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课 书写用具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为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三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第1课,这是一堂单一的汉字书写常识新授课,由“文房四宝简介”、“笔的选用”、“墨的选用”、“纸的选用”、“砚的选用”五个部分组成,预设1课时完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房四宝的一些常识,不仅仅是学习书法的时候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启蒙常识。学生在了解笔、墨、纸、砚等常用书写用具的常识,学会正确使用与护理中很自然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了解笔墨纸砚等毛笔书法用具的功用与特点。 2、学会正确地使用与护理这些用具。 3、领略书写用具浓郁的文化气息与艺术情趣,了解他们对汉字书写能成为书法艺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方法:故事法、讲解法、演示法、比较法。 教学重点:了解文房四宝的常识,并学会使用文房四宝。 教学难点:毛笔的使用及养护常识 教学用具:笔、墨、纸、砚及相关的视频,PPT。 学情分析: 我校从一年级就开设了校本书法课程,学生练习书法有基础,但三年级才开始接触毛笔书法,平时虽对文房四宝有所了解,但对相关专业常识还是比较陌生,知之甚少。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为方便学生观察,将实物与多媒体交互式白板相结合,增强直观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效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知道古时候人们用什么写字吗? (用利器刻在甲骨上,用树枝写在沙上,用毛笔写在布帛、竹简上。) 2、毛笔是谁发明的?最早的毛笔是什么样子的呢? (教师出示毛笔:毛笔可是中国独有的品类。毛笔的制造历史非常久远,最早的毛笔,大约产生于二千多年之前。讲述“鼻祖蒙恬”的故事,引入课题) 板书:1、书写用具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毛笔书法学习,激发兴趣非常重要,通过讲述秦朝大将蒙恬发明毛笔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感受好笔是写好毛笔字的关键,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自主学习 1、自主阅读,初步了解书写用具 首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上的内容,遇到有疑问的地方或者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请用笔画记号。 2、讨论交流,深入了解书法常识 (1)常用的书写用具主要有哪些? 笔、墨、纸、砚,即“文房四宝”。 板书: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 (2)如何挑选毛笔? (3)墨分为哪几种? (4)毛笔练习可以选用哪种纸?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教材上的汉字书写常识内容非常清晰明了,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进行适时的提醒、引导、答疑,能有针对性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三、新授体验 1、如何挑选毛笔:微课:文房四宝之毛笔 (1)好的毛笔具备四个优点:圆、尖、齐、健。 圆:指笔头周围丰满; 尖:指笔毫聚拢后尖锐不秃; 齐:指笔毫捏扁后顶端整齐; 健:指笔毫富有弹性,铺开后容易恢复原状。 (2)学生动手体验,感受毛笔的“圆、尖、齐、健” 2、墨的选择与使用:微课:文房四宝之墨 (1)墨主要有油烟、松烟和漆烟三种。漆烟最黑,油烟次之。 (2)墨锭(dìng):须在砚台中加水研磨。研磨时要重按缓推,保持墨锭平正。所磨墨汁的浓淡根据需要而定。 (3)学生体验墨汁的浓淡干枯 (4)提示:平时练习时用瓶装墨汁,少倒多添,用完再添,比较方便。 3、纸的选择与使用: (1)宣纸:常用的有“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宣” 生宣:吸水性强,适宜写行草。 熟宣:经矾水处理后水墨不易渗开,适宜写小楷。 半生半熟宣:吸墨在生宣与熟宣之间,适宜写楷书。 (2)提示:平时练习可选用毛边纸、元书纸、废旧报纸。 4、砚的选择与使用: (1)砚的选择:最好选用有盖的,以免染尘。 (2)提示:如果用瓶装墨汁,可以用小碟子来代替砚台。 (设计意图:此环节安排在自主学习之后,是巩固知识点、相互学习、快乐学习,共同提高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师视频讲解和直观演示,学生实践体验,明确笔墨纸砚的种类及挑选使用方法。) 四、归纳总结 1、新笔的使用切忌用开水发笔,用完应该及时清洗、晾干,洗笔的时候要顺着笔毛的方向用水轻轻揉洗干净。 2、墨的使用一是用多少倒多少,二是太浓的时候加水不要加生水,以免变臭。 3、练习用的毛边纸不要太讲究,写作品的宣纸则要注意区分生、熟。 4、砚台可以用小碟代替。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的归纳总结是学习完后对本课学习内容的一个梳理和提升,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各项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1、准备笔、墨、纸、砚 2、自由尝试用书写用具练习书写 2、上网浏览“文房四宝”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课本上和通过课本而延伸的问题都解决掉,所以很有必要把课堂的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1、书写用具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四、资料袋 鼻祖蒙恬:相传蒙恬驻军边疆,经常要向秦始皇奏报军情,而当时文字书写,是用刀契刻的。由于边情瞬息多变,文书往来频繁,用刀、契刻字速度太慢,不能适应战时需要。蒙恬急中生智,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竿上,蘸着颜色,在白色的丝织物上书写,由此大大地加快了写字速度。此后,又因地制宜不断地改良,根据北方狼、羊较多之便,利用狼毛和羊毛做笔头,制成了早期的狼毫和羊毫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