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是生火小能手”方法指导课 ——综合实践活动《动手实践?炊中寻趣?》 【设计理念】?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子、小公主”的年代,孩子们那实践、探索的能力越来越薄弱,而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生火,他们也是一知半解。这对于生活在“幸福”社会中的孩子,真的是“幸福”吗?依据我校的办学理念“自主、人本、共生、可持续”,我们认为孩子的生存能力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这才是“幸福”所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培养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纸上谈兵,我们班的学生决定在“共生园”探究《我是生火小能手——方法指导课》。? 【学情分析】? 通过近两年的学习,五年级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初步的了解,多数孩子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在给学生自主实践锻炼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也要作适当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真正提升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生火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物体燃烧的知识,掌握生火的方法及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生火的要领及技巧,并能学以致用地在生活中顺利生火。?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学生体验实践活动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生火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生火的方法及技巧。? 活动难点: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一)聊家常事,引出“生火”?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非常特别,因为我们的教室是大自然,我们的学习工具也是大自然赋予的材料。相信大家在这样特殊的教室里一定会收获满满。???? ?同学们,在生活当中,你们尝试过生火吗?谁来说说?? ?——预设学生A:马上就要清明祭祖了,我们的传统方式是烧冥币纸钱,这里就会生火。? ?——预设学生B:我校每年都会举行野炊活动,我们都会生火煮食。????? ——预设学生C:在我的老家煮饭时,都是用原始的炉灶的,所以也会生火。????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聊家常事,拉近“生火”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明白“生火”是一项生存与生活的技能,从而激发大家对“生火”的探究欲望。】?? (二)回忆生火,简谈败象? 师:看来生火只是家常之事,那你们都可以成功生火吗?? ?——预设学生A:我在老家烧柴煮饭时会因为放柴不正确,火生不起来,结果奶奶还是过来帮忙了。? ——预设学生B:我之前烧冥币纸钱时没有把它弄散,结果火很难燃烧起来。?——预设学生C:我在家帮奶奶烧火,但由于我的不专心没有及时地添柴,火多次灭掉了。? ?师:看来大家在生火方面还是遇到困难了!那这节课,莫老师就与大家来上一节《方法指导课——我是生火小能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生火失败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生火”的热情,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埋下伏笔】?? 生火材料,自信展示? (一)材料展示,板书黑板? 课前,莫老师布置大家自各准备生火材料,请问你们都准备好了吗??(学生高高地捧起各自准备的生火材料)?师:看来大家都非常配合,那你们准备了什么?? ——预设学生A:火柴、打火机、干草、树枝、报纸?师:请你把准备的生火材料写在黑板的左边。? ——预设学生B:打火机、塑料袋、树叶、报纸? 师:同样,请你把准备的生火材料写在黑板的左边,已经板书的词语就不要重复板书。? ——预设学生C:纸皮、火柴? 师:谢谢你的分享,请你继续往黑板上添加生火材料。 ?——预设学生D:木屑、纸皮、树枝、树叶、火柴? 师:谢谢你的分享,请继续往黑板上添加生火材料。? 师:还有同学带来其他材料吗?没有了,那我们今天的生火材料全在这里了。????? 【设计意图:课前,教师布置学生独立准备生火材料,让学生体验准备材?料的过程。其中,学生在准备生火材料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思考、推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堂中,同学们勇敢地展示自己所带的生火材料,共同学习,互相提高。】?? (二)融合微课,谈可燃物? 师:大家还记得莫老师在课前给大家观看的微课吗?这些生火材料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是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可燃物?(板书:可燃物)? 师:从大家整齐响亮的回答中,莫老师就知道大家一定认真地观看了微课,预习到位。? ???【设计意图: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没有多媒体设备,因此在课前,教师已经布置学生自行观看“我是生火小能手(面向学生)”的微课,让学生对燃烧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为这节课的体验性学习提供了基础性的知识帮助】? 三、回顾“策划”,消除火患? 上一节活动策划课上,我们共同讨论了生火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大家还记得吗?? ——预设学生A:引火时,用过的火柴不能乱扔,应扔进炉灶里。???? ——预设学生B:生火时,人的身体要与炉灶保持一定的距离。??? ?——预设学生C:燃烧时,防止炉灶里的可燃物掉下来。???? ——预设学生D?:灭火时,要等火苗完全熄灭方能离开。? 师:事不宜迟,现在莫老师把自由操作的时间交给大家,希望大家亲身体验生火,但是生火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遇到问题的马上向老师反映。