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中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山市高一年级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成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书写(6分)
1.本题根据答题卡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力求做到书写正确、工整、美观。(6分)
二、现代文阅读(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创造世界,创造历史,更创造人本身。无论是从国家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从少年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来看,孩子们都迫切需要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那么,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成长特点,如何开展适切而有效的劳动教育,是摆在新时代教育者面前的一道思考题。其实,对少年儿童而言,阅读儿童文学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塑造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儿童文学有益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儿童文学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认知过程中担当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孩子最初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从这里起步,在他所听闻的故事、浏览的图画、展开的想象中找到是非善恶的标准和立身处世的原则。儿童本是原始而天真的生命,时常分辨不清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并且认知和活动范围十分有限,但是,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来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随着书中人物心游四海、神驰八方。他们会不断跟从勤劳勇敢的主人公,摈弃贪生怕死、见利忘义、好吃懒做的负面人物,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儿童文学有益于发挥榜样效应、磨练劳动意志。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对年龄较小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受局限的儿童,应多用具体的榜样形象,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共和国成立初期,儿童文学中涌现出一批出身于乡村的抗战小英雄形象,像小英雄雨来、小马倌、张嗄子、潘冬子等,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临危不惧,屡建奇功,成为一代少年儿童的精神偶像。为什么这些小英雄没有一个是从温室中走出来的?因为他们的强健体魄、坚强意志、勇敢胆识,包括丰富的生活经验,都是在粗粝的劳动中磨练出来的。当然,一些孩子的经历是作为劳动人民的苦难历史来讲述的,这些都在他们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儿童文学有益于儿童通过劳动认识和创造自我。儿童初涉人世,心随本能,并不了解自己的个体潜能,也不清楚自己的个性需求,他需要不断地经过劳动实践去摸索和发现,从而确认和创造自我。童话《木偶奇遇记》中,匹诺曹就像一个刚出世的顽童,懒情贪玩,还爱说谎,但是在历尽艰辛之后,他学会了勤劳诚实,并梦想成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类男孩,匹诺曹在劳动中证实了自我存在的力量,从而获得自我实现。
文学源自生活,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中丰富的劳动书写源于不同时代作家们与劳动的亲密接触。而当下儿童与土地的疏远、儿童生活中劳动的缺位,也在近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显现出来。现下流行的儿童文学多是校园、青春、玄幻、探险题材,极少涉及劳动场景与劳动观念。今天的儿童文学作家,应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觉肩负起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使命,在文学作品中弘扬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好精神底子。
(摘编自王欢《儿童文学与劳动教育》)
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儿童文学与劳动教育的话题,着重论述了儿童文学对劳动教育的益处。
B. 文章通过童话《木偶奇遇记》,论述了儿童文学中劳动在自我成长中的重要力量,
C. 文章以当前儿童成长的劳动教育问题为立论背景,论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D. 文章从儿童文学的视角切入,论述了“劳动”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其重要价值。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少年儿童开展劳动教育,除了阅读儿童文学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方式。
B. 注重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是今天的儿童文学作家们首先要自觉肩负起来的使命。
C. 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不好的儿童文学人物形象也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
D. 根据文章的论述,可以推断出阅读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3. 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三、现代文阅读(二)(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店
李广田
太阳下山了,又是一日之程,步行人,也觉得有点疲劳了。
你走进一个荒僻的小村落——这村落对你很生疏。然而又好像熟悉,因为你走过许多这样的小村落了。看看有些人家的大门已经闭起,有些也许还在半掩,有几个人正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后面跟着狗或牛羊,有的女人正站在门口张望,或用了柔缓的声音在招呼谁来晚餐,也许,又听到几处闭门声音了,“如果能到哪家门里去息下呀”,这时候你会这样想吧。但走不多远,你便会发现一座小店待在路旁,或十字路口,虽然明早还须赶路,而当晚你总能做得好梦了。“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风霜起要迟”,这样的对联会发现在一座宽大而破陋的店门上,有意无意地,总会叫旅人感到心暖吧。在这儿你会受到殷勤的招待,你们遇到一对很朴野,很温良的店主夫妇,他们的颜色和语气,会使你发生回到了老家的感觉。但有时,你也会遇着一个刁狡的村少,他会告诉你到前面的村镇还有多远,而实在并不那么远;他也会向你讨多少脚驴钱,而实在也并不值那么多。然而,他的刁狡,你也许并未看出刁狡得讨厌,他们也只是有点拙笨罢了。什么又不是拙笨的呢。一个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一把黑泥的宜兴茶壶,尽够一个人喝半天,也许有人会说是非常古雅呢。饭菜呢,则只在分量上打算,“总得够吃,千里有缘的,无论如何,总不能亏心哪。”店主人会对了每个客人这样说。
在这样地方,你很少感到寂寞的。因为既已疲劳了,你需要休息,不然,也总有些伙伴谈天儿。“四海之内皆兄弟呀。”你会听到这样有人大声笑着,喊,“啊,你不是从山北的下洼来的吗?那也就算是邻舍人了。”常听到这样的招呼。从山里来卖山果的,渡了河来卖鱼的,推车的、挑担的、卖皮鞭的、卖泥人的,拿破绳子换洋火的……也许还有一个老学究先生,现在却做着走方郎中了,这些人,都会偶然地成为一家了。他们总能说慷慨义气话,总是那样亲切而温厚地相照应,他们都很重视这些机缘,总以为这也有神的意思,说不定是为了将来的什么大患难,或什么大前程,而才有了这样一夕呢。如果是在冬天,便会有大方的店主抱了松枝或干柴来给煨火,这只算主人的款待,并不另取火钱。在和平与温暖中,于是一伙陌路人都来烘火而话家常了。
直到现在,虽然交通是比较便利了,但像这样的僻野地方,依然少有人知道所谓报纸新闻之类的东西。但这些地方并非完全无新闻,那就专靠这些挑担推车的人们了。他们走过了多少地方,他们同许多异地人相遇,一到了这样场合,便都争先恐后地倾吐他们听见所闻的一切。某个村子里出了什么人命盗案,或是某个县城里正在哄传着一个什么阴谋的谣言,以及各地的货物行情等,他们都很熟悉。这类新闻,一经在小店里谈论之后,一到天明,也就会传遍了全村,也许又有许多街头人在那里议论纷纭,借题发挥起来呢。说是新闻,其实也并不完全新,也许已经是多年前的故事了,传说过多少次,忘了,又提起来了,鬼怪的,狐仙的,吊颈女人的,马贩子的艳遇,尼姑的犯规……都重在这里开演了。有的人要唱一支山歌,唱一阵南腔北调了。他们有时也谈一些国家大事,譬如战争灾异之类,然而这也只是些故事,像讲《封神演义》那样子讲讲罢了。火熄了,店主人早已去了,有些人也已经打合铺,睡了,也许还有两个人正谈得很密切。譬如有两个比较年轻的人,这时候他们之中的一个也许会告诉,说是因为在故乡曾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大罪过,他逃出来了,逃了这么远,几百里,几千里还不知道,而且也逃出了这许多年了。
“我呢……”另一个也许说,“——我是为了要追寻一个潜逃的老婆,为了她,我便做了这小小生意了。”他们也许会谈了很久,谈了整夜,而且竟订下了很好的交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窗上发白,街上已经有人在走动着了,水筒的声音,辘轳的声音,仿佛是很远,很远,已经又要到赶路的时候了。
呼唤声、呵欠声、马蹄声……这时候忙乱的又是店主人。他又要向每个客人打招呼,问每个客人:盘费可还足吗?不曾丢了什么东西吗?如不是急于赶路,真应当用了早餐再走呢,等等。于是一伙路人,又各自拾起了各人的路,各向不同的方向跋涉去了。“几时再见呢?”“谁知道,一切都没准呢!”有人这样说,也许还有人多谈几句,也许还听到几声叹息,也许说:“我们这些浪荡货,一夕相聚又散了。散了,永不再见了,话谈得真投心,真投心呢!”
