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北师大版心理健康 19.学会选择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一北师大版心理健康 19.学会选择 教案

资源简介

学会选择
教材分析
【课标内容】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做一个正直的人。
★能力[]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初步具有通过观察、分析做出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正确地做出选择。
★知识
了解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知道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基本内容。
【教材内容要点】
★是非善恶有公论
★明辨是非,弃恶扬善
【教学重难点及其分析】
(一)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具有明确的价值观,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具有明确的价值观,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作为本课第一目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是达成第二目“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从是非善恶标准本身而言,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即使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也有很多不同见解;对该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因此,学生学习理解比较困难。在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是非善恶的标准,只需站在当代中国的角度,了解什么是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并着重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层面,结合社会主义道德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现实案例,让学生去体会和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即可。
(二)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是本课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社会生活复杂多变,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不强。因此,在是与非、善与恶面前,容易感情用事,判断失误,做出错误选择。在教学中,应多结合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事例,从正反两个角度,帮助学生积累辨别是非的经验,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并通过创设的各种模拟情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学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或学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公元1
53~208年),字文举,汉朝著名文学家,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山东曲阜人。
孔融从小在父母的教育下,非常懂事,对父母恭敬孝顺,对兄弟谦让友爱,对朋友热情诚恳,对奸邪嫉恶如仇,因此深受人们的赞誉。
孔融4岁时的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带了一篮子新鲜的梨,送给他们家尝鲜。
父亲便把孩子们叫来了。他们围桌而坐,母亲也在场。
“这篮梨是客人送来的,你们喜欢,就分吃了吧。当然要谢谢。,’父亲端坐着说。
“谢谢!谢谢!”孩子们站立起来,恭敬地对客人施了一礼。但他们谁也没把手伸向篮子。
“那好吧,孔融,就由你来给大家分梨吧。”父亲说道。
听了父亲的吩咐,4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手刚刚能伸进篮子。他先拿起了一个又圆又大的梨,放到鼻子前闻了闻,随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父亲面前;他又拿起了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了母亲的面前,递到了母亲手里。随后,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了出来,又一个个地送到了哥哥们的手中。
最后,孔融拣起了篮中最小的一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低下头吃了起来。
父景自始至终在观察着孔融的一举一动,到了这时候,便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微笑着问道:“你为什么拣最小的吃?”
“我年龄小,应该吃最小的。”正在吃着梨的孔融稚声稚气地答道。
客人也被这情景感动了,说道:“小公子年方四岁,便能如此明了事理,将来必成大器啊!”
教师:我们可能都听过这个故事。对4岁的孔融来讲,是把大梨给自己吃还是给其他人吃,这是一种选择。在人生途中,我们常常需要分清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
引入第十课课标题:学会选择
教师过渡: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或许,你常常为一种行为是对是错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或许,你想做的事,父母却不赞成;或许,在弱者面前,你面临着恃强凌弱、漠然以对还是倾囊相助的选择……谁是谁非?孰善孰恶?这些问题总萦绕于你的脑际……
引入本课时标题:是非善恶有公论(上)
教师:在我国京剧的舞台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
多媒体展示或图片直接展示:京剧中的包公
教师:几百年来,包公在我国民间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执法断案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智捉曹国舅’’更是家喻户晓,那么,包公究竟是怎样智捉曹国舅的呢?
请一个学生根据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一讲述包公智捉曹国舅的故事。
教师:包公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包公人[]
生修养中的哪些品质?请结合情景一的材料进行说明。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其实,不仅仅是在“智捉曹国舅”这一个案例中,在包公的所有断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其人生品质中的一个重要亮点,那就是: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包公具有的这种人生品质,一直为后人所肯定和赞颂,我们可以从后人为纪念包公修建的包公祠内的一幅对联看出来,那么,这幅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呢?
