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主题班会 亲情与敌意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主题班会 亲情与敌意 教案

资源简介

《亲情与敌意》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中学生正处在从幼稚期向成熟期转化的过程中,其生理、心理发育急剧变化。自我意识增强,逐渐走向独立。但同时中学生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带有主观和盲目性。在家庭中易与父母产生隔阂和“敌意”。减少、消除敌意,学会与家长沟通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关键一步。
[教材分析]: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围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改革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导入教学这一环节中采用一段影音资料的片段以学生生活为背景,以生动具体的画面为素材让学生在情景中建立感性认识,为下一环节的理性思考做铺垫,展开多角度的讨论、分析做铺垫,为饯行、反思做铺垫。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一是感受家庭温暖;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全面感受自己在家庭中享受的温暖;三是在感受中理解父母的亲情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四是正确对待父母的教育从而更加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家。
[学情分析]:通过教学让学生能认识与父母主动沟通的必要性并愿意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从情感上体验理解是化解矛盾的关键,最终体现在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情感的认同。
[教学目标]:
教师:1、了解学生对家长“敌意”的态度,理解学生对人格独立的心理需要
2、引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3、我们不是主角更不是道德的评判者。我们只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学习分享者
学生:1、让学生了解自己与家长产生“敌意”的原因
2、在比较中学会减少或解除敌意,懂得分享、合作的重要性
3、要想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个体的成长离不开团体的支持、鼓励、帮助
[知识目标]:
1、懂得独立的真正含义
2、了解“敌意”的表现及危害
3、明确与家长产生“敌意”的实质。掌握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对症下药是关键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与家长沟通;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情感表达能力;懂得合作与分享为将来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在家庭中学会消除与父母隔阂,珍视亲情远离伤害
[教学难点]:体验中感知,感知中改变,变化中成长 ,成长中收获
[教学方式]:多媒体、多元互动教学
[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学习、实践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
第一站:心之旅
师:从一个小小的懵懂少年到日渐成熟,这其中凝结了父母的多少辛勤付出。我们该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会感恩的同时有些成长中的困惑也是无法回避的。我们需要与父母一起成长,然而在成长中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给我们带来困惑与烦恼,就让我们回忆与父母曾经发生的一件事体验你的感受。
第二站:心灵碰撞(小品展示)
请四组学生分别饰演生活中的父母和孩子
(一) (二)
几天前吃晚饭时,对门那家叔叔和阿姨正在 吵架。我刚张嘴说“他们俩怎么老是吵架----”
妈妈立刻把话接过去,训斥到:“你懂什么,瞎操心” “怎么又回来这么迟?”
“班级里有点事”
“什么事”“小远病了,我们去看他”
“是男的女的?家在哪?为什么别的同学没去?
(三) (四)
电视刚演到精彩处,妈妈在那喊“作业写完了吗? 好容易盼来个星期天,想去看看奶奶,妈妈又在那喊“作业写完了吗?”
最近班级交流手工制作,我正在精心制作手提包。妈妈又在喊“作业写完了吗?” 已经是晚8点了,今晚有足球比赛。我想赶快写完作业看一会球赛“小宁,快去洗澡”
“我做完作业再去”
“快去,别找理由”“我按定的计划做呢?”
“不要讲什么计划,快去洗”
每个小组对应一种情况,分角色饰演其中的人物。感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
小品情景(一)
几天前吃晚饭时,对门那家叔叔和阿姨正在吵架。我刚张嘴说“他们俩怎么老是吵架----”
妈妈立刻把话接过去,训斥到:“你懂什么,瞎操心”
小品情景(二)
“怎么又回来这么迟?”
“班级里有点事”
“什么事”“小远病了,我们去看他”
“是男的女的?家在哪?为什么别的同学没去?
小品情景(三)
电视刚演到精彩处,妈妈在那喊“作业写完了吗?
好容易盼来个星期天,想去看看奶奶,妈妈又在那喊“作业写完了吗?”
最近班级交流手工制作,我正在精心制作手提包。妈妈又在喊“作业写完了吗?”
小品情景(四)
已经是晚8点了,今晚有足球比赛。我想赶快写完作业看一会球赛“小宁,快去洗澡”
“我做完作业再去”
“快去,别找理由”“我按定的计划做呢?”
“不要讲什么计划,快去洗”
说一说:
师:四个小品再现了我们生活中的真实一幕,不管是发生过的还是未发生的。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师:尽管情景不同、产生的原因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知道是什么吗?
生:发表各自看法
师:那就是父母和我们都无心伤害彼此但结果是我们都感受到了伤害
生:有的会意点头、有的低头思考、有的豁然开朗------
师:此时我们四个孩子是怎样的的心情呢?就让饰演孩子的四位同学用一个词表达你此时的内心感受
生(孩子):在黑板上写下能表达情感的词
师:我们来看看孩子们都写了什么?其中两个写的是委屈、一个是烦、还有一个是不理解
师: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大家都能感受的到:我们的孩子都不开心。那我们该如让他们不再伤心、委屈、难过呢?让我们来到下一站
第三站:心灵成长
师:要解决问题一定要对症下药我们先请四个孩子做一道选择题?判断一下你们的父母属于哪种情况?
生(孩子):选择类型
师:下一步就是请同学们来帮助你们了。给四个孩子每人发一张纸;将全班分成四个团队;四个孩子可以选择自己的团队寻求自己选择团队的每位同学的帮助;
要求每个团队都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针对具体情景从孩子的角度给出建议;最后把具体建议写在纸上教给孩子本人。