真是的,在这些场合中,纵然一个老江湖,也不能不有些惘然之情吧。更有趣的是在这样野店的墙上,偶尔你也会读到用小刀或瓦砾写下来的句子,如某县某某人在此一宿之类。有时,会读到些诗样的韵语。虽然都鄙俚不堪,而这些陌路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陌路的相遇又相知,他们一时高兴了,忘情一切了,或是想起一切了,便会毫不计较地把真情流露了出来,于是你就会感到一种特别的人间味。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荒僻的小村落”,既“生疏”又“熟悉”,因为是新的遭遇,所以陌生;又因为与其他经历过的村落相似,所以似曾相识,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
B. “青生铁的洗脸盆”“黑泥的宜兴茶壶”这些粗糙质朴的器物设置,既营造出野店原始、纯朴的环境和氛围,也折射出店主人浑朴天真的精神风貌。
C. 文中多处使用了“也许”“或”等不确定性副词,给人种云霞明灭、如真似幻的感觉,反映了作者对野店世外桃源般的现实处境抱有喜忧参半的矛盾心态。
D. 文中两个比较年轻人,初次见面就坦诚相见,无所顾忌,既是相遇相知的高兴表现,同时也说明“野店”所营造的纯朴氛围,拆除了他们的心理戒备。
5. 本文采用了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 有人评价本文写出了一种“特别的人间味”,请结合内容试作阐释。
四、名著阅读(共3分)
7. 请依据《乡土中国》,在下列语句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内容。
(1)作者用“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来比喻西洋社会组织的_________格局,又用“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米比喻中国社会结构的_________格局。
(2)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作者认为那是_________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五、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官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曰:“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装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且内移。”乃改袁州刺史。初,愈至潮,问民疾苦。长庆四年卒,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
8. 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项是( )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不拘于时,学于余
C.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B.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C.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D.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10.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赤壁赋》里的“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用的就是二十八宿坐标法。
B. 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中的“乾隆”就是年号。
C.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从宫到羽,按音高到音低的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就是五声音阶上的五个音级。
D. 从汉到南北朝末,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有时也是行政区。在唐代,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州,是行政区,宋元所谓州,则与唐代基本上一致,明清改州为府。
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
(2)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2. 韩愈被贬潮州虽不足八个月,却留下了“潮州山水皆姓韩”的施政美名(潮州的鳄溪、笔架山被改称韩江、韩山),请依据节选内容,归纳韩愈能获此美名的个人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3. 请把《声声慢》中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翻译成现代汉语。
14. 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被誉为“古今独步”佳句,请分析其艺术特色。
15. 下面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全诗反映出诗人怎样心情?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荀子》(赤壁赋苏轼)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赤壁 赋苏轼)
(3)__________________,恍惊起而长嘴。(梦谢天姥吟留别 李白)
(4)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5)两情若是久长时,________________。(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6)极天云一线异色,__________________。(登泰山记 姚鼐)
(7)白居易《琵琶行》中通过环境描写来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精神的高度决定创作的高度,一旦睽隔生活主潮,即使拥有笔走龙蛇的高超智意,也终究无法写出好作品和大作品来的。
②我曾慕名买过一位网络名人著作,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便是句不忍卒读的大白话。我想这样的书被人弃下,也是很自然的事。
③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一篇绝代的大文章,作于征和二年,这距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已有八年余,长歌当哭,痛定思痛。
④随着贪欲的不断膨胀,吕洪民的人生也渐趋错位“脱轨”。因为担心东窗事发,吕洪民长期承受着恐惧的侵袭和折磨。
⑤放眼整个社会,我们看到恶搞经典仍有不少追随者。这些年来,模仿周星驰喜剧的电影如过江之鲫,大多俗烂不堪,被观众所抛弃。
⑥漫天烽火中,无数中华儿女毁家纾难、以身殉国,个体微小的生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汇聚成一道道坚强的洪流。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山市“语文高考评价体系研究”专栏在“中语参”杂志推出后,不仅对全国各地的同类研究有一定影响,而且反映了中山市语文高考研究水平。
B. 在今年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凭借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工厂、网络运维平台等优势,率先实现复工复产。
C. 北京人艺自6月23日起在首都剧场演出曹禺的经典剧作《家》,该剧由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被称为最为成功的改编剧本。
D. 在今年的教师岗位应聘选拔工作中,对于本市以外地区的应聘者,有关部门主要依据笔试成绩为基础,择优确定下一轮的应聘对象。
19.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12月16日,农业农村部长江办、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等长江流域管理部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19年)》,重点介绍了2019年长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渔业资源、重要渔业物种产卵场、渔业生态环境及生态修复监测情况。这是首次由多部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
20. 下面这段文字的词语遣用有什么特点?请提炼出其中一个特点,然后以“江山如画”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要求:(1)所写文字具有这个特点:(2)主题突出、文意完整;(3)字数为50—80字(含标点符号)。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摘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21. 类比思维就是根据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特征,从一个事物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个事物的可能特征的思维方式。比如下面这段文字:
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那就有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为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本驴子的。
(摘自毛泽东《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请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要求:(1)所写文字能运用这种思维方式;(2)主题突出、文意完整;(3)字数为50—80字(含标点符号)。
七、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常常有其他学科老师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语文基本功不扎实怎么能做好题?”
