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题目:第3章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 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3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本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这一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教材按照从结构到功能再到稳定性的顺序,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内容。二 、学情分析知识:由于本节内容在初中就有所涉及且学生对群落的概念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近一步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学生应该比较轻松,再通过创设情境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力与思维:学生已经认识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这些并不足以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 是一个统一整体,而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也不清楚,但学生对捕食关系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食物链的分析。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归纳生态系统的组分,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3、阐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归纳生态系统的组分,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教学难点: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阐明生态系统是一个同意的整体。四 教法学法教法本节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很多,如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等,要求学生准确地把握,所以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兴趣盎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的教学理念。 采用观察、 推理图解与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以图片、视频、文字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与关系。学法本节课以发现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联系实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教学建议】设计逻辑紧密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与初中衔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设计典型问题研究案例,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小组交流讨论、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问题探究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体会生物学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新中国及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高中生物学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学激情。五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引入 【教师阐述】描述章引言大兴安岭森林和呼伦贝尔草原基本概况,提出“在内蒙古东北部的相距如此之近的两个地段,为什么这边是森林群落而那边却是草原生态群落?”指导学生回答“群落的主要类型”的相关知识。 回忆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所在地区的气候、环境条件和群落物种组成差异。 创设真实情景,温故知新,带领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范围 【图片展示】: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提出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种间关系的角度解决问题。逐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一个统一整体。 抛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勾画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并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PPT试题展示】:组织学生分析判断有关生态系统的概述是否正确。 【PPT图片展示】:生态系统的范围 【小结归纳】:生态系统的类型 【PPT图片展示】:组织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类型进行判断 回忆知识: 大豆根会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使土壤的水和无机盐减少;大豆根的呼吸作用会增加土壤中CO2的含量;大豆与根瘤菌互利共生固氮,会增加土壤中氮的含量;死亡和脱落的大豆根,会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 思考、讨论,根据基础概念对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进行判定。 通过实际情景创设及问题解答的过程使学生认同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存在相互作用,是一个统一整体,为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奠定基础。 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形成概念。 通过理解概念,明确“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过渡】:通过观察各种生态系统的图片我们不难看出在生态系统中有许多生物成分及非生物成分存在。现以课本第49页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为例,请同学们将该生态系统中所有成分找出。 【任务布置】 课本知识根据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分类。并为每一类命名 每一类生物组分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过渡】帮助学生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建构食物链。 【图片展示】概述食物链中营养级与消费级的关系。 【课堂小活动】邀请6个同学扮演食物链,其他同学进行“食物链”排序及营养级和消费级的辨识。 提出疑问: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为什么 【知识小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过渡】提问:生态系统中由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只有一条吗? 【PPT图片展示】P52图3-4某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抛出食物网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该复杂的食物网形成的原因及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小结】 来自生产者的物质和能量,通过特定的食物关系进行传递,就形成;了食物链或食物网。一般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生态系统的结构 思考并回答问题: 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归纳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阐述四种组成成分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构建食物链。 参与活动,辨析食物链中营养级和消费级。 总结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思考、回答问题 思考并参与讨论,为什么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越强?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各种组分的理解。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绘制食物链的活动,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讨论食物网中营养级的特点。 通过比较食物网,体会营养结构复杂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 培养学生挖掘信息能力。三、建构并完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提问】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营养结构的学习,我们能否构建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呢? 【任务安排】:讨论交流构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师生共同完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思考、讨论建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并展示 结合教师讲解更加完善结构模型 检测学生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课后思考 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通过食物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究竟有什么意义? 课后思考并预习 引导学生思考结构与功能的关联六 【板书设计】3.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生态系统的类型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七 【教学反思】未完待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