(一)突然封锁 (二)刨根问底

(三)连续重复 (四)无理阻挠
生:四个孩子分别参与四个团队进行分组讨论;由团队中的一位代表将讨论成果作总结发言与大家一起分享
师:请将发言内容交到四个孩子手里看看有什么启发和收获
给四个孩子一点时间,认真阅读
师:跟大家一起交流后,你是否有所收获?是不是感觉到与父母的沟通很重要呢?请四个孩子仔细想想自己刚才在小品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团队成员给出的建议,想一想当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时候我们自己能做哪些改变呢?
请刚才的四个孩子给我们带来改变之后的小品
第四站:心灵绽放(改变之后小品展示)
应对法宝
(一)突然封锁 (二)刨根问底
对“突然封锁”的家长讲话要注意委婉 子“对门那家叔叔阿姨又吵架了”
妈妈“是啊”
子“他们好象性格合不来,是吗?”
妈妈“是,他们------- 对“穷追猛打”的家长在开始时就连底兜出,要交待得不厌其烦。
妈妈“怎么又回来的这么晚呢?”
子“因为我们班小远病了,班委会决定派我和班长先去看望一下。同学之间应当互相关心,妈妈您说是吗?
(三)连续重复 (四)无理阻挠
对“连续重复”的家长要尽力消除他们的顾虑 妈妈“你写完作业了吗?”
子“妈妈你放心,您不是交代过不作完作业不准看电视,不准外出,不准做别的事情吗? 对“ 无理阻挠”的家长要主动将计划摊牌亮底
子“爸爸,今晚有球赛,我想把作业做完后再看,您同意吗?”
爸爸:------
师:由学生再次表演每一个变化之后的小品并进行比较、分析、思考。针对每一种情况对症下药。
师: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还会唠叨吗?我们与父母沟通起来还会困难吗?
生:发言
师:既然孩子们都在改变我们的家长是否还愿意将孩子们的坏心情留在黑板上呢?
生(家长):走上台,写下“理解、信任、------”
第五站:心灵感悟
[小结]:作为孩子我们要理解父母、体谅父母主动与他们沟通;作为父母我们要努力发现孩子闪光的地方,加以表扬和鼓励。表现差一点的地方,我们尽量不去理睬。这样做,会帮助他找到好的感觉,找到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推动力。当我们同舟共济,成功的彼岸还会远吗?
[教学反思]:
成长中的孩子不仅有物质的需要,他们更需要被关注,被爱,尤其是自己父母的爱。通过师生情与理的互动学习,加之丰富的影音背景资料,使学生能融入其中。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情感,在互动中提升认知水平,在感知的基础上学会自我教育。这就是教育的真谛。从实际调查中发现,此时的中学生已经越来越少地求助于曾经与他们亲密无间的父母了。这种现象一方面源于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一方面源于家长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存在着种种误区。针对调查结果本课力求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现实问题具有实效性: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子女的敌意,子女如何对待父母的亲情对于化解矛盾,有效沟通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创新点之一;配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及心理发展特点,以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为主创设宽松、真诚、积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分享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这是本课的创新点之二。具有指导性体现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观。
[问卷调查]:1、在成长过程中你与父母之间发生过冲突吗?
没有 偶尔 经常
2、发生矛盾后你的心情如何?
一般 不好 很不好
3、你主动与父母沟通吗?
没有 偶尔 经常
4、你认为有必要吗?
有 没有 无所谓
5、沟通后你的心情如何?
没变化 有变化 有明显好转
[板书设计]: 心灵之旅
亲情与敌意
[总评]:本节课是按照学生由感知到体验,由体验到交流,由交流到情感升华再到自我感悟与教育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心灵之旅、心灵碰撞、心灵成长、心灵绽放、心灵感悟为线索来安排教学活动;突出情感体验及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充分渗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围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改革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配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及心理发展特点,以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为主创设宽松、真诚、积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分享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