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木蜻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木蜻蜓的观察、分析,理解其制作原理,了解制作的一般流程。 2.正确运用木工工具,认真完成作品的制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精确严密的技术活动习惯和严谨务实的 科学精神。 4、尝试运用木蜻蜓的飞行原理,大胆设计未来交通工具,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 1.? 能自主探究学习,有序的模仿制作木蜻蜓。 2.? 在尝试中不断改进木蜻蜓的蜓翅,让木蜻蜓飞得高,飞的久。 教学难点: 1.自行研究学习制作过程。 2.木蜻蜓翅膀的削磨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木蜻蜓一只 2.多媒体课件 3.创口贴(预防安全事故) 学生准备 1.工具:木锉、砂纸、美工刀、502胶水 2.材料: 打孔泡桐木一人一块、手柄1根 3.课本、每组范作一只 4、小组4人一组 五、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件500年前的玩具,看是什么? (出示范作:木蜻蜓) 2、会玩吗?谁来试一试? 好玩吗?木蜻蜓是我们古代的一种飞行玩具,你想亲手制作一个吗? 今天我们就用桐木制作一个木蜻蜓。 [板书:木蜻蜓] (二)探究学习,制定计划 1、自学课本第24、25页,认识木蜻蜓的结构。 2、完成第24页制作计划。 3、讲解步骤及制作难点:削磨。 4、提出制作要求(课件出示),4人一组每人制作一只木蜻蜓。 教师巡视有针对性指导。 (三)飞一飞 议一议 1、试飞做好的木蜻蜓。 2、小组议一议,木蜻蜓为什么能升空。 原理:竹蜻蜓的叶片和水平旋转面之间有一个倾角。 当旋翼旋转时, 旋转的叶片将空气向下推,形成一股强风,而空气也给竹蜻蜓一股向上的 反作用升力,这股升力随著叶片的倾斜角而改变,倾角大,升力就大, 倾角小,升力也小。当升力大于竹蜻蜓的重量时,竹蜻蜓便可向上飞起。 竹蜻蜓的叶片和旋转面也保持一个倾角,所以当我们用手旋转竹蜻蜓时, 它会得到空气的反作用推力而向上飞出。 (四)评评议议,取长补短 1、同学们的木蜻蜓都做好了,下面我们就让我们一起飞一飞,看看谁的 木蜻蜓飞的高,谁的蜻蜓飞的时间长。 【设置比赛飞行区,让孩子们能放开飞,发挥水平的同时也保证安全。】 2、通过比赛,选出优秀的作品,并进行奖励,每人发一只塑料制作的竹蜻蜓。 3、总结:刚才为什么有些同学的木蜻蜓开始飞不上去呢? 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学生交流) 总结: 原因一、木片磨得不够薄,倾斜度不够。 原因二、左右不对称,就会向一侧倾斜。 原因三、左右翅膀变成一顺了,就飞不起来了。 原因四、只打磨了一面。 4、布置课外作业: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改进自己的木蜻蜓,让自己的木蜻蜓 能飞得高,飞得远! (五)拓展延伸,课外实践 1、材料的创新: 除了用木质材料制作竹蜻蜓,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来代替? (塑料、纸、泡沫等等材料) 2、外形的创新: 让竹蜻蜓蜓翅的外形变一变,它还能飞起来吗? (课件展示变化了的竹蜻蜓)蜓翅的外形变了,但是蜓翅和水平旋转面之间的 倾角仍然存在,竹蜻蜓便可飞起来了。 3、动力的创新: 今天我们用小手,搓一搓让木蜻蜓飞了起来,你能用其他动力使它飞起来吗? 【橡筋动力,电动机等其他力量让木蜻蜓飞起来。】 4、功能的创新: 木蜻蜓在我们手中,它是一件飞行玩具,但在这些能工巧匠手里变成了一件 交通工具! 【课件展示】 “航空之父”英国人乔治·凯利,就因对竹蜻蜓的着迷,通过 改造“竹蜻蜓”,悟出了螺旋桨的工作原理,他的研究对直升机的研制起了 重大的推动作用。 教师谈话:未来世界,或许交通拥挤,或许高楼耸起,让我们每天上下电 梯都需花费十来分钟,这样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你能从木蜻 蜓上得到什么启发呢?让我们异想天开,大胆设计未来交通工具,也许某 一天,梦想成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