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饺子的传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讨论与实践,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饺子的文化和制作过程,学会制作饺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团结协作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了解饺子的文化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自己动手制作出精致的饺子。 活动准备:1、制作饺子的饺子皮和各种馅料。 2、工具:托盘、匙等 3、筷子、纸盘、帽子、围裙 活动过程:1.导入(猜谜语出示投影片:猜谜语) 南边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都下河,先下沉,后漂浮(打一食物) 出示饺子图片(点击 ppt中视频 ) 2.介绍饺子的由来 看视频,老外谈饺子,想知道饺子的由来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中国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东汉末年,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北方的年节食品。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 同学们,看过介绍之后 你们有什么的感想呢? 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一起学习包饺子,煮饺子,最后品尝我们的劳动果实。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这节课带来了饺子皮和馅,学习和体会一下如何将圆圆的饺子皮变成一个元宝一样的饺子的过程 ? 4、老师想做个小调查,谁参与过包饺子?你参加的是哪个环节,和面,包饺子,煮饺子,摆饺子? 下面我们每组用一个饺子皮来试着包一个饺子(不能浪费),想一想饺子应该怎么包,包完后我们来汇报。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专门学习如何将圆圆的饺子皮变成好看又好吃的饺子,大家想学吗? 老师和同学们都带来了饺子皮和调制好的馅,(出示ppt分部包饺子)第一步 把饺子皮展开,平放在手上。第二步:放馅,左手拿住饺子皮,右手拿筷子,把馅放在饺子皮中间。第三步:包馅,把饺子皮对折,把馅包在里面。第四步:捏边把饺子皮的边缘捏紧,不留一点儿缝隙。一定不能让馅跑出来啊,要不就成片汤了,大家说是不是? 大家都学会怎么包饺子了吗? 回顾包饺子的步骤,学生将卡片贴到相应位置 大家有没有信心包好饺子啊? 好,下面我们一起包起来,首先要把手洗干净再来包饺子 5.师生共同包饺子(分六组) 每组完成包10个饺子的任务,看哪一组包的又快又好(ppt放映:分步骤包饺子在一张图片上,伴随音乐)组员有包饺子同学,也有装饰饺子盘的同学,哪一组卫生保持的最好,哪一组饺子包的最好看,哪一组饺子不会露馅,哪一组盘子装饰的最好看? 谈包饺子的感受(包饺子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有没有解决) 6、品尝 7、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亲手制作了饺子,体现了大家对生活的热爱,也使同学们认识到劳动的成果来之不易,所以大家以后一定不偏食、不挑食,珍惜劳动成果,感恩父母,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争取早日亲手为爸爸妈妈包饺子,成为他们的小帮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