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创作原理及技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绘画创作原理及技法

资源简介

专题三《绘画创作原理及技法》
制作人: 审核人:
制作时间: 2010年10月11日 使用时间:10月18日——10月29日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绘画创作原理及技法》,认知理解绘画作品的基本的创作原理和技法;从而能在作品鉴赏中以更专业的角度分析和赏析作品。
二、重点难点:
重点:1.焦点透视法及在作品中的运用。
2.视平线在美术作品中的所起到的视觉作用。
3.色彩的基本原理。
难点:1. 色彩感觉的心理效应。
2.如何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构图
三、学习内容:
(一)、透视
透视,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
1.焦点透视:西洋画一般采用这种透视法,它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这种表现方法空间真实感强烈,如《最后的晚餐》、《乡间村道》。包括: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等多种透视。
2.散点透视:中国画一般采用这种透视法,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也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给人以人在画中游的感受.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
3.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通常看到物体的正面,而且这个面和我们的视角平行。
成角透视又叫两点透视,看到物体两个面以上,相应的面和视角成一定的角度。如图:所有垂直的边都是垂直的没有变化,并且中间的最长,两边短些,符合“近长远短”透视规律。
(二)、视平线
1.视平线,是透视的专业术语之一,简称H.L,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视平线决定被画物的透视斜度,被画物高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下斜,被画物低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上斜。
2.不同高低的视平线,产生不同的效果。视平线对画面起着一定的支配作用。试着用笔画出图中的视平线。
低视平线构图:视平线在人物的腹部以下,或处于地面一带,造成画面上对大部分物体的仰视果。
《狼牙山五壮士》 詹建俊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
中视平线构图:视平线在人物的胸部到头部一带,造成身临其境的效果。
高视平线构图:视平线在人物的头部以上,视平线高会使视野开阔,描绘的景物更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注意:如在风景画中出现地平线的,视平线与地平线是重合的。
《拾穗者》 米勒 《乡间村道》 霍贝玛
练习:上图为霍贝玛的《乡间村道》,画面构图完整,要完成此构图,你写生时应选择的位置是( )
(三)、色彩
1.颜色的分类:
(1).三原色:原色是指不能通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 原色的色纯度最高,最纯净、最鲜艳。美术色彩三原色:红,黄,蓝。
(2).三间色:是三原色当中的两个色以同等比例相加调和而形成的颜色, 又叫二次色。如:红+黄=橙,黄+蓝=绿,红+蓝=紫。橙、绿、紫为三种间色。
(3).复色:由三种原色按不同比例调配而成,或间色与间色调配而成,也叫三次色,再间色。因有三原色,含有黑色成分,纯度低,复色种类繁多,千变万化。
2.颜色的特性
(1).色相 :色彩所呈现的质的面貌,是色彩彼此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2).明度:颜色的亮度,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明度,例如黄色就比蓝色的明度高。
(3).纯度:通常是指色彩的鲜艳度,也称饱和度。纯度强弱,是指色相感觉明确或含糊、鲜艳或混浊的程度。
3.对比色与互补色
对比色:两种可以明显区分的色彩,叫对比色。包括色相对比、明度对比、饱和度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等。对比色放在一起,给人强烈的排斥感。
补色是指一原色与另两种原色调配成的间色间所形成的互为补色关系。如: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 。
练习:列举诗词中的对比色、互补色。
(四)构图
1、构图: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称为构图。
构图这个名称在我国国画画论中,不叫构图,而叫布局,章法,或叫经营位置。谢赫《六法论》中称为经营位置也就是构图。
2、构图的基本法则:变化统一,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欣赏《最后的晚餐》。
3、构图形式的视觉心理
下面列举若干造型因素的某种视觉心理,主要是针对总体构架来说的。剪影式的外轮廓线,作为画面基本构架,决定整个画面的最基本结构形式。
(a)三角形:能使人联想到山岗、沙丘、金字塔,有坚实稳定的感觉,长三角形使人联想到矢状,有像向上、崇高的感觉,如哥特式教堂的尖顶、《蒙娜丽莎》、《狼牙山五壮士》。
(b)圆形:作为环状,令人想到车轮,有旋转滚动的感觉,也具有内向、亲切感。马蒂斯《舞蹈》。
(c)S形:使人联想到蛇形运动、人体的曲线,有一种优美流畅的感觉。中国山水画经常使用这类构图,即“之”字形构图,以构成景物纵深盘旋的情趣。如《早春图》。
(d)V形:如同旋转的陀螺,有微微晃动不稳定感,是一种活泼动感的形式。如:潘天寿《雄视》。
(e)水平线:使人联想到广袤的天地,开阔、平静。如:《拾穗者》、《丰收景象》。
(f) 垂直线:从参天大树,高耸的柱子等笔直形象中,可以对垂直线形成严肃、庄重、静寂的感觉。
(g)斜线:斜线有运动感,斜角越大运动感越强。如《呐喊》。
练习:用笔画出下列绘画中的构图形式。
(五)人体比例
成年人的身高以头长为计量单位,约有7个半头左右。
又根据站、坐、跪、盘的不同姿式,有“站七坐五跪四盘三半”的说法。
头部的结构比例,有“三停五眼”的说法。如右图,分别以鼻子的长度和眼的宽度,进行测量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