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2章 物种的多样性第1节 生物的分类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2)说出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3)练习编写检索表(4)了解地球上的生物可以分为五大类群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2)通过探究生物分类方法、分类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同学们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重点难点 重点 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2.探究并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难点 通过观察与思考,总结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型、挂图等【导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时,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为什么 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摆放的。地球上约有35万种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 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其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1.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活动过程】展示图片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检查结果【讨论】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进行分类的 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导出】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即为最小的分类单位;最大的分类单位是界。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如教材P30~31,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单位中找到各种生物的位置。【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归纳】(1)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相互之间的共同点越少;(2)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相互之间的共同点越多。2.依据生物的特征来编制生物检索表: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呢 如果各执一词,是不是就乱套了呢 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呢 (需要)所以生物学家依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教师活动】讲解生物检索表编制方法(1)将某一性状特征分为对立的两类,具有相似性状的生物归为一类,与该性状特征相异的生物归为另一类,特征相反的两类性状相对排列。(2)在每个类别中再寻找另外一些特征,依据新的性状差异继续归类、相对排列,直至确定出不同种生物的分类地位为止。【归纳】编制检索表的依据: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形态特征、运动方式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活动】“编制检索表”植物分类,展示几种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1)上述各类植物都属于同一分类等级吗 (不属于,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比其他类群的植物分类等级低)(2)你能否把上述植物的所属类群按一定顺序(如从简单到复杂)排列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教师要求学生说明理由:种子比孢子生命力强,寿命长;在孢子植物中,植物由无根、茎、叶的分化进化到有根、茎、叶的分化;在种子植物中,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对其起了保护作用,因此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增强了,所以裸子植物比被子植物低等。(3)你认为植物分类考虑了植物的哪些特征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提醒:植物在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其形态结构特征进行分类的;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学生活动】你能利用检索表查出下列动物是什么目的动物吗 展示几种动物:1.四肢上都有5个手指,且具有灵活的拇指 …………………………………………灵长目1.四肢上没有5个手指,且没有灵活的拇指 2.四肢上有爪子和趾甲,没有蹄子 3.具有长而有利的象鼻 …………………………………………长鼻目 3.具有能撕咬肉的尖牙 …………………………………………食肉目 2.四肢上没有爪子和趾甲,有蹄子 4.四肢的蹄趾数为偶数 …………………………………偶蹄目 4.四肢的蹄趾数为奇数 …………………………………奇蹄目【归纳】梅花鹿属于偶蹄目;大象属于长鼻目;黑猩猩属于灵长目;狼属于食肉目;斑马属于奇蹄目。3.生物的命名:【活动过程】展示图片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一种生物在不同的地方往往有不同的称呼,比如甘薯,北京人称之为白薯,湖南人称之为红薯,江苏人称之为山芋,四川人称之为红苕,而山东和东北人则称之为地瓜。【归纳】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1753年,瑞典著名的科学家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统》这本书中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双名法,即世界通用的科学名称的命名,一个完整的学名是由属名和种名构成的,并且强调顺序不能颠倒。4.五大类群:随着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生物被分为五大类群: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生物分界 主要生物类群 结构特点原核生物界 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细菌等 都是单细胞生物,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原生生物界 藻类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等 少数是单细胞生物,多数是多细胞生物,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植物界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真菌界 单细胞的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等动物界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学以致用】(1)从种到界,哪个等级中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 哪个共同特征最少 哪个亲缘关系最近 哪个亲缘关系可能最远 (“界”中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少,生物之间的差异最大,亲缘关系可能最远;“种”中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多,生物之间的差异最小,亲缘关系最近。)(2)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双名法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三、归纳总结,反思提升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把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看看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生物的分类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