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通用版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课件+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通用版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课件+训练)

资源简介

第一部分 专题五
一、单项选择题
(2019·宁夏银川一中二模)西双版纳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众多。下图示意西双版纳地区夏季不同植被类型在同等条件下的水土流失、地表径流状况(图中数字为相对值)。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生态效益最强的植被类型是( A )
A.热带雨林 B.橡胶林和茶树
C.单一橡胶林 D.草地
2.在相同的条件下,地表水下渗最少的植被类型是( C )
A.热带雨林 B.橡胶林和茶树
C.单一橡胶林 D.草地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植被的生态效益。森林生态效益越强,涵养水源的能力越强,水土流失就越轻。根据材料可知,该图为夏季不同植被类型在同等条件下的水土流失状况柱状图,据图分析热带雨林植被下水土流失量最小,因此选A。第2题,本题考查水循环的影响因素。根据水循环的原理可知,在同等条件下,下渗最少,导致地表径流量将会最大。读图分析可知单一橡胶林植被覆盖下地表径流量最大,因此下渗最少,所以选C。
(2019·重庆南开中学月考)读“理想大陆局部自然带分布图”,回答3~4题。
3.由甲经乙、丙、己到庚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典型的( A )
A.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B.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C.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D.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4.由丁地到温带草原带再到温带荒漠带的变化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 D )
A.海拔 B.坡度
C.热量 D.水分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由甲经乙、丙、己到庚的变化,总体上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变化的,其热量是逐渐降低的,因此,可知B、C、D错误,故A正确。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原带的降水要多于温带荒漠带,且由草原带朝荒漠带过渡时降水逐渐减少,可知由丁地到温带草原带再到温带荒漠带的变化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水分条件,因此,A、B、C错误,故D正确。
(2019·重庆铜梁一中月考)物种丰富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生物多样性最基本的指标,大尺度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在水分充足的区域,植物物种丰富度与能量呈正相关;而在水分缺乏的区域,植物物种丰富度则与能量呈负相关。下图是“我国某省(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趋势图”。据此完成5~7题。
5.该省(区)可能是( A )
A.新疆 B.甘肃
C.湖南 D.台湾
6.N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多于M的主要原因是( A )
A.地表积雪和冰川融水较多
B.纬度较低,热量条件更好
C.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D.晴天较多,太阳辐射更强
7.在水分缺乏的区域,植物物种丰富度与能量呈负相关的原因是( A )
A.气温较高,光合作用减弱
B.太阳辐射强,气温日变化较大
C.蒸发量大,加剧水分不足
D.土壤温度高,有机质含量较少
[解析] 第5题,读图,从东西方向看,向西物种丰富度增大,说明该省西部降水比东部多。从南北方向看,与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相符。该省区可能是新疆,西部是山地迎风坡,降水多,A对。甘肃东部降水大于西部,东部物种丰富度大,B错。湖南、台湾物种丰富度向西减少,C、D错。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图示为新疆。N地是准噶尔盆地,西部有缺口,降水较多。M是塔里木盆地,地形封闭,降水少。N植物物种丰富度多于M的主要原因是地表积雪和冰雪融水较多,A对。N地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B错。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C错。M地晴天较多,太阳辐射更强,D错。第7题,在水分缺乏的区域,植物物种丰富度与能量呈负相关的原因是气温较高,蒸发量大,水分缺乏,光合作用减弱,A对。太阳辐射强,气温日变化较大是养分积累多的原因,B错。蒸发量大,加剧水分不足,不能体现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C错。土壤温度高,有机质含量较少,是物种丰富度低的结果,D错。
(2019·山东淄博一中期中)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山地南、北坡垂直自然带随海拔的变化。据此完成8~9题。
8.该山地南坡较北坡( B )
A.热量少 B.雪线低
C.海拔高 D.降水少
9.与北坡相比,该山地南坡自然带丰富,主要是因南坡( A )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海拔高,坡度大
C.距海近,降水多 D.坡向朝南,温度高
[解析] 第8题,读图分析可知,高山冰雪带下限的分布高度南坡比北坡低,可判断山地南坡较北坡雪线低,故B正确;北半球山地南坡纬度更低,且为阳坡,则热量更多,故A错误;南坡、北坡同属一个山地,两坡海拔相等,C错误;图示南坡有森林带分布、北坡无森林带,且雪线南坡低于北坡,可推知南坡较北坡降水多,D错误。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第9题,该山地位于北半球,与北坡相比,南坡纬度更低。读图可知,南坡自然带从几百米一直到山顶高山冰雪带,而北坡大约从4 000米才有自然带分布,说明南坡相对高度大,故A正确;同一座山,两坡海拔高度相同,B错误;南坡距离海近,降水多;坡向朝南,得到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所以南坡水热条件好,也是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因为南坡相对高度大,才导致其自然带更丰富。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二、综合题
