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课件+专题突破练:专题九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2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届新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课件+专题突破练:专题九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2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161张PPT)
生活与哲学
专题九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思想政治
内容索引
高频考点
微专题整合
专题素能
多维度提升
高频考点
微专题整合
[真题重练?体味高考]
微专题一 美好生活的向导
1.(2020浙江卷,28)由于史料奇缺,一直以来人们对古滇国所知甚少,但是大量古滇国青铜贮贝器的出土改变了这一状况。贮贝器盖上精美的立体雕刻生动地展现了古滇人的社会生活,如农事、牧畜、纺织、狩猎、祭祀等,视觉冲击力极强,堪称“青铜铸造的无声史书”。这表明(  )
①客观世界是可知的 ②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③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实践是各不相同的 ④古滇国的生产方式决定着古滇人的社会生活面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的客观性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古滇国青铜贮贝器的出土,改变了人们对古滇国的认识,体现了客观世界是可知的,①正确;“青铜铸造的无声史书”体现了艺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②正确;③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不符合题意,排除;④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20江苏卷,27)有人说:你我一起看一棵被称之为“树”的植物,我看到的是我理解的树,你看到的是你理解的树,不管你我看到的树是多么相似,而“树”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C.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树”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这属于不可知论,A项属于不可知论,符合题意;B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C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D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2018全国Ⅲ卷,2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来自于它(  )
①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设计 ③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 ④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这让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①正确;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④正确;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没有提供统一的模式,也没有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②③错误。
4.(2019天津卷,9)改革开放之所以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把握了我国的国情与实际。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
A.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是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C.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所有的哲学包括错误的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都是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但并非所有的哲学都具有积极作用,所以A、B两项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但C项不构成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就的原因。遵循人类社会基本规律是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原因,D项入选。
5.(2019江苏卷,26)“基因编辑婴儿”“人工智能作恶”……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健康、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为此,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技术伦理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进行反思,希望科学技术能够真正造福人类。材料启示我们(  )
A.哲学源自于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具体科学每一次进步都推动哲学的发展
D.具体科学需要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有关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技术伦理的角度”是指哲学角度,“对科学发展进行反思”是指要发挥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选D项。
[整体架构?联结彼此]
[金线引领?考点突破]
核心价值引领
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否定一切精神的独立存在,也不信有鬼神的世界。在广义上,是指一种不相信神明存在的信念;在狭义上,无神论是指对相信任何神明存在的一种抵制。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意识)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的第二性质。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考点整合梳理
(一)哲学的内涵
1.哲学的起源
(1)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2)哲学的产生: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的内涵
内 涵
注 意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不能将世界观等同于哲学,并非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1.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哲学的基本派别
阵营
基本观点
内部派别
主要区别
唯物
主义
物质是世界的本
原,物质决定意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现了科学基础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阵营
基本观点
内部派别
主要区别
唯心
主义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三)哲学发展史上的两个对子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
性质
观点
阐述





有着科学的思想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使无产阶级从根本上摆脱了唯心主义和神学论的束缚,为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共产党人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重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科学地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和进程,从而把握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规律,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性质
观点
阐述





提供了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等为各个时期共产党人制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外交等战略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性质
观点
阐述
人民
的理

在坚定人民立场中逐渐确立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共产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共产党人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表明了共产党人已经把人民性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之中
在满足人民需求中不断丰富
坚定人民立场,是共产党人的属性使然,也是共产党人赢得民众支持和拥护的根本保证。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性质
观点
阐述
人民
的理

在满足人民美好需求中飞跃发展
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共享”社会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生动阐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时代飞跃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世界,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真题重练?体味高考]
微专题二 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与规律性)
1.(2020天津卷,10)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来阐述问题,注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比如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面协调、坚持调查研究等。上述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应正确的是(  )
A.坚持实事求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B.坚持问题导向——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C.坚持全面协调——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D.坚持调查研究——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A项正确;坚持问题导向对应的是矛盾的观点,B项错误;坚持全面协调对应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C项错误;坚持调查研究对应的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或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D项错误。
2.(2020全国Ⅱ卷,21)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这说明(  )
①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 ③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 ④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就在于他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能根据规律的特点利用规律造福人类,避免了主观盲动,②③符合题意;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①说法太绝对,排除;④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排除。
3.(2020全国Ⅱ卷,22)右图是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会标,会标的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的剪纸艺术和印章文化,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大会主题相呼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受好评。这表明(  )
①优秀艺术作品总是要反映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 ②主体的知识和审美观对艺术创作有深刻影响 ③艺术作品表达的是创作主
体的理想与情感,不具有客观内容 ④审美标准具有客观
性,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因时代变化而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会标的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的剪纸艺术和印章文化,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明优秀艺术作品总是要反映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还表明主体的知识和审美观对艺术创作有深刻影响,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艺术作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客观内容;④错误,艺术作品的价值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4.(2020全国Ⅲ卷,21)“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一客观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可以改变的是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毛泽东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邓小平说,“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人们在时间规律面前要“争”,要“抓”,其哲学依据是(  )
