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被动运输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感悟正常的物质进出对细胞代谢的重要意义,对多个实例进行分析、推理、归纳和概括,阐释被动运输的原理和特点,认同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认同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2、科学思维:通过模型构建,动画展示,能比较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异同点,形成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基本认识。3、科学探究:通过科学家的模拟实验探究不同物质通过人工膜的差异,激发学生思考,认同实验是检验真理的良好途径,小组合作制作模型,模拟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培养学生的求真与合作意识。4、社会责任:运用被动运输的概念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关注生产及生活等社会问题,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教学重点:被动运输的原理和特点教学难点:转运蛋白的种类和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小组合作自制教具教学过程:学习 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真实情境引入 最近同学们多数被流感或新冠病毒所困扰,引发了咳嗽、发烧、鼻塞、肌肉酸痛等不适症,部分症状较轻的同学在家自行用药治疗,严重的同学还是要及时就医,医生会建议大家多喝开水、用一些治疗退热、咳嗽等感冒药物,严重腹泻,进食不足的,也可适量补充葡萄糖。 提问:我们饮入的H2O分子、葡萄糖及药物是如何跨膜运输进入人体细胞的呢? 学生思考、想象,尝试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目前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由 扩散 活动一:构建自由扩散的模型 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从水入手引出被动运输的概念及类型,多媒体动画演示自由扩散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物质进出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自由扩散的特点。 提问:1.自由扩散的特点是什么? 2.除H2O分子以自由扩散方式外,还有哪些分子? 提问: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有哪些? 思考、回答问题构建模型,并检验和修正模型。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展示模拟实验:不同物质通过人工膜的差异,引出协助扩散 展示科学家的模拟小实验并结合相关资料分析问题 小实验1 小实验2:如果在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膜中加入特定蛋白质,葡萄糖可以较快的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膜。 资料分析:研究表明,人体内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远高于红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葡萄糖可以顺浓度梯度被红细胞吸收的。 提问:葡萄糖及其他离子为什么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膜呢?葡萄糖又是以什么方式进入红细胞的呢? 结合实验结果与资料分析:葡萄糖可以顺浓度梯度被红细胞吸收的,但是又不能自由扩散进入细胞,葡萄糖以什么方式进入细胞呢?学生回忆人工膜与生物膜的差异,深入思考、讨论。 回忆旧知识,进一步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认同实验是检验真理的良好途径。协助 扩散 活动二:构建协助扩散的模型 多媒体动画演示协助扩散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问:1.协助扩散的特点是什么? 除葡萄糖分子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红细胞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有哪些? 思考与讨论: 1、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有什么异同? 2、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 活动三:区分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水分子的跨膜运输除了自由扩散还可以通过协助扩散完成,并借助通道蛋白进入细胞。 利用模型比较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差别。 观察动画、思考问题,区分自由扩散和协作扩散,归纳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点。理解新内容,结合构建的模型,理解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区别。 在构建模型的基础上理解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异同点,形成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基本认识。小组合作制作教具模拟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的过程。 活动四:小组合作自制教具模拟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小组展示自制的模型,并模拟物质通过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过程 活动五:再次回到课前的真实情境,尝试回答出水、葡萄糖及药物是以什么方式进入细胞的 小组展示自制的模型,并模拟物质通过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社会责任。课堂 小结 列表比较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 项目自由扩散协助扩散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转运蛋白是否需要能量举例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本节知识。 通过归纳与概括、比较与推理等科学方法,再次巩固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异同课后 思考 思考:物质的运输都是顺浓度运输吗?都不需要耗能吗?大分子药物分子如何跨膜运输?教学 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微观、不易理解的知识通过模型构建的方式呈现,有助于学生建构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相关概念。总结提升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社会责任。生物学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学习的快乐和解决实际间题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