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二年级下册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前置作业:
1. 说一说:平常你在分东西时,有没有遇到过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的情况。
2. 妈妈有10个糖果,
(1)平均分给聪聪和明明,每人分几个?
(2)如果平均分给聪聪、明明和爸爸呢?
(3)如果平均分给聪聪、明明、爸爸和妈妈呢?
用小圆片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填写下表
总数 平均分的份数 每份的数量 剩下的数量 我的方法(列式计算)
3.分别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这些小棒最多能摆出几个正方形?小棒会有剩余吗?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
看看余下的小棒根数能不能是4根、5根、6根……,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汇报导入,初步感知
前置作业1:说一说:平常你在分东西时,有没有遇到过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的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
师: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前置作业2:妈妈有10个糖果,
(1)平均分给聪聪和明明,每人分几个?
(2)如果平均分给聪聪、明明和爸爸呢?
(3)如果平均分给聪聪、明明、爸爸和妈妈呢?
用小圆片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填写下表
总数 平均分的份数 每份的数量 剩下的数量 我的方法(列式计算)
①小组内互相交流: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
②小组汇报、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2.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3.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前置作业3:分别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这些小棒最多能摆出几个正方形?小棒会有剩余吗?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
看看余下的小棒根数能不能是4根、5根、6根……,为什么?
(1)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2)观察发现
①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每道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呢? (余数小于除数)
②学生验证: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小棒再摆一摆,看看余下的小棒根数能不能是4根、5根、6根……
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得出余数<除数的结论是正确的。
小结: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2题。
2.想一想:用一堆小棒摆 。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如果用这些小棒摆 呢?
3.填一填:( )÷6=7……□
①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②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4.我会填( ):
( )÷( )=( )……6 除数最小是( )
( )÷9=( )……( ) 余数最大是( )
(  )÷6=5……△,当△最大时,( )里应该是(   )。 
5.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