①时间的价值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性 ②承认时间规律的客观性是科学利用时间的前提 ③时间规律的普遍性决定了人们对待时间态度的统一性 ④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对时机的把握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时间规律为背景,考查规律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辨识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渗透科学精神。时间是客观的,时间的价值是由其自身属性决定的,不是因人而异的,①错误;毛泽东主席强调“只争朝夕”,邓小平强调“抓住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岁月不居”,均体现了④;承认时间规律的客观性,在实践中把握和利用时间规律是科学利用时间的前提,②正确;人们对待时间态度的统一性取决于人们对时间规律的把握,③错误。
5.(2020浙江卷,25)新冠疫情出现后,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条幅亮相各地街头:有醒目的抗疫方针,有简洁的防疫要领,也有幽默的防疫注意事项。它们都表达了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关爱,既提高了民众的防疫意识,又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说明(  )
①意识可以指导实践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意识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新冠疫情出现后,各种条幅亮相街头,体现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③正确;条幅内容既提高了民众的防范意识,又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体现了意识可以指导实践,①正确;②④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6.(2020江苏卷,26)“乡野路,田地旁,帮扶队员不辞忙;东家奔,西家访,不落一个送芳香。”这一民谣成为某地脱贫攻坚中广大扶贫干部工作状况的真实写照。由此可以看出(  )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发展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④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这一民谣成为某地脱贫攻坚中广大扶贫干部工作状况的真实写照,表明发展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既没有涉及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也没有体现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排除①④。
[整体架构?联结彼此]
[金线引领?考点突破]
核心价值引领
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2.相信科学,尊重事实,追求和传播真理。
解读: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是科学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自然科学发展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科学精神集中表现在:主张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发展的动力;重视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为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倡导科学无国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不承认终极真理;主张科学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切平等,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和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
考点整合梳理
(一)物质与运动
1.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正确表述
反对错误倾向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反对错误倾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原理)
方法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世界的发展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三)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1.本质: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作用: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含义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
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依据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做法
四个
要求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两个
结合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两个
反对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做法
辩证法
角度
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五)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方法论要求: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六)比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原理
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矛盾的特殊性
侧重
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规律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反对“一刀切”
角度
唯物论
唯物论
辩证法
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联 系
①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
③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看到客观实际是联系的、发展的、普遍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的,所以坚持唯物论就必然坚持辩证法,不坚持辩证法就不能真正坚持唯物论
[真题重练?体味高考]
微专题三 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
1.(2020全国Ⅰ卷,21)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是城市转型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城市巧妙利用闲置的厂房和设备,精心打造文创产业园、时尚设计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厂房变成博物馆,仓库改成音乐厅,厂区转为影视基地……工业遗产的“华丽转身”表明(  )
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意识无关 ②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是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事物的前提 ③事物发展的关键在于把事物的内部联系转变为外部联系 ④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调整事物之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一 联系观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分析与综合、辨识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许多城市巧妙利用闲置的厂房和设备,实现工业遗产的“华丽转身”,表明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是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事物的前提,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调整事物之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④符合题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事物之间的原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与人的意识无关”说法错误,且材料未强调联系的客观性,①排除;事物发展的关键在于利用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不断创新,③错误。
2.(2020浙江卷,27)漫画《意外收获》(作者:吉俊明)针砭时弊,富含哲理。从所含哲理看,下列诗句中与漫画最接近的是(  )
A.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花自凋零水自流,月自独行我自愁
D.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漫画中的意外收获体现了主人公没有正确把握树与果实之间的联系,启示我们要坚持联系观,正确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A项体现了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不符合题意;B项体现了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不符合题意;C项体现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不符合题意;D项体现了没有把握住刀和水、酒和愁之间的联系,与漫画寓意相符,符合题意。
3.(2020江苏卷,30)有些同学喜欢边听音乐边学习。有研究表明,当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越不熟悉背景音乐歌词的语言,背景音乐对学习的影响越小;当学习任务比较难时,越熟悉背景音乐歌词的语言,背景音乐对学习的影响越小。这启示我们(  )
A.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B.局部的变化制约整体功能
C.事物的量变必然促成质变
D.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体现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自在事物的联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排除A、B两项;C项错误,事物的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促成质变。
4.(2019全国Ⅰ卷,22)在科技创新中,时常存在“管理孤岛”“资源孤岛”“信息孤岛”“技术孤岛”等现象,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信息、人才等流动不畅,导致科技创新效率低下。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就要(  )
①立足关键部分,充分发挥其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 ②克服封闭观念,实现系统中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 ③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 ④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系统优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①观点错误,应立足整体;②表述错误,应实现系统中各个要素功能的有机统一,而不是最大化;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就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促进系统优化,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③④符合题意。
5.(2019全国Ⅱ卷,22)最近,科学家设计和制造出一种小蛋白,这种小蛋白自我组装成螺旋状的蛋白长丝。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天然蛋白丝,进而研制出自然界没有的全新材料,如超过蜘蛛丝强度的人造纤维等。这表明(  )
①人类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实践可以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高级、更复杂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人化”的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③表述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与自在事物的联系没有可比性,排除;④观点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自在事物的联系都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排除;材料中科学家设计和制造出一种小蛋白,进而研制出自然界没有的全新材料,体现了人类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实践可以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①②符合题意。