②“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在一次交流分享中说:“学好语文最关键。学好语文,才能懂得如何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
③面对美方诋毁中方的抗疫努力,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这样回应:“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引言是孟子所说,意为做事不成功,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大批网友点赞“驳得好”的同时也纷纷感慨:“不学好语文,中国话你都听不懂!”
④在2020年高考中,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25)班理科学生唐楚玥的高考成绩高达725分,其中语文考了难得一见的146分。她的语文老师范莉评价说:“唐楚玥上课认真听讲,线下主动质疑,消化巩固。”
王禹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王禹的高中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学习有何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来反驳王禹。
要求:结合全部或部分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中山市高一年级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解析版)
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成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书写(6分)
1.本题根据答题卡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力求做到书写正确、工整、美观。(6分)
二、现代文阅读(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创造世界,创造历史,更创造人本身。无论是从国家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从少年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来看,孩子们都迫切需要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那么,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成长特点,如何开展适切而有效的劳动教育,是摆在新时代教育者面前的一道思考题。其实,对少年儿童而言,阅读儿童文学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塑造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儿童文学有益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儿童文学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认知过程中担当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孩子最初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从这里起步,在他所听闻的故事、浏览的图画、展开的想象中找到是非善恶的标准和立身处世的原则。儿童本是原始而天真的生命,时常分辨不清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并且认知和活动范围十分有限,但是,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来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随着书中人物心游四海、神驰八方。他们会不断跟从勤劳勇敢的主人公,摈弃贪生怕死、见利忘义、好吃懒做的负面人物,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儿童文学有益于发挥榜样效应、磨练劳动意志。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对年龄较小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受局限的儿童,应多用具体的榜样形象,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共和国成立初期,儿童文学中涌现出一批出身于乡村的抗战小英雄形象,像小英雄雨来、小马倌、张嗄子、潘冬子等,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临危不惧,屡建奇功,成为一代少年儿童的精神偶像。为什么这些小英雄没有一个是从温室中走出来的?因为他们的强健体魄、坚强意志、勇敢胆识,包括丰富的生活经验,都是在粗粝的劳动中磨练出来的。当然,一些孩子的经历是作为劳动人民的苦难历史来讲述的,这些都在他们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儿童文学有益于儿童通过劳动认识和创造自我。儿童初涉人世,心随本能,并不了解自己的个体潜能,也不清楚自己的个性需求,他需要不断地经过劳动实践去摸索和发现,从而确认和创造自我。童话《木偶奇遇记》中,匹诺曹就像一个刚出世的顽童,懒情贪玩,还爱说谎,但是在历尽艰辛之后,他学会了勤劳诚实,并梦想成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类男孩,匹诺曹在劳动中证实了自我存在的力量,从而获得自我实现。
文学源自生活,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中丰富的劳动书写源于不同时代作家们与劳动的亲密接触。而当下儿童与土地的疏远、儿童生活中劳动的缺位,也在近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显现出来。现下流行的儿童文学多是校园、青春、玄幻、探险题材,极少涉及劳动场景与劳动观念。今天的儿童文学作家,应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觉肩负起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使命,在文学作品中弘扬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好精神底子。
(摘编自王欢《儿童文学与劳动教育》)
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儿童文学与劳动教育的话题,着重论述了儿童文学对劳动教育的益处。
B. 文章通过童话《木偶奇遇记》,论述了儿童文学中劳动在自我成长中的重要力量,
C. 文章以当前儿童成长的劳动教育问题为立论背景,论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D. 文章从儿童文学的视角切入,论述了“劳动”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其重要价值。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少年儿童开展劳动教育,除了阅读儿童文学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方式。
B. 注重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是今天的儿童文学作家们首先要自觉肩负起来的使命。
C. 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不好的儿童文学人物形象也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
D. 根据文章的论述,可以推断出阅读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3. 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答案】1. D 2. B
3. 文章首先从“劳动”的内涵及其重要价值出发,提出儿童文学可以培育和塑造儿童的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的观点。接着从儿童文学有益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有益于发挥榜样效应、磨练劳动意志,有益于儿童通过劳动认识和创造自我三个方面谈儿童文学对儿童的劳动教育意义。结尾呼吁儿童文学作家担负起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使命,创造具有劳动教育意义的作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关系的能力。
