定法,但有一定规律可循,我以结构构成三部分分散开来,便于发散思维有序展开,加上结构原理作为基准,什么不变,什么该变,指引了想象力的方向。本课内容作为学生劳动创作样例,提供给他们作为一生的创作经验示范,意义是很重要的,有效落实了培养学生创新潜能及动手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
三、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学生想象力。
一切创造性实践,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造性实践的翅膀。在劳动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一些作品以及学生情感,作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的原料,让他们积累丰富的表象和感性知识,促进想象力发展。
四、让学生多动手制作,在实践中促进技术技能的形成
实践是劳动技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劳动技术形成的重要途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动作的结果。为了掌握某一技能,进行实际操作,不断改进和形成技能,逐步做到连贯、协调,直至熟练。
总之,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局限于课本,要不断发掘教育资源,认真实践,及时总结,不断让创新拥有源头活水,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