6.(2019全国Ⅲ卷,22)毛泽东说:“战争历史中有在连战皆捷之后吃了一个败仗以至全功尽弃的,有在吃了许多败仗之后打了一个胜仗因而开展了新局面的。”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处于非支配地位的部分及其变化不影响整体的功能
B.在一些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整体服从和服务于部分
C.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D.只要充分发挥部分的作用,就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一个败仗”会导致前功尽弃,“一个胜仗”会导致新局面出现,体现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C项观点正确。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A项观点错误;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B项观点错误;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才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D项说法太绝对,排除。
7.〔2020全国Ⅲ卷,40(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九曲黄河万里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曾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黄河屡治屡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20世纪中叶,黄河治理的千古难题历史性地交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手中。1952年,毛泽东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动员和激励了千百万黄河儿女兴修水利、筑坝拦洪、修复生态,开启了破解黄河治理千古难题之旅。经过几代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拼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进行的全面整治,黄河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黄河儿女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治黄答卷。
2019年9月,习近平郑重宣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他深入剖析黄河水少沙多等难题症结,强调黄河治理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习近平关于黄河治理的战略思想,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了行动指南。
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黄河治理战略思想的科学性。
答案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抓住关键部分,选择最优方案。黄河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环境修复保护和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黄河治理的战略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关键,推动黄河治理工作整体发展;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水沙治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各项工作,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解析
首先明确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黄河治理战略思想;其次提炼战略思想中“生态优先、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等关键信息;最后,全面准确阐述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扣住这一哲理,可从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人民生活的获得感等方面阐释和论证黄河治理战略思想的科学性。
[整体架构?联结彼此]
[金线引领?考点突破]
核心价值引领
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
1.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解读: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本身有着自己的辩证运动规律,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形而上学指同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哲学理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而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发展的动力。
考点整合梳理
联系观
原 理
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具有客观性
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观
原 理
方法论
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
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整体和部分的
关系
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联系观
原 理
方法论
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第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第二,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
考点二 发展观
[真题重练?体味高考]
1.(2020天津卷,11)火箭呼啸而去、飞船摇曳而归。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空间站时代。空间站和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带动众多科技领域的进步,使航天成果广泛应用。由此可见(  )
A.航天技术是引领我国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
B.制定正确的战略是航天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C.开启空间站时代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次质的飞跃
D.航天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必然联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空间站时代”,表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生了质的飞跃,C项符合题意;实践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A项错误;制定正确的战略是航天事业成功的影响因素,B项错误;“航天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必然联系”的说法太绝对,D项不选。
2.(2020江苏卷,28)灯泡的发明曾被认为是骗局、外科消毒法曾被人们拒绝、疫苗刚出现时曾受到抵制……今天,它们不仅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关的技术和产品还在不断更新。材料说明(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表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2019全国Ⅰ卷,23)习近平在谈到领导工作的方法时强调,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要一以贯之地贯彻。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这一论述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①量变比质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只有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才能引起质变 ③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 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①观点错误,量变与质变没有可比性。②表述错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材料中“要有钉钉子的精神”表明,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④符合题意。
4.(2018全国Ⅱ卷,22)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哲学依据是(  )
①社会的发展受人的意志和意愿的支配 ②社会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③社会的发展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 ④社会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量变与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渐进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飞跃性,②正确;这一战略安排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体现了主观能动性,④正确;社会基本矛盾支配社会的发展,①错误;事物发展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③错误。
5.(2019北京卷,29)二环路边,繁花点点,玉泉山下,绿意盎然……八百余公里城市绿道,串起北京的河道、青山和历史文化遗迹,成为人们散步休闲、健身赏景的好去处,在立交桥、环路、地铁奏响的城市旋律中,谱写了一段舒缓的和弦。城市绿道(  )
①是城市建设中的新事物,实现了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相互转化 ②使城市生活与山水田园形成有机联系,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功能 ③满足了市民休闲需要,说明事物的价值在于对客体需要的满足 ④改善了首都人居环境,体现了城市规划中的人文关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查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通过材料表述可知,城市绿道改善了人居环境,使城市生活与山水田园形成了有机联系,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功能,②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C项应选;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①观点中“相互转化”的说法错误;事物的价值在于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③观点表述错误。
[整体架构?联结彼此]
[金线引领?考点突破]
考点整合梳理
发展观
原 理
方法论
注 意
发展的
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我们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1.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认识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2.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唯物史观)
发展观
原 理
方法论
注 意
发展的
途径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或者说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前途是光明的原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道路是曲折的原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则往往比较强大,会抵抗和扼杀新事物;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发展观
原 理
方法论
注 意
发展的
状态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呈现统一、相持、平衡、静止等状态(数量不变结构变也会引起质变)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呈现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状态
发展观
原 理
方法论
注 意
发展的
原因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变化和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坚持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内因(内部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考点三 矛盾观
[真题重练?体味高考]