D.文章从“劳动”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的视角切入,论述了儿童文学对儿童在劳动教育上的重要意义。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首先”错误,属于无中生有,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当下儿童与土地的疏远、儿童生活中劳动的缺位,也在近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显现出来。现下流行的儿童文学多是校园、青春、玄幻、探险题材,极少涉及劳动场景与劳动观念。今天的儿童文学作家,应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觉肩负起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使命”。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从“劳动”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的视角切入,论述了儿童文学对儿童在劳动教育上的重要意义。
第一段文章从“劳动”的内涵及其重要价值出发,提出儿童文学可以培育和塑造儿童的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的观点;
第二段谈接儿童文学有益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第三段谈儿童文学有益于发挥榜样效应、磨练劳动意志;
第四段有谈儿童文学有益于儿童通过劳动认识和创造自我;
第五段呼吁儿童文学作家担负起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使命,创造具有劳动教育意义的作品。
三、现代文阅读(二)(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店
李广田
太阳下山了,又是一日之程,步行人,也觉得有点疲劳了。
你走进一个荒僻的小村落——这村落对你很生疏。然而又好像熟悉,因为你走过许多这样的小村落了。看看有些人家的大门已经闭起,有些也许还在半掩,有几个人正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后面跟着狗或牛羊,有的女人正站在门口张望,或用了柔缓的声音在招呼谁来晚餐,也许,又听到几处闭门声音了,“如果能到哪家门里去息下呀”,这时候你会这样想吧。但走不多远,你便会发现一座小店待在路旁,或十字路口,虽然明早还须赶路,而当晚你总能做得好梦了。“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风霜起要迟”,这样的对联会发现在一座宽大而破陋的店门上,有意无意地,总会叫旅人感到心暖吧。在这儿你会受到殷勤的招待,你们遇到一对很朴野,很温良的店主夫妇,他们的颜色和语气,会使你发生回到了老家的感觉。但有时,你也会遇着一个刁狡的村少,他会告诉你到前面的村镇还有多远,而实在并不那么远;他也会向你讨多少脚驴钱,而实在也并不值那么多。然而,他的刁狡,你也许并未看出刁狡得讨厌,他们也只是有点拙笨罢了。什么又不是拙笨的呢。一个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一把黑泥的宜兴茶壶,尽够一个人喝半天,也许有人会说是非常古雅呢。饭菜呢,则只在分量上打算,“总得够吃,千里有缘的,无论如何,总不能亏心哪。”店主人会对了每个客人这样说。
在这样地方,你很少感到寂寞的。因为既已疲劳了,你需要休息,不然,也总有些伙伴谈天儿。“四海之内皆兄弟呀。”你会听到这样有人大声笑着,喊,“啊,你不是从山北的下洼来的吗?那也就算是邻舍人了。”常听到这样的招呼。从山里来卖山果的,渡了河来卖鱼的,推车的、挑担的、卖皮鞭的、卖泥人的,拿破绳子换洋火的……也许还有一个老学究先生,现在却做着走方郎中了,这些人,都会偶然地成为一家了。他们总能说慷慨义气话,总是那样亲切而温厚地相照应,他们都很重视这些机缘,总以为这也有神的意思,说不定是为了将来的什么大患难,或什么大前程,而才有了这样一夕呢。如果是在冬天,便会有大方的店主抱了松枝或干柴来给煨火,这只算主人的款待,并不另取火钱。在和平与温暖中,于是一伙陌路人都来烘火而话家常了。
直到现在,虽然交通是比较便利了,但像这样的僻野地方,依然少有人知道所谓报纸新闻之类的东西。但这些地方并非完全无新闻,那就专靠这些挑担推车的人们了。他们走过了多少地方,他们同许多异地人相遇,一到了这样场合,便都争先恐后地倾吐他们听见所闻的一切。某个村子里出了什么人命盗案,或是某个县城里正在哄传着一个什么阴谋的谣言,以及各地的货物行情等,他们都很熟悉。这类新闻,一经在小店里谈论之后,一到天明,也就会传遍了全村,也许又有许多街头人在那里议论纷纭,借题发挥起来呢。说是新闻,其实也并不完全新,也许已经是多年前的故事了,传说过多少次,忘了,又提起来了,鬼怪的,狐仙的,吊颈女人的,马贩子的艳遇,尼姑的犯规……都重在这里开演了。有的人要唱一支山歌,唱一阵南腔北调了。他们有时也谈一些国家大事,譬如战争灾异之类,然而这也只是些故事,像讲《封神演义》那样子讲讲罢了。火熄了,店主人早已去了,有些人也已经打合铺,睡了,也许还有两个人正谈得很密切。譬如有两个比较年轻的人,这时候他们之中的一个也许会告诉,说是因为在故乡曾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大罪过,他逃出来了,逃了这么远,几百里,几千里还不知道,而且也逃出了这许多年了。
“我呢……”另一个也许说,“——我是为了要追寻一个潜逃的老婆,为了她,我便做了这小小生意了。”他们也许会谈了很久,谈了整夜,而且竟订下了很好的交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窗上发白,街上已经有人在走动着了,水筒的声音,辘轳的声音,仿佛是很远,很远,已经又要到赶路的时候了。
呼唤声、呵欠声、马蹄声……这时候忙乱的又是店主人。他又要向每个客人打招呼,问每个客人:盘费可还足吗?不曾丢了什么东西吗?如不是急于赶路,真应当用了早餐再走呢,等等。于是一伙路人,又各自拾起了各人的路,各向不同的方向跋涉去了。“几时再见呢?”“谁知道,一切都没准呢!”有人这样说,也许还有人多谈几句,也许还听到几声叹息,也许说:“我们这些浪荡货,一夕相聚又散了。散了,永不再见了,话谈得真投心,真投心呢!”
真是的,在这些场合中,纵然一个老江湖,也不能不有些惘然之情吧。更有趣的是在这样野店的墙上,偶尔你也会读到用小刀或瓦砾写下来的句子,如某县某某人在此一宿之类。有时,会读到些诗样的韵语。虽然都鄙俚不堪,而这些陌路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陌路的相遇又相知,他们一时高兴了,忘情一切了,或是想起一切了,便会毫不计较地把真情流露了出来,于是你就会感到一种特别的人间味。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荒僻的小村落”,既“生疏”又“熟悉”,因为是新的遭遇,所以陌生;又因为与其他经历过的村落相似,所以似曾相识,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
B. “青生铁的洗脸盆”“黑泥的宜兴茶壶”这些粗糙质朴的器物设置,既营造出野店原始、纯朴的环境和氛围,也折射出店主人浑朴天真的精神风貌。
C. 文中多处使用了“也许”“或”等不确定性副词,给人种云霞明灭、如真似幻的感觉,反映了作者对野店世外桃源般的现实处境抱有喜忧参半的矛盾心态。
D. 文中两个比较年轻的人,初次见面就坦诚相见,无所顾忌,既是相遇相知的高兴表现,同时也说明“野店”所营造的纯朴氛围,拆除了他们的心理戒备。
5. 本文采用了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 有人评价本文写出了一种“特别的人间味”,请结合内容试作阐释。
【答案】4. C 5. 本文采用第二人称叙事,以店客的观察视角,带领读者走入荒僻的村落和路边的野店,亲身体验这里的生活。所见、所闻、所想如涓涓细流溢于笔端,真切可感,拉近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多角度多侧面展示相关经历,内容丰富,增强可读性。结构上衔接自然过渡巧妙无痕,无生硬造作感。
6. 本文通过对野店朴野风情和浓厚的“人间味”的渲染描绘,歌咏了温厚、淳朴的人性和人情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植根于民族古老文化传统的人情风俗的赞美和深深的眷恋。比如:(1)店内粗朴古雅的陈设。(2)店主夫妇的温良、殷勤和周到。(3)行旅者之间亲切温厚的相互照应;(4)行旅者之间趣味盎然的交流。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反映了作者对野店世外桃源般的现实处境抱有喜忧参半的矛盾心态”错误。应该是增添了画面的朦胧美,结合第二段以素淡的笔墨描绘出一幅乡村晚归图,温馨恬静,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使文章的节奏更为舒缓柔和,便于读者理解接受。可见并无“忧”。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第二人称的妙处。
使用了第二人称,会给读者一种很亲切的感觉,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之后,就会让原本不是人的东西变得人格化,这样所描写的事物也会变得更为活跃,最终语言的形象力被加强。可以快速让作者融入到角色中去,而且调动作者感情到文章中。在感情的抒发上变得更为方便。让读者立马有一种和作者直接对话的感觉,因而也会让写作变得真实,增强情感,读起来更为亲切。更能打动人。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同时也会有设身处地的感觉,容易达成情感共鸣。