多媒体展示:(也可图片展示,也可直接看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一个◆的情景二)
教师:从包公祠内的这幅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后人赞颂包公做人为官的品质。你认为这幅对联表达了人们的什么愿望?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其实,后人借这幅对联,既是对包公做人为官品质的赞颂,同时也是对今天为官者的一种期盼,盼望他们也具有和包公一样的人生品质: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可见,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为官者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那么,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否仅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呢?请阅读领会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三中的古语。
学生阅读、领会古语。
教师:这段古语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示?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三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这段古语的大概意思是,不要因为善事太小而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太小而去做,只有贤德之人,才能使人信服。这启示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应该明辨是非,择善弃恶,做一个有道德的正直的人。这不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而且是对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可见,分清是非善恶,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教师: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名言警句,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下面请四个大组的同学分别把你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请每个组推选一人讲一个你们认为最能体现“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这个主题的故事,同时把你们组收集的相关名言警句抄写在投影纸上。看哪一个组讲的故事最贴近主题又讲得精彩,收集的名言警句既多又好。
学生讲故事:略。
附:我国历史上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
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1
948年6月间,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如江河日下,日日贬值,物价飞涨。教授们的薪水月月涨,但还是赶不上物价的上涨与法币贬值的速度,生活每况愈下,和广大人民一样,原来生活优越的教授的生活也拮据起来,甚至活不下去了。
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害怕高校的知识分子受不了,就耍了个“手法”发了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面粉。这时候美国又在扶助日本。北大学者吴晗等为了揭穿国民党的阴谋,抗议美国的侮辱发表声明。内容如下: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污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质,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晚年衰病的朱自清教授看过声明,一丝不苟的毫不迟疑的签了名。临死前,又告诉妻子说:你要记住,我是在拒领美国粮上签过字的。
朱自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郑重颂扬了他,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爱憎分明的海瑞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诔,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公元1
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即现在长江下游两岸,包括南京、苏州、常州等地,这是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后却发现,人民在重赋和恶吏贪官的压迫下生活极为困苦。又赶上当年发生涝灾,直到冬至的时候,还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里。粮价飞涨,百姓不去讨饭就会饿死。于是,海瑞决定将治水与救灾一起解决,既为当前又为将来谋利。后来,终于弄清受灾原因是由于连接太湖通海的吴凇江淤塞所致,海瑞便召集饥民,趁冬闲季节开工,疏浚吴凇江及其支流。又经上书请求,将应该上交的粮食留下一些解决灾民吃饭问题。这样就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工程很快完成,当地的百姓都很感激海瑞。
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海瑞进一步惩罚恶霸,要他们归还强夺的土地。但对海瑞有恩的徐阶在当地占有的土地最多。徐阶也怕一点不退不行,于是就象征性地退了一些。海瑞则写信劝他应该作出表率,多退一些田,同时劝说他的儿子也改正错误。许多京官纷纷为已经告老还乡的徐阶说情,但海瑞还是联合一些官员,迫使徐阶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海瑞依照法律将徐阶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其他地主们见此情景,赶忙将多占的田依数退还。
海瑞还在赋税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当时江南的赋税很混乱,有田的地主往往不纳或少纳,地少的农民却要负担很重的赋税,其实,加重的部分都是替地主所交的,由地方官平摊到每个百姓头上。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海瑞组织人清查土地,简化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地主们联合诬告他,说他支持倭寇,不久,海瑞被罢了官。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自己却生活得很俭朴清苦。所到之处不许鼓乐迎送,也不住豪华的住宅。地方上为迎接他大摆宴席,他却规定物价高的地方每顿饭不能超过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不超过二钱银子。他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母亲去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才将母亲安葬了。
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他的妻子、儿子早已去世,丧事由别人料理,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靠同僚的帮助,他的灵柩才得以运回故乡。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自动穿孝哭送,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各地共有十几种地方戏在传唱着他的故事。
教师:刚才同学们讲的我国的历史人物故事都挺好,故事人物和内容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道理,即在是与非、善与恶、曲与直、利与义、美与丑面前,他们都做到了明辨是非,择善弃恶,正是他们具有这种做人最宝贵的品质,这些历史人物才流芳百世,为后人所景仰。
教师过渡: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倡导明辨是非、扬善惩恶的名言警句,看看我们同学们收集了哪些?