1.(2020山东卷,14)习近平强调,城市发展和治理要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规模的拓展过程中,只有实现人口与环境、生产与生活、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鱼与熊掌”兼得,才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对上述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联系的客观性和无条件性要求人们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关系
B.“鱼与熊掌”兼得是基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C.建设宜居城市需要人们通过实践搭建新的自在事物的联系
D.宜居城市建设要坚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统一
答案
B 
解析
考查联系的客观性、矛盾的基本属性。旨在考查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问题能力,渗透科学精神。城市发展和治理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体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是有条件的,排除A项;建设宜居城市是通过实践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的体现,故排除C项;实现人口与环境、生产与生活、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体现了B项;题干没有涉及主次矛盾,排除D项。
2.(2020山东卷,13)假如青春有颜色,它或许是志愿红、迷彩绿,又或许是医务白、工装蓝……青春的理想,铺就奋斗的底色。新时代,各行各业涌现出许许多多担当有为的青年,他们在奋斗中实现人生理想,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成就时代荣光,以胸怀大我的姿态绘就人生画卷。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矛盾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考查人生价值的实现、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旨在考查分析与综合、反思与评价问题能力,渗透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新时代,各行各业担当有为的青年,都以胸怀大我的姿态绘就人生画卷,成就时代荣光,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选③;各行各业担当有为的青年,在奋斗中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了②;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排除①;题旨强调青年人担当、奋斗,没有说明尊重客观规律,故排除④。
3.(2019全国Ⅱ卷,21)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要求,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了事物的性质 ②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是解决矛盾的前提 ③系统优化方法是着眼于事物整体性的重要方法论 ④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等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①错误;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振兴乡村,体现了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是解决矛盾的前提,②符合题意;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统筹谋划,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体现了系统优化的方法,③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关键部分的作用,④不符合题意。
4.(2018全国Ⅰ卷,22)2018年4月,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这一论断反映的辩证法道理有(  )
①“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分离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新形势下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抓“关键”,体现了抓主要矛盾,属于重点论,正确把握好“五对关系”体现了两点论,①观点正确;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④观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矛盾的斗争性,②③观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5.(2018全国Ⅱ卷,21)中医药理论重视整体诊疗、强调个体化、对症下药、辨证施治等,其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事物的矛盾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相同 ②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交替决定事物的性质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转化支配着事物发展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的观点。“重视整体诊疗,又强调个性化、对症下药、辨证施治”,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及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①②正确;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③观点错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④观点错误。
6.〔2020浙江卷,36(3)〕改革开放初期,马路经济曾对S市的发展发挥过积极作用,后因负面影响凸显备受诟病,在中心城区甚至被取缔。新冠疫情暴发后,S市经济一度停摆,保就业保民生成为政府工作的优先任务。市税务、金融、交通和卫生等部门根据本市情况联合出台了让马路经济适度回归的政策:在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符合防疫要求等前提下,允许在一定区域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和夜市,允许临街店铺越门经营等。这一政策助力中心城区零售餐饮等店铺复工率超过98%,增加就业岗位约8万个,推动了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解析S市让马路经济适度回归的合理性。
答案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马路经济既有阻碍交通、影响环境的不利一面,又有促进就业、提振经济的有利一面。疫情发生后,经济形势差,马路经济有利的一面凸显为主要方面,但不利的一面仍需克服,因此,S市政府让马路经济适度回归。
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理解和运用。首先阐明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内容,然后分析马路经济不利和有利的两个方面,最后指出疫情之下,有利的一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论证S市让马路经济适度回归的合理性。
[整体架构?联结彼此]
[金线引领?考点突破]
考点整合梳理
(一)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关系
同一性
斗争性
区别
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表现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条件
有条件的,相对的
无条件的,绝对的
关系
同一性
斗争性
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我们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注意:(1)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不是指矛盾双方,而是矛盾双方关系的两个方面。
(2)矛盾的同一性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区别:矛盾的同一性,即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思维能够认识存在的问题,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特性
原 理
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要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全面的观点
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特性
原 理
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
与特殊性的辩
证关系
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既要善于从特殊性中总结普遍性,又要善于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注意:(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中的普遍性是共性的意思。两个特殊性的意思则是一致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也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从事物的性质上来讲的,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任何一个事物都既有同类事物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而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是从范围上讲的,由此可见,它们有根本的区别。
(三)比较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
项目
原理
方法论1
方法论2
(共同)
主次
矛盾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
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矛盾
的主
次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分清主流与支流
(四)矛盾观点在实践中的应用
1.既……又……、虽然……但是……、双赢、双刃剑、成就与困难、机遇与挑战、相反相成,此类语言蕴含的哲理是: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2.根据……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优势、特色、特征,此类关键词蕴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先试点、后推广,抓好典型,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此类语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
4.第一要务、重点、关键、首要问题、中心、重中之重、突破口,此类语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抓重点和关键。
5.主流、主体、方向、总体上、总的来说,此类语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6.性质、利大于弊、本质,此类语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五)认识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
对应原理
全面的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考点四 创新意识
[真题重练?体味高考]
1.(2019全国Ⅲ卷,2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中国精品培育工程,加强对中华老字号、地理标志等品牌培育和保护,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和民族品牌。中华老字号要成为“常青树”,需要不断创新。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①只有不断吐故纳新,事物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②事物的优势和劣势相互转化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只要不断批判和否定,新事物就能保持质的稳定性 ④事物只有通过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的否定观和创新意识,考查考生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作出正确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通过自身的否定,不断地吐故纳新,积极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不断得到发展,③观点错误,①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起决定作用,②观点中“依赖于”的提法错误。故选B项。
2.(2016全国Ⅱ卷,21)某市打造北斗卫星导航功能型平台,初步建成智能公交应用、高精度位置服务等六大应用系统和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等,部署完成了78
275台套北斗终端,产品商业性开发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这表明(  )
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价值的重要体现 ②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③科技创新以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导 ④科技创新总是通过吸收、改造传统技术而实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先导,不选③。科技创新是通过实践基础上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创新实现的,不选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断被开发和运用,体现了①②。故选A项。
