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宝盖头与秃宝盖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秃宝盖”与“宝盖头”的写法,初步掌握其书写要领,了解带有“秃宝盖”与“宝盖头”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2.通过讲解与分析,体会“秃宝盖”与“宝盖头”在字中的形态位置以及笔画关系,初步感知“秃宝盖”与“宝盖头”的外形美与线条美。 3.通过拆分“冠”,了解“冠”的字形结构,进写出漂亮的“冠”。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秃宝盖”与“宝盖头”的书写要领和书写规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文房四宝、毛毡、长卷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导入) 请同学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视频中的人们正在干什么? 人们正在举行什么活动呢? (祭祀) 祭祀是中国的传统礼仪,通常祭天,祭地,祭人。其目的是为了表达一种崇敬之意或对来年的祈福。祭祀通常在宗庙中举行,显得庄严而又神圣。看,这就是宗庙,请同学们说说宗庙在建筑上有什么特点? (对称 高大) 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性。 (二)图解宝盖头 其实中国的古人非常的聪明,早在殷商时期,他们就用简单的几根线条来表示这种既高又对称的房子呢!这就是金文中的“宀”(mian)。上面代表房子的屋顶,两旁代表墙壁。 随着时间的变化,“宀”发生了一些变化,请同学来说一说从金文中的“宀”到隶书中的“宀”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隶书中的“宀”到楷书中的“宀”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汉字的演变总是经过由图形到符号,用笔由简单到丰富这一变化过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宝盖头。 板书:宝盖头 请同学们说一说宝盖头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扁宽 对称) 教师带领学生读帖并分析。 (从结构和用笔上去分析) 教师示范(边示范边讲解笔法)——学生书写——师生点评—学生再次书写 出示“宗”。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含有宝盖头的字“宗”。(分析结构和用笔) 教师示范(边示范边讲解笔法)——学生书写——师生点评—学生再次书写 (三)拆字过程把握“冠”的字形特征 过渡语:在祭祀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人们头饰和服饰也很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头上戴了什么呀? (帽子) 在古代有个字也能表示帽子的意思,知道是哪个字吗?(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冠”,然后我们来做一个拆字游戏,你会把这个“冠”拆成哪几个部分? 生1:。。。 生2:。。。 那你知道如果老师来拆会拆成那几个部分? 我会拆成三个部分。 我拆分的依据是根据篆书的字形和意思。 那有的同学会讲,那我能不能在写楷书的时候这样写? 教师详细分析(旨在帮助学生分析汉字本生的结构特征) 最后我们还不要忘了这个秃宝盖。这个秃宝盖你会写吗?请同学来说一说。 读“冠”的书写要领。 教师示范(边示范边讲解笔法)——学生书写——师生点评 (四)、对比总结规律 出示下一张幻灯片 我们今天写了一些宝盖头,秃宝盖头的字,那你能不能说说我们什么时候应该把上面的字头写小,什么时候又应该写大呢? 分析并得出结论:当一个字的下方出现竖弯钩,捺这些向横向发展的长笔画的时候,我们上面的字头应该写小。反之我们应该写大。 好,知道了这个规律后,老师要考考同学们,你来说说。在这六个字里,哪几个字头应该写大,哪几个又应该写小呢? 五、提升与总结 今天我们将以长卷的形式展出我们同学的学习成果,长卷通常前面还要写一个主题,今天我们学习了“宗”“冠”两个字,老师就想把这两个字用上去,取名为“宗古冠今”,之所以取这样一个主题,老师是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书法学习过程中能不断向古人学习,向经典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社会取得更大进步。卷尾还要再落上款。(教师书写) 在同学们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作品终于完成了,把这样的作品张贴在我们的教室是不是很有意义啊! 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宝盖头和秃宝盖及相关字,希望同学们回去加强练习。最后老师也祝福同学们在今后的书法道路上越走越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