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

资源简介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3.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4.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经这样评价张骞——“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那么张骞是谁?西域在哪儿?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又有什么关系?丝绸之路有什么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学习《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来探讨这些问题吧。(板书课题)
二、互研探究
互动活动一 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作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结果
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意义
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
互通有无,促进交流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互动活动二 丝绸之路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道路上向西、向东流通的物品有哪些?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结合教材P70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描述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线路。
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斯里兰卡)。
互动活动三 西域都护的设置
自主阅读课本P70~71内容,完成第5~6题。
5.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管理权限,意义。
(1)公元前60年;
(2)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3)今新疆地区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东汉明帝时,派谁出使西域?其目的是什么?在他经营西域期间,派谁出使大秦?
(1)班超;目的: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2)甘英。
三、合作探究
(一)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二)展示提升
1.张骞通西域概况,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2.话说丝绸之路。
四、归纳总结
五、板书设计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3.西域都护的设置
六、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