3.(2019江苏卷,32)“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在今天这样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字号,也改变了过去固有的思维,在坚守自己传统价值的同时,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有效扩大自己的影响,经济效益也随之不断提高。材料中蕴含的哲理是(  )
①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③创新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改变了过去固有的思维”是创新的体现,“经济效益也随之不断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体现,①符合题意;“坚守自己传统价值”是“扬”的体现,“改变了过去固有的思维”是“弃”的体现,二者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②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中没有生产关系变革的内容,③不符合题意;矛盾才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④观点错误。答案选A项。
4.(2017全国Ⅱ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胸怀科技报国的梦想,奋战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取得了世界一流成果,被称为创新中国的科技领航者。潘建伟率领科研团队在十多年的时间内使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从跟随者变成世界的领跑者;王晓东对乙肝病毒的新发现,为未来相关药物研发打开新大门;赖远明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破解青藏铁路修建中冻土如何“保冷”这一被称为“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鲁先平历经14年创新创业成功研制中国首个用于治疗淋巴癌的原创化学药“西达本胺”,在这一领域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和部分领跑……他们的创新实践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鲁先平将原创新药的研发形容为“走钢丝”。潘建伟说:“科学研究一定不能惧怕失败”。王晓东将“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而是获取人类知识的创新”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做事挑剔、追求完美的赖远明用“要想成功,就必须坚持”概括他的创新经验。
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体原因。
答案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按其本质来说,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奋力创新的勇气;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毅力;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精神。
解析
本题以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为背景,考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关系、文化的重要作用等知识,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探究和论证问题的能力。为典型的演绎式材料分析题,首先需要阐述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原理内容及其方法论,然后结合材料分析科技领航者在科技创新实践中所具有的优秀的、创新的品质。
[整体架构?联结彼此]
[金线引领?考点突破]
考点整合梳理
(一)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3.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4.辩证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日趋扩大,使得人类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4.从不同角度认识创新的哲学依据:树立创新精神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成新事物的成长。
(2)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3)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坚持唯物辩证法,贯彻新发展理念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专题素能
多维度提升
[情境串联?银线支撑]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优化升级交汇融合,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新机遇。
国际上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趋势放缓,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较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跨区域共建共享共保共治机制尚不健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科创和产业融合不够深入,产业发展的协同性有待提升;阻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行政壁垒仍未完全打破,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全面深化改革还没有形成系统集成效应,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这些都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
典型例题
〔2020山东卷,20(1)〕“新故相推,日生不滞。”70多年来,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与新事物一起成长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历史,是一部与新事物同行、和新事物一起成长的历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从产业扶贫中的“公司+合作社”,到城市共享经济的“互联网+”,再到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新事物层出不穷,一桩桩一件件,体现出发展不止、变革常新的社会发展规律,刻印下国家与新事物一起成长的深深足迹。
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阐明我们应该如何与新事物一起成长。
答案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善于发现新事物并热情支持其成长;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新事物一时的不足,并克服困难促使新事物日臻完善;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勇于开拓创新。
考法揭秘本题以“70年来,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分析的能力,考查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命题风向
考向1: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要求的知识,分析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提示:①做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长三角一体化在上世纪80年代启动后,经历了行政区合作和城市群合作,具备了成为国家战略的基础。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上升为国家战略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机遇,这将加强长三角区域内外联动发展,带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发展,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
考向2:请运用矛盾观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过程中,进行先行试点的必要性。
提示: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京津冀、粤港澳的区域一体化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各有各的特殊情况,所以,不能照搬其他区域一体化的现成经验。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普遍适用的经验是寓于个别试点地区之中的。③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么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的,通过设立试点,先行先试,总是能够找出可供推广的普遍性经验。
对应训练
1.继京津冀、粤港澳之后,我国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成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将面向更大的亚太市场,协同解决长江经济带纵向发展问题。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
A.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的需要
B.体现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和管理经济
C.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出标准和示范
D.是政府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必然结果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中体现的是协调发展,A项属于绿色发展;B项表述与题意无关;D项错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继京津冀、粤港澳之后,国家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战略为构建现代化体系做出了标准和示范,C项正确。
2.近日,中央正式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我国已形成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四大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跨区域发展战略(  )
①体现了协调发展新理念 ②促进了区域资源优化配置
③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 ④解决了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国家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新时期协调发展新理念的具体体现,实施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利于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城镇化建设,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内外联动发展,④不符合题意。
3.我国“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这意味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将成为继雄安新区之后,区域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式事件。上述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
①抓住关键部分以推动事物整体的发展 ②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才能找到最佳的发展方案 ③只要重视事物关键部分就能促进事物整体的发展 ④发挥意识的主动创造性以推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的哲学依据是发挥意识的主动创造性以推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抓住关键部分以推动事物整体的发展,①④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立足整体的重要性;③说法错误,“只要……就”的说法太过绝对。
4.《粵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粤港澳三地要加强紧密合作,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说明(  )
①充分发挥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促进大湾区发展的可靠保证 ②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进程 ③粤港澳三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利于促进地区发展 ④粤港澳大湾区要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促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②说法错误,认识不能决定进程;③④分析正确。
5.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开通,促进了粤港澳三地的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进一步深化了内地与香港、澳门的互利合作,为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支撑。港珠澳大桥承载的意义佐证了(  )