另外,哪个小组生火成功并能让火持续燃烧2分钟的,为胜利小组,大家加油吧。?? ???【设计意图:众所周知,火是无情的,作为一节实践性非常强的课堂,教师要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才可以开展教学活动。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已利用前一节综合实践活动策划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商量并填写了《小组体验生火安排表及注意事项》。这节课,在学生尝试生火前,再次回顾“生火注意事项”,可以让同学们在操作生火过程中更安全。】?? 四、体验生火,获取技能???? (一)小组合作,体验生火? 1、每个小组根据已有经验和在微课上习得的生火技巧,在大自然中探究生火技能。? 2、教师细心观察每个小组的生火情况,并对各小组进行相机的指导,为后面的分享交流做到心中有数。?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操作时,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生火过程,并提炼出共性问题,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做好准备。】?? 现场交流,深入探究?????? 1、在实践中,谈可燃性? 师:刚刚我们已经亲身体验过生火了,同学们一定很有感受吧!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准备的生火工具都派上用场了吗?? ——预设学生A:我们小组准备的生火工具基本用上了,只有火柴与打火机之间,我们只选择了火柴,因为我们想尝试老方法。? ——预设学生B:我们小组准备了“泡沫”,但经过燃烧的过程,我们发现“泡沫”不适合燃烧的,因为我们在燃烧“泡沫”的过程中产生浓烟,并有一种刺激性非常强的味道,我们想这是一种有毒气体在释放,所以“泡沫”不适合作为可燃物。? 师:太棒了,同学们通过操作生火过程,对可燃物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俗话说“只有体验过才有发言权”,同学们做到了。?(板书:可燃物)?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所带的生火材料比较多,教师希望同学们通过实际操作的过程,从中明白每一种生火材料是否具有可燃性。在课堂上交流可燃性,集大家智慧力量,得智慧之果。】?? 2、小组胜利,分享法宝? 师:接下来,请获得第一的小组站起来。请问为什么你们的生火效率这么高????? ?——预设学生A:我们之前从莫老师的微课了解到放柴是有技巧的,要把柴架空,不能放得太密集,所以我们放柴时很小心地架空树枝,火就烧得特别旺盛。????? 师:原来你们小组在放柴上注意了,这就是他们取胜的法宝。? ?——预设学生B:我们也架空树枝,可是我们的火为什么没有持续燃烧?最后火还灭了。? ????师:大家都注意架空树枝,可你们明白为什么要架空树枝吗?? ——预设学生C:知道,老师的微课里告诉我们了,空气可以帮助火烧得更加旺,把树枝架空就是让树枝周围多一点空气,空气多,火就旺盛,空气少,火就弱。? 师:你解释的很清楚。也就是氧气也是燃烧的条件之一。?(板书:燃烧条件、氧气)?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随性回答中,教师机智地提炼燃烧条件——氧气,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补充科学的燃烧知识。】? 3、“胜”“败”演示,互相学习? 师:为什么两个组都在生火上注意架空树枝了,但结果却一样,这其中肯定出现了一些小问题。请这两个小组现场再操作一遍吗?? (生火第一名的小组和生火技能有待提高的小组现场操作生火。)????? 师:同学们观看了操作,你们知道他们的火为什么没有持续燃烧吗?????? ——预设学生A:他们架空的树枝还是比较密,树枝周围的空气少,这当然不容易燃烧? ——预设学生B:我们刚刚也和他们一样,添加树枝的步骤太急了,火都还没有烧旺,我们要等火旺盛了再添柴,这样会好一点。? ——预设学生C:添加树枝时,应该添加一些容易烧着的,例如小小的、细细的,粗大的树枝不好燃烧。? 师:是的,不同材质的东西要被燃烧起来都需要达到最低的着火点。(板书:着火点)举个例子,报纸薄薄的,着火点比较低;纸皮相比比较厚,它的着火点就比较高;细小的树枝着火点低,容易烧着;粗大的树枝着火点高,自然不容易被烧着。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你们生火不成功了吗?? ?【设计意图:为了达到探究、交流的学习目的,教师以胜利小组和有待提高的小组为示范点,让其他小组通过观察、思考的形式,弄明白生火低效甚至不成功的原因。教学过程中,教师相机提炼“着火点”的知识,让学生更明确燃烧的理论知识。】? 相机小结?引出步骤? (一)小组讨论,交流步骤? 师:其实生火并不难,只要我们把燃烧的条件和生火步骤记在心中,火要生起来绝不是一件难事。接下来,老师请各小组共同讨论生火的具体步骤。???? 【设计意图:根据各人对生火步骤的不同认识,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发表意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小组汇报,成就烈火? 师:请小组汇报结果,汇报后请把“生火步骤”张贴于黑板上,形成一把熊熊的烈火。? ——预设A小组:? 准备工具:例如:干树枝、干树叶、火柴等;???? 正确放柴:架空树枝;???? 用纸引火;???? 4、促火旺盛:扇风? 5、保持火势:添加一些小树枝;???? 6、用土灭火,水也行。? ——预设B小组:???? 1、准备生火工具;? 2、把树叶、树枝放在炉灶中;???? 3、把报纸点燃并放入炉灶中;???? 4、待火微弱时,添加树枝;???? 5、保持火势。? 师:听到同学们这样在思考中自信地回答问题,莫老师就知道大家已经掌握了生火方法,希望你们那团小小的学习之火永不熄灭,不断地探索学习。????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把生火步骤自然地串成一把“火”,激发学生心中那团不断追求真理、探索学习的心态,让教学意义深入人心。】? 五、课堂小结,融入理念? ????同学们,今天莫老师和你们一起走出教室,来到了共生园,通过实地操作、小组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形式,让我们掌握了一项生存技能,正如我们第一小学的办学理念“自主、人本、共生、可持续”,今天我们就是在自主中获得了让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共生本领。? ???