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三课 课题:父母的小帮手 教学内容:学做父母的小帮手 教材解读 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教育,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带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但随着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一种补偿心理,导致孩子容易变得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本节课力图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知道自己是家庭一员,应当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主动承担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做他们的小帮手。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父母等家庭成员的辛苦,了解自己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感和热爱劳动的意识。 3.行为目标:学生能够主动承担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做父母的小帮手。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了解父母等家庭成员的辛苦;了解自己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主动做父母的小帮手。 难点:培养学生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感和热爱劳动的意识。 教学准备 视频故事《能干的小帮手》。 课前学生需做的小调查:爸爸妈妈的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内容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自主独学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观察岛”中的四幅图片(也可播放故事视频《能干的小帮手》),思考:这些小学生的做法对吗?为什么?由观察图片逐步联系到学生自己,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家的情景。 2.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阐明自己的判断并说明原因。 3.教师总结: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自己做,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导入本课课题。 (二)合作互学 活动一:你会怎么做 1.教师呈现爸爸妈妈在家中忙碌的情景图片(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如:妈妈在做饭,爸爸在忙工作的事情,准备开饭了,“我”会怎么做呢?小组讨论交流 2分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3.教师总结:爸爸妈妈平日上班很辛苦,回家还要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我们还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分担些什么呢?导入活动二。 活动二:能干的小帮手 4.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分享自己最熟悉的家务活儿。 5.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还有哪些家务活儿可以学会,组内成员做小老师。 6.学生分享学习做家务的体会。 7.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及时给予反馈。 心理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家务劳动的细致和繁琐,体会父母的辛苦,从而增强主动承担家务的意识。 (三)总结悟学 1.引导学生回忆第一次做家务时家庭成员的反应及自己的感受。 2.学生分享。 3.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 4.引导学生朗读儿歌,让学生体会到做家务也是一种学习,是生活技能的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 心理引导: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 (四)优练固学 1.组织学生分享受到爸爸妈妈、同学及老师表扬的故事与心情。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成就感、自豪感等积极情感。 (五)拓展延伸 2.鼓励学生回家之后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感受。 心理引导:将课堂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和父母、老师、同伴的交流中体会其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 (六)小结回顾 (七)作业设计 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