①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 ②港珠澳大桥是加强粤港澳相互联系的媒介 ③粤港澳地区协同发展有力推动国家的发展 ④粤港澳地区都与其他地区存在着普遍联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题干强调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对于地区人员交流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体现出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阶段性与连续性,①不符合题意;我国建设港珠澳大桥以促进粤港澳三地的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助力国家发展,就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构造人为事物的联系,以港珠澳大桥作为加强粤港澳相互联系的媒介,②正确;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开通,推动了粤港澳地区协同发展,有力推动了国家的发展,③正确;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事物都与其他一切事物存在着联系,所以粤港澳地区与其他地区不一定都存在着普遍联系,④说法错误。
6.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因此,要把大湾区当作一个大区整体规划,着力于解决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协调问题,推动系统性改革。从哲学上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  )
①通过创造和利用事物的本质联系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②把握粤港澳地区联系的多样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加强国家顶层设计,促进大湾区整体协调发展 ④勇于创新,根据自身需要创造人为事物的联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联系具有客观性,本质联系是不能创造的,①说法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根据自身需要创造人为事物的联系,④说法错误;②③符合题意。
7.2019年5月22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安徽芜湖召开。会议以“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为主题,全面分析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内涵和新要求,总结交流了去年“上海会议”以来一市三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工作成效,审定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19年工作计划》,部署了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事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出发,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市三省要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发挥比较优势,深化分工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发展共同体,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请运用系统优化原理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
①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个要素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所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树立“一体化”意识。③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所以长三角各市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④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所以长三角各省市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深化分工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发展共同体,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⑤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个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长三角地区只有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才能更好地引领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同境异构?多维分析]
情境主题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视角:规律+主观能动性+联系观+发展观】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新时代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数十年来,中国人民不断奋斗,为地球增添绿色。从一棵树到一片“海”,三代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在高原上接力,创造出世界最大面积的人工林;20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将山西右玉从不毛之地变生态绿洲;几代人探索毛乌素沙漠的成因,寻找治理对策,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
终于让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漠止沙生绿;曾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经过近30年艰辛治理,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同时,创造性的治理模式令人惊叹,如库布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间种草、板下养羊”的模式,在创造治沙奇迹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让中国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并引领全球绿化面积实现“逆袭”。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的卫星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7年,中国植被增加量占全球植被总增量25%以上,位居世界首位。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引领全球绿化面积实现“逆袭”的。
答案
①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正是中国人民一代接一代砥砺奋斗,克服重重困难,才有了今天的成就。②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我们几代人不断探索沙漠成因,寻找正确的治理方法,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化奇迹。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治沙过程中,创造性的治理模式收到了令人惊叹的效果。④联系是普遍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库布其沙漠的治理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视角: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价值观】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疫情防控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医务工作者不计生死、壮丽逆行,人民解放军战士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公安民警和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日夜值守,广大志愿者不辞辛苦、无私奉献,各类防疫物资加工企业迅速复工、加班生产,联防联控机制充分发挥、有效落实,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凸显了我国制度优势、彰显了中国精神、展现了中国力量。
疫情防控包括救护、监测、保障等多项工作,涉及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和不同人群,要分类施策、精准施治。随着疫情变化,从“加强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到“实行分级分类诊断救治”,从“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精准施策始终是我们战胜疫情、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硬核“药方”。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民族能够不断在磨难中成长奋起的原因。
(2)结合材料,从哲学角度说明在疫情防控中精准施策的正确性。
(3)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役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亲历者和见证者。这场全方位的战“疫”大考教会我们:坚定信心、直面挑战、敬畏自然、崇尚科学、珍视生命和勇于担当。请你从中选择一个视角从哲学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华文化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历久弥新、永不泯灭,是维系中华各民族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在抗疫斗争中,党领导全国人民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并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2)疫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环节中的表现各有特点,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提高防控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疫情防控形势是不断变化的,不同阶段也会产生不同的工作重点,精准研判疫情,才能更好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精准施策是尊重规律、科学防控的要求,能够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3)从坚定信心、直面挑战、敬畏自然、崇尚科学、珍视生命和勇于担当中,选择其中一个视角回答。
等级水平
等级描述
水平4
(5—6分)
观点鲜明,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紧扣问题,深入分析;知识运用准确、贴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水平3
(3—4分)
观点比较明确,能表达自己的见解;能扣住问题展开论述,知识运用比较准确;逻辑性较强,有条理
水平2
(1—2分)
观点不明确;论述不能集中指向问题,罗列知识;知识运用不正确;论述缺乏逻辑,条理性差
水平1
(0分)
应答与试题无关,或重复试题内容,或没有应答
答题示例
①坚定信心。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高昂的精神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比较完善的疫情防控体系,我们对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充满信心。
②直面挑战。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要求我们有危机意识,正视矛盾,分析揭露矛盾,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矛盾。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我们正确看待困难,以积极的态度,直面挑战,战胜困难。
③敬畏自然。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有其内在的属性和规律,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拒绝食用野生动物,自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
④崇尚科学。认识具有无限性,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检验、发展真理。从“武汉不明肺炎”到确定为“新冠肺炎”,从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的验证使用到疫苗的研制,无不是一个对病毒逐步认识、科学攻关的过程,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⑤珍视生命。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生命健康观。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理性平和的心态、文明健康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自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⑥勇于担当。人生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我们要珍惜这个时代,发扬奋斗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担当中历练成长,把自己的“小我”有机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用青春奋斗担负时代使命。
视角立体观察
你还能从哪些角度去分析?
