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节选自初中生物北师大版教材第四单元第十二章第二节,这节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人体感受外界刺激和反射活动的起点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相关内容。因为主要是通过眼与耳来获取信息,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眼与耳的结构与功能,来了解视觉和听觉的形成。同时人体也通过其它感受器来感知外界刺激变化,所以本节课也介绍了其它感觉器官。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因此,他们会对本节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并且,在经历了半年多的初中学习之后,学生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拥有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分析更多的例子,来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教学目标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与功能,说明视,听、嗅、味觉,以及皮肤触觉、温度觉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性质。描述视觉与听觉的形成过程,解释近视、远视视物不清的原因及其娇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关注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与功能。难点:视觉与听觉的形成,解释近视、远视视物不清的原因及其娇正方法。五、教法学法教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第二课时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师:人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眼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们的耳朵。 听老师讲述耳的 结构与 功能 耳的 结构与 功能 活动:老师组织学生观察自己同桌的耳朵,并且对照幻灯片上展示的耳的结构图,辨别耳的结构; 学生观察结束,请一位学生对照幻灯片上的耳的结构示意图,说出耳朵都有哪些结构,并试着推测有何功能。 老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并补充知识点。讲解耳朵的结构。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宁阻指作用。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 内耳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些骨质壁围成的腔管组成,可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内耳兼有听觉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双重功能。 实验观察 回答问题 听教师讲解, 认真思考。听觉的 形成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的视觉的形成过程吗? 带领学生回忆: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那么听觉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指导学生对照耳朵的结构示意图,猜想一下听觉的形成。 随后播放听觉形成的动画课件,带领学生总结: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听教师讲解, 认真思考嗅觉与 味觉 (这个部分不是重点内容,教师根据教材,进行简要的讲解) 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黏膜,这里的一些“嗅细胞”受到某些挥发性物质的刺激就会立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嗅神经传入大脑皮层而引起嗅觉。 人的嗅觉辨别能力因人而异,差别有时较大。有人甚至缺乏一般人具有的嗅觉 能力。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来表示。如 用人造麝香测定人的嗅觉时,每升空气中5X10- 6 mg的含量就能使人觉察到。 另外,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 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例如,人初到有某种气味的环境时,可能会明显感到这里的气味。但时间一长,这种感觉会越来越弱,最后就感觉不到这种气味的存在了。 当能够溶解在睡液中的某些物质接触舌面时。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到某种味道,这就是味觉。味觉感受能叫做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用干净的棉球把舌尖措干后,随即把几粒食糖放上去,这时不会感到有甜味,若把糖粒溶在少量水里,将糖的溶液滴在舌尖上,则立即感到有甜味。 味蕾分辨的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戚,味觉的微感性在舌面各部分是有差别的。舌尖对甜、威最傲感,对苦、酸也敏感:舌的外侧对酸最缴感,舌根对苦最做感。 实际上,人的味觉感受要比上述四种丰富得多,原因是我们的口腔黏膜上还分 布着大量其他性质的感受器,如触觉、痛觉、温度觉感受器等;特别是在品尝味道 时还往往有嗅觉参与进来。这就使我们产生多种复合的感觉,综合地影响着我们对“味道”的感觉判断。 听老师讲解, 认真思考。触觉与温度觉 (这个部分不是重点内容,教师根据教材,进行简要的讲解) 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特别是像手指、口唇、舌尖、鼻尖等处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判断,这就是触觉。触觉感受器的分布和分辨本领如何 人们又怎样来研究这些问题呢 研究证实。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等处触觉非常敏感,肢体的腹侧面比相对应 的背侧面 (如手心与手背)触觉要敏感。显然。这种敏感性的差别也反映了相应部位功能适应性方面的差别,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 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也包括空气和水)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这种温度觉主要有哪些特点呢 实验证明,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则感觉到“温。 实验还证明,皮肤的某些点对“冷”刺激敏感,而另一些点则对”温”刺激敏感。这也说明,冷与温的感受是分别由不同的感受器来引起的。感受冷刺激 (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感受温刺激 (皮肤温度上升) 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听老师讲解, 认真思考。总结 总结今天这节课的知识点,随堂测验,布置课后作业。 听教师讲解, 认真思考八、板书设计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二课时)一、耳的结构与功能听觉的形成嗅觉与味觉触觉与温度觉九、教学反思在这一节课中,主要是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他们在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修正,互相促进,从而将学生的感觉和思维进行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主动地进行探索,不断地改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快乐地去思考问题,可以自主地去学会探索问题,可以平等地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我认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对于学生的思想和能力的发展,将不再是一个虚有其表的概念,而会使学生终身受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