比如第二段中“你走进一个荒僻的小村落——这村落对你很生疏。然而又好像熟悉,因为你走过许多这样的小村落了”,很有现场感,让人身临其境,增强感染力和可读性。
第二段“‘如果能到哪家门里去息下呀’,这时候你会这样想吧。但走不多远,你便会发现一座小店待在路旁,或十字路口,虽然明早还须赶路,而当晚你总能做得好梦了”,让人感同身受,很快找到读者的感觉,拉近情感距离。
第二段“在这儿你会受到殷勤的招待,你们遇到一对很朴野,很温良的店主夫妇,他们的颜色和语气,会使你发生回到了老家的感觉。但有时,你也会遇着一个刁狡的村少,他会告诉你到前面的村镇还有多远,而实在并不那么远;他也会向你讨多少脚驴钱,而实在也并不值那么多。然而,他的刁狡,你也许并未看出刁狡得讨厌,他们也只是有点拙笨罢了”,第三段“在这样地方,你很少感到寂寞的。因为既已疲劳了,你需要休息,不然,也总有些伙伴谈天儿。‘四海之内皆兄弟呀。’你会听到这样有人大声笑着,喊”,多角度多侧面展示相关内容,所见所闻所感灵活自如。
最后一段“虽然都鄙俚不堪,而这些陌路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陌路的相遇又相知,他们一时高兴了,忘情一切了,或是想起一切了,便会毫不计较地把真情流露了出来,于是你就会感到一种特别的人间味”,便于抒发感情,有真情实感,增强可信性。可见本文采用第二人称叙事, 把读者作为一位“旅人”带入荒僻村落和路边野店,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所见所闻显得真切可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
文章第二段以疏朗素淡的笔墨描绘出一幅乡村晚归图,温馨恬静而又充满了人情味。作者这样写,既含蓄表现了荒僻村落淳厚古朴的民风,营造温馨亲和的氛围,为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又自然引出下文对野店与住店场景的描绘。第三段使用细节描写,第四、五段运用语言、神态等表达方式描写旅客们相聚与交流,表现出野店粗朴的风情和人们粗犷、憨厚、豪爽的性情,真切感人,富有人间情味。点面结合,既有个体的旅客描写,又有群像的介绍,具有了真实而广泛的普遍性,渗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环境僻野古老。村落地处荒僻,野店内陈设粗朴古雅。人性温厚粗犷,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朴素的真情。店主夫妇温良、殷勤、周到。他们融洽地与旅客相处,真诚地对旅客关怀,使我们感到离开这野店就像离开自己的家一样。四方旅客朴野真诚。他们亲切温厚的相互照应,趣味盎然的进行交流。文笔素淡朴实。作者以朴素清楚的文字真实自然地描述野店中的一切,不做任何雕饰,让人感到真切自然。风情淳厚古朴。“青生铁的洗脸盆”“黑泥的宜兴茶壶”;“从山里来卖山果的,渡了河来卖鱼的,推车的、挑担的、卖皮鞭的、卖泥人的,拿破绳子换洋火的”;水筒的声音,辘轳的声音;古人的歌咏……种种人、事、物,都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乡村特有的风情。结尾收束全文,深化主旨,表达出不因地位、贫富变迁而改变友谊的主题思想,对野店特殊的人情味作了很好地诠释:人与人之间无关名利地位,不问富贵贫贱的真情,源自淳朴人性的自然生发;对这样一种仅存于荒僻村落野店的特别人间味的赞美与呼唤,相遇虽易,真情不易,且行且珍惜。
【点睛】词语、句子、段落的含义及作用题。能考到必定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词、句、段。故答题时从三个方面组织答案:第一结构上关注其位置,第二它对内容主题的作用,第三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作用。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四、名著阅读(共3分)
7. 请依据《乡土中国》,在下列语句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内容。
(1)作者用“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来比喻西洋社会组织的_________格局,又用“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米比喻中国社会结构的_________格局。
(2)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作者认为那是_________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答案】 (1). 团体 (2). 差序 (3). 知识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1)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乡村结构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人为中心的圈子。
(2)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愚”在什么地方呢?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
五、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官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曰:“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装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且内移。”乃改袁州刺史。初,愈至潮,问民疾苦。长庆四年卒,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
8. 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项是( )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不拘于时,学于余
C.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B.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C.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D.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10.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赤壁赋》里的“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用的就是二十八宿坐标法。
B. 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中的“乾隆”就是年号。
C.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从宫到羽,按音高到音低的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就是五声音阶上的五个音级。
D. 从汉到南北朝末,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有时也是行政区。在唐代,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州,是行政区,宋元所谓州,则与唐代基本上一致,明清改州为府。
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
(2)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2. 韩愈被贬潮州虽不足八个月,却留下了“潮州山水皆姓韩”的施政美名(潮州的鳄溪、笔架山被改称韩江、韩山),请依据节选内容,归纳韩愈能获此美名的个人原因。
【答案】8. A 9. B 10. C
11. (1)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2)但也是因为他内心很诚恳,不怕被您处置,否则他干嘛这么吃力不讨好?请宽恕他,以显示您的大度,这样会鼓励其他上书言事的人。(3)“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难道值得奇怪吗!)
12. 直接原因是他关心民生疾苦,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真正地解决百姓关心的问题。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焉”此处是兼词,等同于“于此” 所以是“风雨兴于此” ,正常语序应该是“风雨于此兴” 。
B.被动句,第一个介词“于”表被动。
C.被动句,“见……于”表被动。
D.被动句,“于”表被动。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愈说我过度信奉佛教,我可以宽容他,干嘛说东汉之后,皇帝信佛的都短命,这岂不是太荒谬了?