视角1?
视角2?
答案
1.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2.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如何研究疫苗防控新冠病毒。
本课结束专题突破练九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国际知名的《科学》杂志披露了一项关于人类睡眠的最新研究成果:当人类睡着后,血液会周期性地流出大脑,脑脊液随即进入,对大脑里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副产品进行清除。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人一觉醒来,会感到头脑清爽,而熬夜、失眠则让人头脑昏沉。该研究进一步佐证了(  )
①人脑这一高度复杂的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穷尽对事物的认识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思维运动的主体是人,其规律是可以被人发明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政策为此不断调整,由“普遍一孩”到“单独二孩”,再到“全面二孩”。这表明(  )
①人口状况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②生产方式必须与我国的人口政策相适应 ③人口状况的客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④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受《共产党宣言》的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我们党的第一部党纲就是按照《共产党宣言》精神制定的。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这表明(  )
①理论因反映了事物本质规律故而能指引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在于它来自实践并接受实践的反复检验 ③科学理论只有武装人民群众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④科学理论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永葆生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某地抛弃“门票经济”思维,结合自身优势大力提升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景区文化内涵,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提高游客的落地体验度和满意度,推动旅游业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这一转变得益于(  )
①以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 ②以思维创新引领实践创新 ③勇于彻底否定传统经验和传统做法 ④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和利用规律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上述讲话主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打赢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信心决定成败,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必须树立必胜信念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脱贫攻坚任务的实现需要长期的量的积累 ④事物发展必须通过质变实现,要促成脱贫攻坚质的飞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北京市中小学坚持把疫情防控和师生生命健康放在首位,统筹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区别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一校一策”,把线上教学、在校教学与校外弹性教学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共同完成本学期的课程教学任务。这体现的哲理是(  )
①着眼于事物的要素进行系统优化,实现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 ②看到事物矛盾主次方面的同时,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④着重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老字号承载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某老字号企业推出的绿豆冰糕,口碑、销量双丰收;某老字号乳品企业跟潮牌合作推出了联名传统服饰系列……老,是老字号实力的见证;新,是老字号生命力的保障。再老也要有新特色,再新也不能丢了老味道,守正创新,老字号才能经久不衰。这表明(  )
①老字号企业也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②向现代靠拢为创新而创新,老字号就会经久不衰 ③守正创新体现出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创新 ④老和新既对立又统一,道出一个品牌何以成为老字号的秘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难得的春季降水,这些自然界降水、光照、大气等能被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统称为气候资源。随着人们对气候规律认识的深化与生态文明实践进步,气候资源的概念逐步走入大众的视野,被更多人了解。这有利于我们(  )
A.更好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改造自然规律,造福人类
B.在生产生活中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我国气候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
D.深化我们对气候的认识,使之完全超越历史条件
9.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有关“脸”的话题成为焦点。据媒体报道,某地一小区电梯引入人脸识别,引发公众对隐私泄露的担忧;因不愿意“刷脸进门”,购买了动物园年卡的大学教授将某野生动物世界告上了法庭。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②人脸识别技术尚不具备推广应用价值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技伦理建设应相辅相成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漫画《穿衣要以温度计为准》的哲学寓意是(  )
穿衣要以温度计为准
A.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
B.要坚持辩证否定观,勇于创新
C.要在实践中推动认识深化发展
D.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
11.“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党员干部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强调要注意小事小节,是因为(  )
①事物的发展就是量的积累的过程 ②量变比质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③事物的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④量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9年9月25日,被称为“世界在建难度最大”的福建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全部合龙。这里是与百慕大好望角齐名的世界三大风口海域之一,被国际上称为建桥禁区。为解决建桥难题,技术人员应用了多项创新技术,目前已经授权的专利有32项,正在申报待授权的有140多项。这表明(  )
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 ②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③辩证的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④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有独特优势,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需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花更大气力。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如何认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之间的关系。
14.浩瀚的宇宙中,时间是一条无限延伸的轴线,在各个时间节点上,曾涌现过无数灿烂的文明,又有无数的文明被淹没。有人认为我们要“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文明的灿烂与否从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面对危机,能够支撑人类走下来的正是对自身价值的不断追求。在时光中浮沉过的每个人,每座城市,每个国家,甚至每颗星球,不管他们在孕育时饱含了多少的血泪与苦涩,在经过了岁月的打磨之后,保留下来的就是文明。