10.(2019·深圳四校发展联盟体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8月,广东某中学非洲研学小组从赤道附近出发,沿20°E向北行进,途中发现该区域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变化。图中甲、丙为研学小组成员拍摄的照片。
(1)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论,分析丙区域地表景观的成因。
(2)判断到达乙地时可能见到的生物景观,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3)归纳此次研学路线所见景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1)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特征和整体变化规律。丙区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及信风的影响,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稀少,因而地表河流稀少,地表水缺乏,植被覆盖率低;气候干燥,降水少,植被缺乏,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显著,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在风力作用下,沙漠、戈壁面积不断扩大。
(2)草木茂盛,动物繁多;此季节乙地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较多,为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
(3)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解析] (1)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论,即从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各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行分析。(2)根据出发地点和时间分析,到达乙地时正值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多,为湿季,所以当地的生物景观是草木茂盛,动物种类繁多。(3)此次研学路线从赤道附近出发,沿20°E向北行进,途中发现该区域的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纬度地带)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部分 专题五
一、单项选择题
(2019·江苏南京、盐城第三次调研)下图为“我国黑龙江省某地冻土融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 A )
A.无冻期、冻结期、融冻期
B.无冻期、融冻期、冻结期
C.融冻期、无冻期、冻结期
D.融冻期、冻结期、无冻期
2.下列有关该地冻土融化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1月至2月期间该地冻土层达到最厚
B.冻土从开始融化到全部融化约需180天
C.冻土冻结深度的增长为先变慢后变快
D.气温高低和农事活动对融化速度影响较大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横坐标代表月份,纵坐标代表冻土层的深度,在第一个时期,时间为七月份至十月份,夏秋季节明显没有冻土层说明此时温度较高,处于无动期,而一月份至四月份冬季和春季气温相对较低,降雪较多,上面有积雪覆盖,冻土层发育较广,深度较深,尤其是初春时期。在第三个阶段,随着气温的回升,表层的冻土发生融化,形成了融冻层,因此该时期为融冻期。正确答案选A。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冻土层最后的时期是在三至四月份,而非一至二月份。一至二月份,降雪较多,气温较低,但是雪对土壤起了保温作用,使得冻土层的深度不如初春时期大,初春降雪相对较少,但是土壤无积雪覆盖,气温较低,因此三到四月冻土层最厚,A错误。冻土大致在10月形成,在七月份融化,因此时间约为300天,B错误。冻结深度的增长为先慢再快再慢。尤其是在四月份以后冻土的深度基本不发生变化,C错误。气温高,冻土融化速度较快,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会对土地进行开垦,也会影响冻土的融化速度。故选D。
(2019·吉林实验中学期中)在建筑保温材料还没有普遍应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3~4题。
3.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传统民居墙壁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 D )
A.温差逐渐变小
B.气候的海洋性越来越强
C.太阳辐射逐渐减弱
D.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
4.下列对图中所提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判断正确的是( D )
A.英国的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B.德国的地形以高原为主
C.波兰的降水主要集中于冬季
D.俄罗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解析] 第3题,厚的墙壁,能够隔热保暖。房屋的墙壁越厚,说明该地的气温年较差越大。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随着距海越远,气候的大陆性越强,气温的年较差越大,所以传统民居墙壁逐渐变厚,D项正确。第4题,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北亚,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D正确。英国的自然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A错误。德国的地形类型以山地、平原为主,北部是平原,南部是山地,B错误。