【设计意图:郭元祥教授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提及: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最能体现校本化理念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应及时地渗透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因此,教师在小结中升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希望学生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是为了在自主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共生本领。】? 【板书设计】? ?“我是生火小能手”方法指导课?——综合实践活动《动手实践?炊中寻趣?》? 火柴??打火机??????燃烧条件?干草???树枝???????? 可燃物????????报纸???纸皮???????? ?氧气?树叶???木屑????????着火点??? 火图构造:各小组把生火的步骤张贴于黑板上,形成一把共生之“火”。?? ???【设计意图】本次板书设计是学生与教师智慧的结晶,学生把生火工具写于黑板上,是主动参与课堂的表现;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燃烧条件”,最后,教师引导各小组把智慧的结晶张贴于黑板上,自然地形成一把“火”,教学更加形象、富有创意。? 【教学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实在的收获,那我们教师就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开放的实践空间里参与锻炼,培养能力。? 在这节《我是生火小能手》方法指导课中,我认为亮点有三点:?一、冲破地域限制,给学生开放的空间。? 由于这节方法指导课的教学需要,我把上课地点改在室外,让学生走进桥头镇第一小学的“共生园”,一个优美、安静、原生态的学习环境。课堂上,同学们放开心态,打开思维,大胆、安全地探究生火技巧,让课堂教学非常融洽,教学目的逐渐达成。? 二、充足的准备让方法指导课顺利开展。? 由于这节课受地点的限制,我们没有多媒体的辅助,但我认为这节课若能有微课的辅助,效果更佳,学生掌握的生火知识更丰富,生火的成功性更大。因此,课前我要求学生提前观看“我是生火小能手”微课,让学生的头脑中有初步的了解。另外,生火涉及的安全问题非常多,为了确保活动的安全性,我在方法指导课前也上了一节《生火安全我知道——活动策划课》。同学们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拟定了生火的具体分工和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正因为这些细微的课前准备,让生火活动顺利开展。? 三、教师善于捕捉教学智慧点。? 在这节课当中,教师善于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捕捉教学智慧点,让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打开。例如:让学生准备示范生火时,突然起风了,教师智慧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我们的火苗,学生自然地想到了人墙;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排人墙?学生便想到了手拉手。我又说手拉手中,风就被阻挡了吗?学生继续深入思考,人与人之间要排得紧密一点便可以了。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还亲身实践起来,这是真正的体验性、探究性学习。? 由于这节方法指导课难度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探索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上也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分别如下:? 一、引导学生畅谈观看了“示范小组”生火的感受。? 在两个小组分别示范了生火以后,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同学们只针对“生火未成功”的小组提建议,忽略了“胜利”小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引导大家既谈谈魅力小组生火未成功的原因,也要发掘阳光小组高效生火的秘诀,这样才能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上关注的学生比较少。?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这节课当中,个别学生非常活跃,但个别学生又非常“沉默”。课堂上,教师关注的学生太少,没有达到普及、共同进步的目的。虽说课堂的主体不是教师,但教师应该要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引导大部分学生开出智慧之花,而不是一枝独秀。? 三、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一节课下来,我慢慢地回顾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自己所讲的每句话,发现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比较薄弱,课堂上出现很多重复、啰嗦的语言;学生回答问题后,我的回应欠缺深度,停留在比较浅显的一问一答中,缺少精辟的概括,精彩的回应,这是我以后需要学习的地方。? 四、课堂上赋予学生针对自己组的生火,互相交流的机会。? 思维要靠互相的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各小组在生火结束后,教师应该赋予同学们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组在生火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或者未解决?请其他小组帮忙解决,这样集众人的力量,学生对于生火过程的了解才能更深入。(其实,教学中,这个环节也是预设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个人把这个环节安排在下一节课《关于到后山生火的活动小结》,届时让学生对这节课进行全面性分析小结。)?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探索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也是一种开放性思维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只要我们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成长起来了,这就是我的成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