学生:各组同学代表把抄写好的名言警句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附:名言警句(也可用教材中的“感悟名言”)
才敏过人未足贵也,博辩过人未足贵也,勇决过人未足贵也;君子之所贵者,迁善惧其不及,改恶恐其有余。
——徐干:《中论·虚道》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含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
——杨万里:《庸言》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一言之善,重于千金
——晋·葛洪
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南北朝·萧纲
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明·方孝孺
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
教师:刚才四个组分别展示了你们收集到的相关名言警句,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不错。从开始同学们讲的历史人物故事以及这些名言警句中,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是非善恶的主流观点,那就是:辨别是非善恶,赞美善,鄙视恶,倡导善行,抑制恶行,并把它作为人生修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自古以来,明辨是非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我国古人的是非善恶观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否被赞同和延续呢?让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
多媒体展示:图片配声音解说(文字见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的情景一)
一个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爱的老人
补充材料:白芳札助学记录(不完全统计)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
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OO元
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
1993年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
000元
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
000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问为红光中学藏族困难学生捐款,金额近5万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间为天津大学困难学生资助金额总计近5万元
自1996年开始,白芳礼用“支教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困难学生,
总金额约3.4万元
此外,在白芳礼十几年的蹬车支教历程的同时,还先后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第45届世乒赛、市养老院等团体捐助款项,据不完全统计,他的累计捐款总额超过55万元,其中包括300多名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
教师:听了白芳礼老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请你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你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主要感受。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无私奉献,爱的奉献,好人好报,善始善终,感人肺腑,高风亮节,彪炳千秋……看来,白芳礼老人的事迹确实让我们感动万分,正如有的同学说的那样:我已经感动得不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这也是一种真实感受。
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的事迹,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和赞扬,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白芳礼老人捐资助学的行为是一种善行,是对他人、社会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行为,国家和社会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肯定和赞扬,正是对“善”的肯定和弘扬。
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把自己所有的爱都无私的奉献了出来,他生病后,社会各界也纷纷向他献出爱心,这又反映了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社会各界对白芳礼老人生病后的关爱,其实就是爱心的传递、延续和扩展,是人们对“善”的肯定和追求。
教师过渡:有人认为,我国那么大,贫困学生上千万,白芳礼一个人的善行对社会的影响不大,因此一个人做好事意义不大;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善行也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一个人做好事也很有价值。你们的看法是什么呢?请同意第一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左手,请同意第二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右手。
学生举手。
教师:看来双方势均力敌,那么你举左(右)手的理由是什么呢?请根据就近原则和你观点相同的同学进行讨论,并在草稿纸上简要写出理由,讨论时请结合白芳礼老人的事迹。
讨论活动:一个人的善行对社会的影响大(小)[]
教师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找一个代表将同学们刚才讨论的意见收集整理一下,然后双方代表各自用3分钟阐述本方的理由,其他同学也可做适当补充。
学生阐述各自所持观点的理由:略。
教师:唇枪舌战,刀光剑影,刚才双方的辩论好精彩!就我看来,双方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站在个体的角度看,个人的能力、水平、力量总是有限的,相对整个大社会而言,个人行为的影响是微弱的,所以,尽管白芳礼老人已经尽自己的全力来资助贫困学生,但直到他去世,贫困生受教育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站在社会的角度看,社会总是由个人所组成,社会的功能和作用总是通过个人的作用体现和实现的,离开了个人,社会将无以存在,所以,如果白芳礼老人的善行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政府的赞扬,社会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像白芳礼这样的人,这样,一个人的善行将会变成千万人的善行,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善行是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
教师过渡: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不仅是白芳礼老人个体的价值取向,而是现代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
★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
教师:为什么说这是现代社会共同的取向呢?让我们看看“希望工程”:请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情景二的材料。
教师:短短十五年,希望工程能够发展这么快,在社会上激起那么大的反响,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五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人们的善心和爱心,来自于人们对是非善恶的正确选择,即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指导下的选择。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希望工程的快速发展反映出:在我国,行善不仅仅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追求,而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共同认识和价值取向。
教师过渡:其实在我国,社会倡导的、人们自觉参与的类似希望工程的活动还有很多,如扶贫、赈灾、助残等。能不能举出一两个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六个◇的问题。
学生讲述:略。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讲述,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人们自觉参与希望工程、扶贫、赈灾、助残等公益活动也再一次说明,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倡导的人生品质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教师小结:做人是做事的基础,要做好事,必须先学会做人。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可见,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做人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品质,这也是能够做出正确选择,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官必须具备的人生品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