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消化和吸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的生活需要营养中的第二节,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消化系统的组成,二是食物的消化,三是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材中通过观察与思考来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结构;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讨论、演示实验等一系列活动最终系统总结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过程,这是本节的重点;通过观察图示,说出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另外教材还安排了分组实验:观察小肠的结构,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思想。总之,本节课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建立学生的知识体系,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明确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动物的细胞、器官等相关内容。这一阶段的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好奇心强,同时本节课又是他们初次接触人体生理知识、因此容易调动课堂气氛。学生虽然通过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被消化、营养物质怎样被吸收知之甚少,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才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示意图,识记消化系统的组成。2.通过分析口腔、胃、小肠的功能,能够总结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重难点)3.通过区分消化和吸收,能够判断不同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重点)4.通过分析概括小肠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难点)【评价任务】目标1:阅读课本8-9页,以小组为单位,能准确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并指出这些器官分别位于身体的哪个部位。目标2:通过探究实验,借助消化系统示意图,小组讨论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目标3:观察图3.1-10 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将各营养物质填到表格中对应的具体吸收部位。目标3:分组实验:观察小肠结构和分析教材,说说小肠内表面的结构特点并总结小肠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学习活动设计】(根据学习目标模块式推进,将评价任务嵌入学习活动,每一环节之后要有跟踪评价:形式多样,如纸笔测试、表现性评价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导入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特殊时期,疫情防控指挥部提醒大家少出门,少聚集。大家都宅在家,过上了吃喝睡就能为国家做贡献的生活,网络上也出现了各种如图所示的图片,那为什么有的人干吃不长肉,而有些人却长肉较快呢,请大家分析,造成这两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这是每个人自身不同的消化吸收能力造成的。那这些物质都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消化和吸收。 出示学习目标环节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学习活动 大家知道我们人体负责消化的系统是哪个吗?你能说出他的组成吗? (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P8-9,观察图3.1-4 消化系统示意图,思考: 消化系统的组成; 在各消化系统中,最膨大的是那一部分?最长的是那一部分? 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腺有哪些?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 展示交流:小组派出代表展示交流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列表比较五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名称、消化液流入的器官以及消化液中含有的消化酶的种类。 限时三分钟记忆该表格内容,同桌两人互相提问,完成检查 (3)展示小试牛刀中的题目,在学案中快速完成。 跟踪评价 通过观测学生的能否准确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各消化腺的作用,评价学生的课本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交流合作的能力 通过通过限时记忆表格内容并进行同桌互相提问检测,评价学生的对已学知识快速记忆和掌握。 通过完成小试牛刀的题目,评价学生对刚学习的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观测学生是否能准确指出消化系统、以及消化腺各器官的位置。 观测学生在限时记忆表格内容同桌提问的成效,是否能将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一一对应。 在小试牛刀的题目中两道题目的正确率,观测知识是否能灵活运用。环节二:食物的消化 学习活动 探究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将馒头放在口中,慢慢地咀嚼,细细的品尝,你会感觉有甜味。馒头的营养成分主要是淀粉,而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 请小组内结合课本设计探究实验,并运用老师给你的材料器具,分工合作,以最高效的速度完成实验及以下问题。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你组作出的假设是) 3. 制定计划:(参照课本第9页) 一号试管的设置: ; 二号试管的设置: ; 思考:该实验有几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分别是什么 4.实施计划: 试验完毕。两只试管的现象分别是: 一号试管: ,二号试管: ; 5.得出结论: . 6.表达交流 (1)试验过程中为什么要将试管放在37度温度的环境中保温? (2)1号和2号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交流展示: 请学生展示小组实验后的交流结果。 拓展延伸: 1、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什么作用?能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教师引导:总结什么是消化?什么是物理消化?什么是化学消化?) 2、有的人吃饭细嚼慢咽,有的人吃饭狼吞虎咽,你认为哪种进食方式比较科学?为什么? (2)分析与讨论:阅读课本11页材料 思考:1.根据斯帕兰札尼的实验,你能作出怎样的推测? 胃有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吗?怎么判断的? 相关链接:胃为什么不能消化自己? (3)在胃内形成的食糜分批次送入小肠。观看视频,明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作用,并结合课本P12-13,,思考: ①小肠内有哪些消化液?(教师点拨肝脏、胰腺、小肠的关系) ②小肠内有哪些消化终产物? 归纳总结: 同学们在学案上将表格中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补充完整,并小组讨论后课堂展示。 开始消化的部位消化过程(用箭头)参与消化的消化液口腔淀粉胃蛋白质小肠脂肪(4)展示小试牛刀中的题目,在学案中快速完成。 跟踪评价 通过分析探究活动“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过程及结果,评价学生分析步骤、结果、结论,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思考和分析牙齿的咀嚼和蛇的搅拌,以及韦德蠕动和胃部以及小肠分泌的各种消化液,并得出消化的定义,和区分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自我总结、区别定义的能力。 通过观测学生的表格内容填写是否完整,评价学生的课本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交流合作的能力 通过完成小试牛刀的题目,评价学生对刚学习的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观测学生对于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步骤的填写是否完整且准确。 是否能准确描述出什么是消化,是否能准确区分“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观测学生对于“淀粉、脂肪、蛋白质”消化的过程表格的填写是否准确完整。 在小试牛刀的题目中两道题目的正确率,观测知识是否能灵活运用。环节三:营养物质的吸收 学习活动 (1)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13,找出吸收的概念。 2、观察课本P13页图3.1—10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示意图,找出消化道能够吸收营养物质的部位以及吸收的物质。 3、比较一下,说一说,哪个器官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 (2)结合课本P13-14观察小肠结构的实验,思考: ①你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到了什么结构?这些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 ②小肠绒毛有哪些特点,适于吸收? 总结:小肠适于消化的结构特点有哪些?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交流展示 小组代表在全班分享(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展示小试牛刀中的题目,在学案中快速完成。 跟踪评价 通过学生可以自主阅读课本内容,自己总结出吸收的概念以及各消化器官能够吸收的不同营养物质,评价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小肠的分组实验,评价学生分析步骤、结果、结论,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说出小肠的结构适应于小肠用语吸收和消化的功能,评价学生深恶学观点的建立。 4、通过完成小试牛刀的题目,评价学生对刚学习的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观测学生是否能准确表述出吸收的概念,以及准确指出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观测学生是否能准确把小肠的每一种功能所对应小肠的结构。 在小试牛刀的题目中两道题目的正确率,观测知识是否能灵活运用。课堂小结 小组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而归纳整理总结。巩固训练 1.下图中的曲线(Ⅰ~Ⅲ)表示淀粉、脂肪、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请据图回答: (1)哪一条曲线代表淀粉的消化过程?试加以解释。 (2)蛋白质的化学性消化过程始于图中的那一区域?写出该区域代表的消化道名称。 (3)试写出区域D内各种消化液的名称。 (4)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在哪一区域被吸收的最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