(2019·浙江选考模拟)下图为“两个历史时期黄河中游草原界线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与战国时期相比,唐宋时期黄河中游地区( C )
A.气温偏高 B.热量偏高
C.降水偏少 D.湿度偏大
6.唐宋时期,从西安到银川自然植被的变化体现了( D )
A.地方性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唐宋时期黄河中游地区草原南界总体纬度比战国时期低,说明当时水热条件较差,降水较少,气温较低(热量条件较差),使过去能生长森林的部分地区变得只能生长草,故A、B、D错,选C。第6题,唐宋时期从西安到银川自然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其变化原因是西安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量较多,而银川深居内陆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量少,即植被的变化基础为水分,因此属于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选D。
(2019·陕西汉中教学质量检测)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高黎贡山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脉西部断块带,下图是“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完成7~9题。
7.导致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D )
A.纬度 B.坡度
C.海拔 D.坡向
8.图中褐红壤地带分布范围较广的自然植被是( C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短刺灌丛或草本植物
D.温带针阔混交林
9.高黎贡山西坡的黄壤分布地( D )
A.降水量最大 B.土壤肥力最高
C.气候最适宜 D.应防止水土流失
[解析] 第7题,根据图示信息,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东西方向有明显不同,图中显示该山体东西两侧纬度接近、海拔接近、坡度差距小,但东西坡向不同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水热条件不同,导致了黄棕壤、黄壤两种土壤分布下限的不同,选D。第8题,图中山体处于亚热带区域,褐红壤地带位于山体内部的河谷地带或较低海拔的坡地,降水较少,难以发育森林,故该地分布范围较广的自然植被是灌丛或草类植物,选C。第9题,高黎贡山西坡的黄壤分布地处于河谷一侧岸边,地形抬升不明显,降水量不可能最大;这里海拔高,地表起伏大,土层薄,土壤肥力较低;降水变率大,温差大,气候条件较差,由于坡度大,地势高,应注意防止水土流失。据此分析选D。
(2019·广东佛山教学质量检测)林窗是指森林中因各种因素导致树木死亡,形成林中空地的现象。下图为“我国某林地 12 月晴天平均最高气温(日最高气温总和/天数)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布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该地森林类型主要是( B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热带雨林、季雨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11.林窗的形成促进了林窗区内草本和灌木的生长,直接原因是( A )
A.光照增加 B.降水增多
C.气温升高 D.温差加大
[解析] 第10题,该地位于北半球,冬季12月平均气温在15 ℃以上,说明该地属于热带气候,故选B。第11题,林窗是指森林中因各种因素导致树木死亡,形成林中空地的现象。原先的树木阻挡光照,林窗形成后的林间空隙有利于该区域光照的增加,可以促进草本和灌木的增加,故选A。草本和灌木需水量一般少于高大乔木,降水增加不是其形成的原因,B错误。光照影响气温,气温升高并非直接原因,C错误。温差不是草本和灌木生长的原因,D错误。
二、综合题
12.(2019·江西临川二中、临川二中实验学校第三次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容量既与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量有关。当土壤水位较低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明显,因此也导致了土壤有机物的损失。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28~29.55克/千克,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克/千克)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克/千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1)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黑河中游湿地的原因。
(2)根据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分析湿地退化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原理和趋势。
[答案] (1)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①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区,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通过输入更多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②三江平原湿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形成大量积累。
(2)原理:碳汇聚的过程可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则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趋势:湿地退化会导致积累的有机碳被分解并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使气候变暖。