“犹可容”,还可以原谅,承前省略主语,句子完整;“至”引出下文,之前断开。排除CD。“夭促”,夭折,短命,是固定词语,同义复合词,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从宫到羽,按音高到音低的顺序”错误。应该是由低到高。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孤”,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岭表”意思是岭外,即岭南地区;“卒”,去世;“鞠”,抚育。
(2)“内怀”内心怀有,“内”名词作状语;“至忠”,很诚恳,极大的诚心;“安”,怎能;“及此”,到这程度(境界);“少”,稍微、暂且;“宽假”,宽恕、原谅;“以”,目的连词,以便;“来”,使动用法,招来,引来;“谏争”,动词作名词,进谏的人。
(3)“之人”,这类人;“不齿”,不愿意提到,表示极端鄙视;“乃”,竟然;“反”,反而;“及”,比得上;“其”,难道,语气副词,表反问;“可”,值得;“欤”,语气词,表感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并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初,愈至潮,问民疾苦”,意思是“起初,韩愈到了潮州,问百姓们都关心的事情”,可见韩愈关心民生疾苦,以民文本,秉承当官需为民做主的理念,做好了父母官,是真正的公仆,为民服务。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坚守节操品行正直,敢于直言无所忌惮。后来调任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上书朝廷竭力批判宫内设置的市场。德宗很生气,把他贬为阳山令。对老百姓十分的关心和爱护,百姓家生了孩子往往以韩愈的姓作为自家子女的字(别名)。华阴令柳涧犯了罪,前刺史上奏弹劾他,但是还没有得到回复,刺史就被罢免了官职。柳涧暗示百姓拦住他索要食宿费和劳役使的钱,后刺史讨厌他这样做,察视这个案子,贬谪柳涧为房州司马。韩愈经过华州的时候,以为刺史暗中相互勾结,便上书惩治他们。不久御史再一次勘察审讯,得到柳涧收受贿赂的证据,再一次贬官,做了封溪县尉。韩愈因此重新担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下了《进学解》来自我宽慰:“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无论是大臣和老百姓们都顶礼膜拜,认为是外来的好东西,都争相跑去施舍,唯恐落在后面,老百姓就有因此而导致破产的,甚至烧掉头发烧灼胳膊,拿出珍珠等宝贝,去赶这个时髦的纷至沓来。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和崔群说,韩愈虽然触犯您让您生气,应该判罪,但也是因为他内心很诚恳,不怕被您处置,否则他干嘛这么吃力不讨好?请宽恕他,以显示您的大度,这样会鼓励其他上书言事的人。”皇帝说:“韩愈说我过度信奉佛教,我可以宽容他,干嘛说东汉之后,皇帝信佛的都短命,这岂不是太荒谬了?作为臣子竟然如此狂妄,坚决不能原谅。”于是大家都吓得不敢说话,以至于其他亲戚或者有权势的官员,也都认为韩愈说话(无所忌惮)罪有应得,把韩愈贬官为潮州刺史。韩愈到潮州后。上表悲哀地谢罪,皇帝接到奏表,十分感动追悔,打算重新任用,拿着他的奏折给宰相看说:“韩愈以前议论的事儿是出于对朕的爱护,但是不应该说天子事奉佛就会寿命短命。”皇甫镈向来忌恨韩愈直率,就上奏说:“韩愈毕竟太狂妄,可以暂且酌情内移。”于是改任原州刺史。起初,韩愈到了潮州,问百姓们都关心的事情。长庆(穆宗年号)四年韩愈去世,死时五十七岁,朝廷追赠韩愈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为“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3. 请把《声声慢》中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描绘了一幅满地黄花散乱萎缩、枝干空瘦孤寂的凄清画面,花儿在绽放最美的时候没有等到来欣赏她的人,孤芳自赏,恹恹无言。而今她想等的人来寻她了,可花儿早已凋零,美丽不再,如何能被心爱的人摘得捧在手心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诗句的能力。
“黄花”,菊花;“憔悴损”,是枯萎凋零殆尽之意;“堪”,能、可以。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一语双关,以花喻人,既指花憔悴,也指人憔悴。这句诗的本意是“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有摘花的兴致”从字面上看,是指花朵憔悴,凋零不堪,而深入体会这句诗是用了借花喻人的手法,以花的憔悴来象征诗人了无摘花赏花的情绪。一句反问,看似泛泛实际自己了无了情绪,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承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
14. 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被誉为“古今独步”的佳句,请分析其艺术特色。
【答案】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颔联紧承首联,把目光聚焦到面前视野内的落叶和长江上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首联景是从细致处着眼;而这一联景比较简,则从宏大处落笔。落木,就是落叶。曾经有诗友问为什么用“落木”二字而不是“落叶”。诗忌俗字。也就是说,诗歌有诗歌的传承语言,当然也会因时创新。“落木萧萧下”显得要沉重,这是用“木”和“叶”的意境区别之一。“落木”也照应了首联中的“风急”,惟有急风更可能造成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大风一吹,叶子终究是从树干摇摆坠落的。这也是诗人的无边苦痛如落叶萧萧而下: 沉疴衰体,无家漂泊,有才无处使,有心无人识,志憋屈,生维艰,林林总总。诗人从西到东缓缓移动目光,但见秋水汤汤,浩渺无尽。与人生短短百年对比之下,长江亘古流无尽,人走世间却只是弹指一瞬!何其短暂!假如再不能轰轰烈烈的有所作为,更显得庸碌不堪。因此杜工部眼见长江滚滚而去,是有着无限感慨的,所谓睹物思情。作为颔联的对句,“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气宏阔,激流不息,动人心魄。如果说前几句诗意极令人沉郁窒息的话,读到这一句则气势如沸腾的长江畅达直下,从而便于《登高》的最后两联淋漓尽致地抒发胸臆。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滚滚而来的更有诗人那壮烈悲恸的情怀。这一句属老杜独创,人谓之“古今独步”,“语中化境”,实在是不为过。
15. 下面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全诗反映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答案】本诗通过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表现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兼之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暗写羁旅漂泊之困窘以及客居的惆怅失意落寞悲戚。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饱含了远客孤居的烦忧和思念家乡的诸多不宁心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首诗的大意是:明知我的草堂十分低小,江上的燕子却故意频频飞进飞出。嘴中的春泥掉下来弄脏了琴和书,还常常为捕捉飞虫撞了老夫。
本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屋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杜甫这首诗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荀子》(赤壁赋苏轼)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赤壁 赋苏轼)
(3)__________________,恍惊起而长嘴。(梦谢天姥吟留别 李白)
(4)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5)两情若是久长时,________________。(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6)极天云一线异色,__________________。(登泰山记 姚鼐)
(7)白居易《琵琶行》中通过环境描写来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吾尝跂而望矣 (2). 渺沧海之一粟 (3). 忽魂悸以魄动 (4). 长路漫浩浩 (5). 又岂在、朝朝暮暮 (6). 须臾成五采 (7). 东船西舫悄无言 (8). 唯见江心秋月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并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形:①吾、尝、跂、矣,②渺、沧海、粟,③忽、魂、悸、魄,④漫,⑥须臾、采,⑦舫,⑧唯。
六、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精神的高度决定创作的高度,一旦睽隔生活主潮,即使拥有笔走龙蛇的高超智意,也终究无法写出好作品和大作品来的。
②我曾慕名买过一位网络名人的著作,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便是句不忍卒读的大白话。我想这样的书被人弃下,也是很自然的事。
③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一篇绝代的大文章,作于征和二年,这距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已有八年余,长歌当哭,痛定思痛。
④随着贪欲的不断膨胀,吕洪民的人生也渐趋错位“脱轨”。因为担心东窗事发,吕洪民长期承受着恐惧的侵袭和折磨。
⑤放眼整个社会,我们看到恶搞经典仍有不少追随者。这些年来,模仿周星驰喜剧的电影如过江之鲫,大多俗烂不堪,被观众所抛弃。
⑥漫天烽火中,无数中华儿女毁家纾难、以身殉国,个体微小的生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汇聚成一道道坚强的洪流。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运用成语的能力。
