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内容要求为:“阐明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精细胞或卵细胞”,“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本节是在必修一“有丝分裂”和必修二第一节“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也是后续章节中遗传和变异等章节学习的基础,故而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模型构建是“科学思维”的重要内容,本节通过分析科学史料,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构建模型。结合所构建的模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精子形成过程加以理解记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教学目标(1)说出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联会等概念。(2)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3)描述精子的形成过程。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减数分裂过程及减数分裂的概念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及变化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出示中国最早的试管婴儿图片,简单介绍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提出问题:连接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桥梁是什么?生殖细胞能够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如果不是有丝分裂,那么如何才能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从而使得亲代和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维持恒定呢?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生殖技术的研究带给人类的福利和可能带来的伦理道德和社会法律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社会上的问题,形成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并与现实接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主题:减数分裂。自主学习,明确概念学生自主阅读课本20页第二段,了解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以及发生在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体的片段的交换,完成练习。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互换等重要概念。通过学案上的练习加以巩固。分析史料,构建模型科学史料:①1883年,比利时细胞学家贝内登观察到:马蛔虫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为4条,而卵子与精子中的染色体数都为2条。②科学发现: 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足量的DNA合成抑制剂(抑制染色体复制),细胞不能分裂,移除抑制剂后,细胞又能继续分裂。③后来的观察发现配子母细胞形成配子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两次连续的分裂过程,1905年科学家法默等取希腊文meiosis(意为“减少”),将这两次连续的分裂统称为meiosis,这一英文名词一直沿用至今。④科学家通过观察玉米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图,发现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姐妹染色单体并未分开。⑤1891年,德国生物学家H.Henking以某种蝽为材料观察发现: 染色体在线团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出现12个环状,每个环状由2个染色体配对构成,第一次分裂时12个环相互分离形成半环进入子细胞,随后子细胞中12个半环进行有丝分裂,但很可惜H.Henking的发现遭到当时主流研究者质疑,而没有被广泛接受。⑥1902年,W.S.Sutton 进一步证实了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本一半来自母本,他还特别提到了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行为与孟德尔所设想的“因子”行为平行。小组讨论,明确每则史料能够获得什么信息,进而构建减数分裂模型。选取小组代表上白板上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点拨。并且通过史料的分析和减数分裂模型的建构,从中归纳总结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完成概念教学。(第二次分裂后) (第一次分裂后) (分裂前) (复制前) (复制)设计意图: 构建减数分裂的模型,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有更为直观的认识,明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时期以及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的时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阅读课本19-20页精子的形成过程,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案上重点内容,再进行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教师针对学生汇报时的错误、知识模糊的地方,进行点拨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同伴学习掌握基础知识。课堂小结,基础巩固通过PPT和板书展示本节重点知识,并且练习相应练习题。设计意图: 归纳小结,形成概念,通过课堂检测掌握本节重难点。五.教学反思本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史料、小组合作突破重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构建模型,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直观认识减数分裂过程; 亲历模型制作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运用模型,引导思考讨论,有助于学生对难点问题的理解。采用科学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家发现减数分裂的过程,感受科学家基于证据的争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态度及批判性思维; 以科学发现为主线,引导学生结合科学论据制作模型并修正,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