[解析] (1)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来分析;三江平原纬度高,是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形成大量积累。洞庭湖湿地纬度低,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多,气候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输入生物残体更多,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多。黑河地处内陆,水热条件不如东部季风区,植物状况较差,有机质循环差。(2)由材料“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可推测出土壤积水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因此非积水季节该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当水位下降到湿地底部以下时,土壤有机碳中易于分解的部分会被微生物分解,释放CO2,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水分的减少,生物量会随之减少,导致生物残体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湿地退化后,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量增加,有机碳含量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湿地退化会导致积累的有机碳被分解并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使气候变暖。
13.(2019·广东惠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北段气温年较差小,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受西南季风影响,该山迎风坡按湿绝热梯度 0.6 ℃/百米爬升降温,在背风坡按干绝热梯度 1.0 ℃/百米下沉增温,从山麓至山顶可划分为6个山地农业气候层。该山段农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 2 100 米以下,以上为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通常以最冷月均温 0 ℃左右为其分布临界。下图示意哀牢山北段某剖面山地农业气候层的分布。
(1)分析哀牢山北段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的原因。
(2)与东坡相比,说明该山段西坡农耕业生产的优势条件。
(3)该山地 2 100 米以上有亚热带植被分布,却不宜种植亚热带作物,请解释原因。
(4)指出该山地农业气候层在东西两坡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 (1) 该段山地纬度较低,基带热量充足;山体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坡向及局部地形对气候条件影响大,气候条件复杂多样。
(2) 西坡为迎风坡,降水较丰富;河流较多,且有水库,灌溉用水稳定;多河谷及山间盆地,宜农耕地较多。
(3) 低纬山地,气温年较差小,冬季温和(均温0 ℃以上),常绿阔叶林可以生长;夏季凉爽,高海拔地区夏季热量不足,不利于亚热带作物种植。
(4)差异:各农业气候层的分布上限,东坡均高于西坡;海拔越低,同一农业气候层在两坡的上限高度差异越大。
原因:东北坡为西南季风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受焚风效应影响),热量条件优于西南坡;(背风坡下沉增温梯度为1.0 ℃/百米)海拔越低,增温越明显,东西两坡气温差异越大。
[解析] (1)哀牢山北段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的原因要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包括地形、纬度及坡向等进行分析。读图可知,哀牢山北段山地纬度较低,基带热量充足;山体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坡向及局部地形对气候条件影响大,所以气候条件复杂多样。(2)与东坡相比,西坡农耕业生产的优势要从降水及耕地角度分析。读图,结合材料可知,西坡为迎风坡,降水较丰富;河流较多,且有水库,灌溉用水稳定;多河谷及山间盆地,宜农耕地较多,有利于农耕业发展。(3)山地2 100米以上有亚热带植被分布,却不宜种植亚热带作物的原因主要从气温角度分析。低纬山地,气温年较差小,冬季温和(均温0 ℃以上),常绿阔叶林可以生长;夏季凉爽,高海拔地区夏季热量不足,不利于亚热带作物种植。(4)农业气候层在东西两坡的分布差异及原因要从气温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东北坡为西南季风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受焚风效应影响),热量条件优于西南坡;(背风坡下沉增温梯度为1.0 ℃/百米)海拔越低,增温越明显,东西两坡气温差异越大,所以各农业气候层的分布上限,东坡均高于西坡;海拔越低,同一农业气候层在两坡的上限高度差异越大。
课件34张PPT。第一部分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专题整合突破(2019·全国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考 题 调 研 ——研真题、明确考向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答案]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解析] (1)板块运动(挤压)导致地形隆升并形成山脉,使得里海逐渐与地中海隔离,形成湖盆。山脉的隆升,导致汇水面积缩小,来水减少,湖泊面积会缩小。山脉的隆升,影响到了大气环流和水汽的输送,导致其后向干旱化发展,湖泊逐渐演化为内陆湖。(2)末次冰期晚期,气温开始回升,湖泊北方冰川融化量会大幅度增加,导致淡水补给增多,而此时气温还相对比较低,湖面蒸发较弱,淡水支出小于补给,盐度较低。(3)一是要说明盐分的来源(河流带来);二是要说明盐分无法随径流(无出水口)排出;三是说明水分可以通过蒸发而排出。(4)结合题干材料可知,里海的形成是板块挤压运动的结果。而地中海和黑海演化为湖泊的原理与里海相同,因此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与亚欧板块持续挤压,导致直布罗陀海峡和土耳其海峡消失,地中海和黑海水域封闭,最终变成湖泊。1.用综合思维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核 心 突 破 ——讲要点、突破核心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如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2.从地理实践力角度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答题模板
