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共筑生命家园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共筑生命家园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6课 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
知识归纳
1.如何认识生态文明?
__________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__________。
2.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________文明,要以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为目标。
(2)坚持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3)坚持创新、协调、________、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__________________,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________________,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__________。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______________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知识演练
核心知识点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建设生态文明,需要(   )
①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 ②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③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④以放缓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2.下列行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是(   )
A.过度放牧 B.退耕还林
C.围湖造田 D.毁林开荒
3.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会产生污染,如果不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即使我们有了金山银山,也会失去绿水青山。对此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类要发展,就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已无能为力 ③人类对自然一味地索取,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核心知识点二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4.“PPE怪圈”是指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更确切地说,这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由于“PPE怪圈”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常被用作解释这些地区贫困原因的一种理论模式。 这些地区要跳出“PPE怪圈”,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②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③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④不顾一切发展经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5.对漫画《绿色GDP》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违背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②GDP的高速增长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③我们要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④我们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要坚持保护优先,倡导禁止消耗资源的生活方式 ②不开发自然资源,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③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④要走绿色发展之路,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知识过关
1.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模式粗放,推进垃圾分类迟缓,增加了垃圾处理量和难度,造成每年数百亿元的损失。垃圾分类推进迟缓,缘于“有倡议缺标准、有试点少管理、靠自发无惩戒”。针对“靠自发无惩戒”,应当(   )
A.加强科学管理,推动习惯养成
B.继续扩大垃圾分类试点的范围
C.以道德来引领,用法治来约束
D.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度
2.中华文明积淀着丰厚的生态智慧,如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天人合一”,《吕氏春秋》中“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等等。这些观点启示我们(   )
①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倡导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②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要坚持绿色发展 ④人类要珍爱自然、善待自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共筑生命家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必须做到(   )
①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 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4.“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   )
①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②说明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③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息息相关 ④启示我们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要暂停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
①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要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③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创新发展为主的方针 ④要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⑤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6.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根据卫星数据发布报告说,与20年前相比,世界越来越绿了,而中国的造林行动是主要贡献之一。今天塞罕坝沙地不再是“飞鸟无栖树”,库布齐沙漠不再是“死亡之海”,九曲黄河也不再是“万里沙”……这一系列“绿色奇迹”让世界刮目相看。这些生态建设成就,反映了我国(   )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③加强环境建设,限制经济发展 ④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核心素养要点:问题解决]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 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呵护好绿水青山、碧海银滩,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能有模糊认识,不能遇到一些困难就想退回老路。要增强政治定力,坚定不移,久久为功,依法保护好包括海洋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海洋强国、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1)你是如何理解画线这句话的?(4分)

(2)“依法保护好包括海洋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启示我们如何建设生态文明?(2分)
(3)“为建设海洋强国、美丽中国作出贡献。”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是怎样的?(3 分)

8.[核心素养要点:勤于反思](9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河源头有一个县,过去发现金矿后,各路人马在草原上疯狂采金。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西部贫困县,人均收入曾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采金者所到之处,遍地疮痍,再加上气候变化等因素,当地草场退化,河湖萎缩,鼠害猖獗,风沙四起,许多牧民被迫背井离乡。
材料二:我国东部有一个县,森林覆盖率高,山清水秀。在这里,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红红火火,一年四季游客不断,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百姓收入高了,生活富了。当地人精心呵护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们明白:当代人享受自然美景,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1)从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关系的角度看,我们从材料一中应吸取的教训是什么?(3 分)

(2)找出材料二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句子,并写在下面。(2分)
(3)以“人类与自然”为话题,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运用以上材料中的信息简要论证这一观点。(4 分)
答案
1.生态文明 造福人类
2.(1)生态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3)绿色
3.(1)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生产力 (2)绿色富国 环境效益
(3)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 绿色发展理念
核心知识点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6 ABCCBD 1-6 CBCACB
7.(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2分)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分)
(2)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分)
(3)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3分)
8.(1)资源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或过度开发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破坏)(3分)
(2)当代人享受自然美景,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2分)
(3)观点: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1分)
论证:自然界中的绿水青山、矿产,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资源,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