不管未来如何,当前的日子最重要,始终躲在阴影里,将终生与阳光无缘。而走出阴影,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无论光明或是黑暗,至少会有一半的机会。
从哲学角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请以“岁月与文明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发言提纲。
要求:①围绕主题,形成总论点和分论点,内在逻辑一致;②论据充分;③科学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200左右。
答案与解析:专题突破练九 探索世界
与追求真理
1.B 解析“当人类睡着后,血液会周期性地流出大脑,脑脊液随即进入,对大脑里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副产品进行清除”,这说明人脑这一高度复杂的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①符合题意;“穷尽对事物的认识”说法过于绝对化,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②错误;“当人类睡着后”“流出”“进入”“对大脑里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副产品进行清除”等信息进一步佐证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③正确且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不是人发明的,④错误。
2.B 解析从“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可得出人口状况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结论,①正确;人口政策必须与生产方式相适应,②错误;人口因素是客观的物质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③正确;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只是影响因素,④错误。
3.D 解析理论对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科学理论才能指引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①不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②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科学理论只有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脱离人民群众的理论,终究不会产生其实践价值,③正确;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是发展的理论,实践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使之能够与时俱进,正确地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趋势,④正确。
4.C 解析题意中没有涉及理论创新,①不符合题意;“彻底否定传统经验”的观点错误,③不选;某地抛弃“门票经济”思维从而推动旅游业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这表明②④符合题意。
5.C 解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在即将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的关键时刻,不能放松,这体现了脱贫攻坚战任务艰巨,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①符合题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事物发展必须通过质变实现,要促成脱贫攻坚质的飞跃,④符合题意;“信心决定成败”的观点错误,②不选;③材料未体现。
6.D 解析“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的观点错误,①不选;“坚持把疫情防控和师生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观点,不选②,选④;“区别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一校一策’,把线上教学、在校教学与校外弹性教学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共同完成本学期的课程教学任务”体现了坚持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③应选。
7.B 解析“某老字号企业推出的绿豆冰糕,口碑、销量双丰收”体现了老字号企业也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①应选;纯粹追求创新不是企业经久不衰的关键,②错误;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不是创新,③错误;解决好老和新的矛盾,才能促使老企业发展,④应选。
8.B 解析规律是不能被改造的,A项错误;了解气候资源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有利于在生产生活中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项应选;我国气候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难以改变,C项错误;“完全超越历史条件”的观点错误,D项不选。
9.C 解析人脸识别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可能会侵犯隐私,因此具有双重性,这启示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技伦理建设应相辅相成,①③应选;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在推广应用,②不符合题意和现实;④不符合题意。
10.A 解析漫画是在讽刺那些不顾实际情况而照抄照搬的行为,其哲学寓意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A项正确;漫画不是强调创新、认识深化发展、科学理论指导等内容,B、C、D三项在漫画中未体现。
11.D 解析注意小事小节,就是要看重小事,注重细节,做到厚积薄发与防微杜渐,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④符合题意;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的,①错误;量变与质变在事物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能简单地断言谁更能推动事物发展,②错误。
12.D 解析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①错误;材料不体现理论创新和社会变革,②不符合题意;技术人员的多项创新技术,是对传统造桥技术的辩证否定,促进了造桥技术的发展,③符合题意;造桥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符合题意。
13.答案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固有的基本属性。②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相互区别、各有侧重、各具特点。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不断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和具体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高效运转。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把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有机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4.答案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岁月是文明在历史轨迹上的见证,一段岁月并不能完全创造与消灭文明。②对自身的价值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不能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止步不前。岁月终将逝去,文明是不断发展的,不会因为一段岁月的结束而停下自身发展的步伐,时间并不能左右文明的发展。③对于文明与岁月的看法,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解析“浩瀚的宇宙中,时间是一条无限延伸的轴线,在各个时间节点上,曾涌现过无数灿烂的文明,又有无数的文明被淹没”,这意味着岁月是文明在历史轨迹上的见证,故可以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的角度进行分析;“面对危机,能够支撑人类走下来的正是对自身价值的不断追求”,这意味着岁月终将逝去,文明是不断发展的,时间并不能左右文明的发展,故可以从对自身的价值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不能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止步不前的角度进行分析;“当前的日子最重要,始终躲在阴影里,将终生与阳光无缘。而走出阴影,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无论光明或是黑暗,至少会有一半的机会”,这启示我们对岁月与文明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应该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故可以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