3.从人地协调观,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期中)等高活篱笆是指在坡面上大致沿等高线种植的窄条状植物带。篱笆之间的土地常用来种植作物,作物与篱笆构成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称篱笆间作,是农林复合业的一种形式。据此完成(1)~(2)题。
(1)该农林复合系统在三峡库区使用后,能够(  )
①减少径流总量 ②削减径流峰值
③减少河流泥沙含量 ④降低径流速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新 题 再 练 ——练好题、备考通关 D
(2)若干年后,该农林复合系统能影响篱间地的(  )
A.作物类型 B.坡度大小
C.气候变化 D.土壤类型B[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被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在坡面上种植植被具有增加下渗、阻挡坡面径流、延缓径流及防止土壤流失等方面的效果,故在三峡库区所进行的等高活篱笆技术试验在防止土壤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径流速度、延缓径流、削减径流峰值及控制土壤流失、减少河流泥沙含量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②③④对;但不会减少径流总量,①错,故D项正确。(2)由上题分析可知,篱笆带具有延缓径流及减少侵蚀量的效果,在坡面上沿等高线种植的篱笆带密闭以后,可起到削减径流量,延缓产流过程,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并可拦截径流中大部分的土粒。由于篱笆带阻挡了各因素造成的土壤沿坡面下移,使篱间地的坡度不断降低,对坡地持续生产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故农林复合系统能影响篱间地的坡度大小,使篱间地的坡度不断降低,B项正确。(2018·江苏卷)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 500~3 400 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 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1~2题。 考 题 调 研 ——研真题、明确考向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流域内水量支出中蒸发和下渗占了30%,结合图可知,2 400~3 400 m范围内是山地针叶林的主要分布区,植被高大,因而植物的截留和蒸腾占剩余70%的水量支出中的大部分,成为小流域内占比最大的水量支出形式。B2.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其北坡有山地针叶林分布,说明该山坡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先增多后减少,结合甲上侧分布有山地针叶林、下侧分布有半荒漠可知,由半荒漠到甲到山地针叶林,降水量不断增加,结合选项可判断该地为山地草原带。B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西海岸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核 心 突 破 ——讲要点、突破核心 2.从区域认知的角度掌握山地垂直带谱图的判断方法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处的热量带
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图中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说明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带谱数量越多,垂直带谱越复杂。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地区。
(3)通过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一自然带在低纬度的山区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区分布海拔较低。(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同一山体的同一自然带,在阳坡分布海拔较阴坡高。
同一山体,阳坡自然带数量较阴坡多。一般情况下,若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北半球;若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南半球。如下图所示。(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山坡为背风坡,雪线低的山坡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较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较快,因此雪线高)。3.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4.巧用综合思维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2019·江苏南京、盐城第三次调研)下图为“金沙江(28°15′N)两岸的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新 题 再 练 ——练好题、备考通关
(1)图中甲自然带为(  )
A.针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荒漠带 D.针阔混交林带
(2)甲自然带阴坡分布上限高于阳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坡度AC[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位于金沙江,属于亚热带地区,因此不可能有落叶阔叶林,甲地区位于半湿润针叶林带和高寒灌丛草甸带之间,是由乔木向灌木的过渡区域,因此不可能是荒漠带,有可能为针叶林带。正确答案选A。(2)针叶林带在阴坡的分布上限较高,在阳坡较低,位于太阳的背面,受太阳辐射照射时间短,蒸发较弱,因此阴坡的水分条件较好,生长较好。位于同一河谷地区,因此地形相同,不可能是影响它的主要因素,土壤条件基本类似,坡度不会影响其分布的高度,而且两侧地区坡度基本相同,正确答案选C。随堂练、即时巩固课时练、素能强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