①“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语境中指写作技艺高但未必能写出有精神内涵的好作品,不合语境,错误。
②“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褒义词语境中含贬义,不符合,错误。
③“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合乎语境,正确。
④“东窗事发”,比喻阴谋已败露符合语境,正确。
⑤“过江之鲫”,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非常多,贬义词。语境中指盲目追随的电影多,含贬义正确。
⑥“毁家纾难”,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后语境中有“以身殉国”,作为前语境强调个人做出(财产)牺牲,合语境,正确。
故选C。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山市“语文高考评价体系研究”专栏在“中语参”杂志推出后,不仅对全国各地的同类研究有一定影响,而且反映了中山市语文高考研究水平。
B. 在今年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时候,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凭借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工厂、网络运维平台等优势,率先实现复工复产。
C. 北京人艺自6月23日起在首都剧场演出曹禺的经典剧作《家》,该剧由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被称为最为成功的改编剧本。
D. 在今年的教师岗位应聘选拔工作中,对于本市以外地区的应聘者,有关部门主要依据笔试成绩为基础,择优确定下一轮的应聘对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不仅对全国各地的同类研究有一定影响,而且反映了中山市语文高考研究水平”错误,语序不当,改为“不仅反映了中山市语文高考研究水平。而且对全国各地的同类研究有一定影响”。
C.“北京人艺自6月23日起在首都剧场演出曹禺的经典剧作《家》”错误,偷换主语,改为“北京人艺自6月23日起在首都剧场演出了曹禺的经典剧作《家》”,“《家》”做整个句子的主语。
D.“有关部门主要依据笔试成绩为基础”错误,结构杂糅,“主要依据……”或者“以……为基础”。
故选B。
19.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12月16日,农业农村部长江办、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等长江流域管理部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19年)》,重点介绍了2019年长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渔业资源、重要渔业物种产卵场、渔业生态环境及生态修复监测情况。这是首次由多部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
【答案】12月16日长江流城首次多部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19年)》,介绍生态环境和修复监测情况。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新闻事件的压缩,主要找出时间、主体事件以及这次事件的意义。本次新闻的时间是“12月16日”;事件是“农业农村部长江办、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等长江流域管理部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19年)》”,可压缩成“长江流城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19年)》”;意义是“重点介绍了2019年长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渔业资源、重要渔业物种产卵场、渔业生态环境及生态修复监测情况。这是首次由多部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可概括“介绍生态环境和修复监测情况”和“首次多部门联合”,将以上信息整合成一个句子,注意字数不超过55个字,可得出答案“12月16日长江流城首次多部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19年)》,介绍生态环境和修复监测情况”。
20. 下面这段文字的词语遣用有什么特点?请提炼出其中一个特点,然后以“江山如画”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要求:(1)所写文字具有这个特点:(2)主题突出、文意完整;(3)字数为50—80字(含标点符号)。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摘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答案】(1)“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一句,按一般的语言习惯说法应是:门壁上朱红的油漆淡褪了。另在“朱红”前面又用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对描写地坛的面貌、沧桑变化、破败相确实是恰到好处。拟人手法很生动,同时对作者的精神状态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2)我时常梦入诗人口中的江南水乡,氤氲的水雾缠绕着水面,垂柳是西湖颀长的秀发,她盈盈笑了,于是碧波荡漾,流磷若金。她楚楚哭了,迷蒙了天空,湿透了渚岸,烟雨朦胧视线,点点圈圈,是伊人晶莹剔透的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手法、语言特点和仿写句子的能力。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打破了惯常的表述方法,强调朱红的消褪;“炫耀的朱红”“茂盛得自在坦荡”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地坛的变化,表现了地坛此时的破败,烘托了此时作者的精神状态。
以“江山如画”为主题写一段文字,首先强调了具体的内容是雄伟壮丽或清幽美丽的江山风景,文字需要具备拟人手法,表现江山的某个特点具有鲜明的主题。如答案中描写江南水乡,描写水乡的笑、哭,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1. 类比思维就是根据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特征,从一个事物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个事物的可能特征的思维方式。比如下面这段文字:
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那就有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为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本驴子的。
(摘自毛泽东《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请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要求:(1)所写文字能运用这种思维方式;(2)主题突出、文意完整;(3)字数为50—80字(含标点符号)。
【答案】示例:示例:正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众人拾柴火焰高,面对蔓延全求的新冠疫情,越发见证了团结协作齐心协力的重要性,为此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符合当前实际的。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能力。
类比思维就是类比论证,是一种常见的证明论点的方法。找出不同对象间的相同点,以达成共识的特征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效果是把陌生表为熟悉化难为易,通过大量的事实作为论据突出观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本题要求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找到近义或者同义词,比如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勠力同心、互利共赢等,可类比的现象也很多,比如,在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当属小蚂蚁了。蚁巢里有成千上万只蚂蚁住一起,如果一个蚂蚁发现食物,就会在回家路上留下气味,其他蚂蚁跟着气味去找食物,直到把食物搬完。日常生活我们经常说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一个筷子容易被折断,一把筷子不易被掰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等等,都可以作为类比内容来推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注意语言表达力求简洁生动准确,字数限定为50—80。
七、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常常有其他学科老师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语文基本功不扎实怎么能做好题?”
②“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在一次交流分享中说:“学好语文最关键。学好语文,才能懂得如何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
③面对美方诋毁中方的抗疫努力,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这样回应:“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引言是孟子所说,意为做事不成功,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大批网友点赞“驳得好”的同时也纷纷感慨:“不学好语文,中国话你都听不懂!”
④在2020年高考中,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25)班理科学生唐楚玥的高考成绩高达725分,其中语文考了难得一见的146分。她的语文老师范莉评价说:“唐楚玥上课认真听讲,线下主动质疑,消化巩固。”
王禹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王禹的高中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学习有何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来反驳王禹。
要求:结合全部或部分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语文世界,大有乾坤
“重理轻文”已是当下教育的流行病,许多学生都认为语文不像数理化英那样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语文没有用。最近王禹同学在班上大力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正是这种思想的表现。对此,我表示很不认同,我认为语文世界大有乾坤,学好语文,受益终身。 “语文”的“语”,即语言,是我们日常表达所必需的;“文”即文字、文化,是传递信息、传承文化的载体。
学好语文,可以提升我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毋庸置疑,作为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载体,“交流”是语文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具体形式表现在“听说读写”上,会听、巧说、善读、能写,是语文最基本的素养和要求。语文的“听说读写”,关键时刻能抵得上千军万马,发挥出无可匹敌的力量。如诸葛亮舌战群儒,最终促成孙刘联合抗曹的统一战线,演绎了“听和说”的故事经典;鲁迅的《狂人日记》,犹如一把匕首刺向敌人心脏,唤醒了许多国人麻木的心灵,绽放了“读和写”的犀利惊艳。认为语文学习无用的王禹同学们,如果你们没有语文学习培养起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你们连表达“语文无用”的观点都很难。
“语文无用论”,实为谬论!学好语文,可以用文字传递温暖与力量,传递美好与希望。正如疫情结束后武汉用配上美言的感恩海报表达对各省医疗队的感恩、传递美好与希望一样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励无数后人走出自卑的泥潭;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引领困境之人找到心灵出口;无数人喊出的简洁有力的“武汉加油”帮助武汉熬过至暗时刻……此时的文字,可以穿越时空,跨越山海,直击心灵,传递力量!语文之用,实为大用!
学好语文,可以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横平竖直的汉字里隐含先人的风骨,之乎者也间蕴藏着古人的智慧,起承转合中表达着诗人的哲学,平平仄仄间承载着祖先的美学。从汉字到音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无不流淌着我们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四大文明古国,能代代相传延续发展至今的,唯有中国,靠的是什么?靠的便是我们的语言和文字。先人的智慧与文化,以语言和文字为载体,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壮大,让我们面对无数次历史浩劫时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底气。正如面对美国的恶意诋毁时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有力回击的耿爽,不仅不输回击之势,还展现了我大国气度及我中华文化底蕴。 “语文无用论”,可以休矣!语文,既帮助我们潜入平凡琐碎的生活,又指引我们在平凡中开出灿烂的花;既给予我们活在当下的力量,又赐予我们穿越时空与伟人握手的神力;既承载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又创造着我们繁荣昌盛的时代蓝图。
语文世界,大有乾坤!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审读题目:作文题目由四则材料、任务指令和其它要求三部分构成。
1.审读四则材料
四则材料指向同一个要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且都是正面切入,可视为提供给考生写驳论文的立论参考,即证明“语文有用”的若干理由。一般而言,作文题的任何部分都是有用的,聪明的考生,应该学会就地取材,将这部分作为展开论述的参考,也很好地完成了“结合材料”的要求。
材料一,是说语文学习应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侧重于语文学习的语言基础性作用。
材料二,引用钟南山院士的观点,指出学好语文有利于提高分析、综合和总结能力,侧重于思维能力的层面。
材料三,指明学习语文对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等。
材料四,举理科考生唐楚玥的高考成绩高达725分的例子,其中语文考了难得一见的146分,说明只要学习语文就能取得好成绩,语文在高考中也很重要,强调了语文的重要性。
2.明确任务指令
“学生王禹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这是写作的情境与背景;“作为王禹的同学”指明了写作者的身份;“请你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王禹”任务指令明确要写驳论文,驳斥的对象是王禹的“语文学习无用论”。驳斥的立足点就是四则材料体现的不同角度的语文学习的价值。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常有思路,那就是:列现象——示弊端——探根源——指出路。典型示例就是《拿来主义》。
3.其他要求
除所有作文题都有的泛泛的要求外,注意几点。“结合材料”:表明不能丢掉了前面四则材料的具体内涵,应有所解读,并加以利用。“切合身份,贴合情境”:题目设定了“王禹的同学”的写作身份,应该是同学之间的对话、探讨与辩论,行文应符合中学生的身份,做到有礼有节,有理有据,而不宜以师长口吻一味教化,或者罔顾同学情谊,涉及人身攻击。
【立意】(1)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它有明显的工具性;语文具有审美和育人功能,它有突出的人文性。
(2)语言交流,语文不可或缺;审美鉴赏,语文不可或缺;修身养性,语文不可或缺。
(3)语文是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载体、生命的烙印;语文的内容包罗万象,语文的价值无法估量;语文向外化为言语,语文向内滋养心灵。
【素材】(1)小时候,语文在我心中的概念,就是那结构繁杂的字,就是那变化多端的词,就是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句子。那时的我,小小的心中,总是充满对语文的埋怨,认为语文除了读就是背,是一门烦人的学科。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丰富,我对语文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每当我走过平静的湖面,看见成群的鸭鹅在湖上嬉戏,我就想起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美妙画面;每当我徘徊在微风的河边,看那柳树在春风中吐出了嫩芽,我总会想起“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早春的美景。现在想来,那时的我,第一次在生活中发现了语文的美,在心中该是一种怎样的欣喜呀!从那时起,语文便如一泓清泉,逐渐流入我心中。
(2)渐渐地,我越来越喜欢语文了。成长中的我,心中总是充满各种困惑,每当我被它们缠绕,语文总是适时地来到我的心中。“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告诉了我们做人要开朗、豁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要学思结合。“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告诉我们要有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语文,我心中的这泓清泉,早已融入了我的血液之中。它为我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冲洗了我心中的污浊,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3)现在的我,已经高中毕业了。语文在我心中,已绝不是那繁杂的字、词、句子了。那一个个仿佛简单而单调的字,有时也充满活力;那一个个变化多端的词,往往激励着我的人生追求;而那一个个句子,有时也是真情的浓缩,人生的精华。语文作为我心中的清泉,它已融入到我的全身、我的精神、我的人生中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语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文学的春夏秋冬;“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语文向我们展示了细腻丰富的人生情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语文送给了我们一个风景美丽的世外桃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语文向我们展示了悲壮的拳拳爱国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