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简介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眼和视觉、近视及其预防。本节内容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应用性,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有重大意义。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注意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有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能够尽快认识眼球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性。教材还展示了外界物体在视膜上成像的示意图,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视觉形成过程。本节教材还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系统介绍了近视的形成原理和预防措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关注日常生活中眼的卫生保健。
2.能力目标
观察分析眼球的结构,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技能及参与竞争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2)培养关爱视觉障碍人群的情感,能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视觉的形成过程。
2.近视的成因。
教学设计思路
虽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视觉有一定了解,但是,学生往往并不了解眼的结构及视觉形成的过程,而且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因此需要着力与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亲自动手拆装模型,可完成对眼结构的学习。通过观察凸透镜成像装置在各种情况下物象的变化,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完成视觉的形成、近视的成因及矫正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本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立保护视觉、关爱有视觉障碍人群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整理有关眼和视觉的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与本节课有关的图文资料。
教学用具:眼球模型×9;(光具座、蜡烛、凹透镜、凸透镜×2、光屏、打火机)×9。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分组实验:
第一组闭上眼睛,第二组不用闭上眼睛。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本地风景名胜区武功山:
教师质疑:
1.通过短片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这些感觉是通过哪些结构获取的?
学生观察后回答:
1.通过短片我们感受到:武功山万亩高山草甸绵绵于高山之巅与巍峨山势相映成辉,堪称天下无双;气势恢宏的云海日出令游人叹为观止。
2.这些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教师引导:你知道视觉是如何形成的吗?(由此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眼和视觉
1.眼球的结构
眼球是由哪些结构构成的?各结构具有哪些特点?
【实验1】拆解眼球模型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眼球的基本结构示意图”,拆解眼球模型,经过小组讨论后展示:
眼球由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视膜、脉络膜、巩膜等结构组成。其中,角膜位于眼球的最前方,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虹膜上有色素,中央的小孔是瞳孔,外界的光线可以通过瞳孔进入眼球的内部。晶状体像凸透镜,透明、有弹性,能够折射光线。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质,对光线具有一定的折射作用。视膜上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够感受光的刺激。脉络膜上也有一些色素细胞。巩膜呈白色,比较坚韧,具有保护眼球内部结构的作用。
分组讨论:
(1)有人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那么相当于窗户上的玻璃的是眼睛的哪个结构?
(2)通常我们说黄种人的黑眼睛和白种人的蓝眼睛是指眼球的哪个结构?
(3)当人生气表达不满时,有时会“翻白眼”,请问这个“白眼”是指眼球的哪个结构?
(4)有的人失明,但眼球结构很好,问题出在哪呢?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眼球的各结构特点后达成共识:
角膜是无色透明的,相当于“窗户”上的玻璃。
黑眼睛或蓝眼睛是指虹膜,虹膜上有色素细胞。
白眼是指巩膜,巩膜是白色的。
视神经或者视觉中枢被破坏。
教师强调:眼球的各部分结构的功能与视觉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另外,眼球通过视神经与大脑的视觉中枢相联系。
视觉的形成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外界物体在视膜上成像示意图”
分组讨论: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球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视觉产生的部位是哪里?产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实验2】视觉的形成模拟实验:
光具操作1、蜡烛-凸透镜-光屏(36.5-50-80cm),物像(倒像)清晰。
学生观察、阅读、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1)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最终落在视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物象(倒像)。
(2)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的。当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角膜、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作用,在视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视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视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教师引导: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眼球的结构特点与视觉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某人眼睛失明,检查其眼球结构和功能正常,那么,病变部位可能位于哪里呢?
学生分析讨论后回答:
视觉的形成与眼球的结构、视神经和视觉中枢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失明患者的眼球结构完好,那么病变部位就可能是视神经和视觉中枢。
3.瞳孔大小的调节
教师创设情境:
当你看完电影由比较黑的电影院走到阳光明媚的大街上是,你会有什么感觉?几分钟之后是否还有这种感觉?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由比较黑的环境进入明亮的环境开始会感觉到光线非常刺眼,一段时间后这种感觉就消失了。这是因为瞳孔的大小与光线的强度有关,在比较暗的环境中瞳孔变大,在明亮的环境中瞳孔变小。所以由黑暗的环境初到明亮的环境开始会感觉光线非常刺眼,瞳孔调节后这种感觉就会消失。
学生质疑:人的瞳孔的大小是由哪个结构调节的?在不同的环境中瞳孔大小不同有什么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眼球的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
瞳孔是虹膜中央的小孔,所以,瞳孔的大小受虹膜的调节。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使人在亮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
4.晶状体的调节
学生质疑:人眼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眼球的那些结构进行调节?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的状态发生变化”的视频资料:
分组讨论:
(1)在看远处的东西时,晶状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在看近处的东西时,晶状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实验2】视觉的形成:
光具操作2、蜡烛-凸透镜-光屏(39.5-50-80cm),拉近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物像模糊。
光具操作3、蜡烛-凸透镜×2-光屏(39.5-48+50-80cm),加凸透镜之后,物像清晰。
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根据已学知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在班级内展示:
(1)当物体与眼球的距离增大时,要使物像落在视膜上,晶状体的曲度变小。
(2)当物体与眼球的距离减小时,要使物像落在视膜上,晶状体的曲度变大。
教师强调:当物体与眼球的距离适当时,物体在视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如果物体与眼球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需要经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物像才落在视膜上。
学生质疑:
当我们看一辆由远处开来的公交车时,晶状体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
当我们看一辆由远处开来的公交车时,晶状体的曲度由小变大。
学习目标二:近视及其预防
近视形成的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教材近视眼成像示意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近视眼为什么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近视眼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矫正?
【实验2】视觉的形成:
光具操作4、蜡烛-凸透镜×2-光屏(36.5-48+50-80cm),将蜡烛与凸透镜距离回归正常,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模糊。
光具操作5、蜡烛-凸透镜×2-光屏(36.5-48+50-67.5cm),物像落在视膜前方。
光具操作6、蜡烛-凸透镜×2-光屏(36.5-48+50-80cm),将凸透镜与光屏距离回归正常,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模糊。
光具操作7、蜡烛-凸透镜×2-光屏(39.5-48+50-80cm),拉近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物像清晰。近视!
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提供有效信息:
通过上面的学习知道当人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变大,物像才能落在视膜上,人才能看到清晰的物体,若长时间近距离看书或者看电视,使晶状体持续处于曲度变大的状态,晶状体负担过重,不能及时恢复原状,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远处的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的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膜的前方,人就不能看清楚该物体,要想看清楚它,就必须将物体移得近一些。
【实验2】视觉的形成:
光具操作8、蜡烛-凹透镜-凸透镜×2-光屏(36.5-44.5-48+50-80cm),将蜡烛与凸透镜距离回归正常,加凹透镜之后,物像清晰。
(2)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教师强调: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调节负担过重,晶状体过度变凸并且不能恢复原状使物像落在视膜的前方造成的。
【实验2】视觉的形成:
光具操作9、蜡烛-凸透镜-光屏(36.5-50-80cm),去掉凹透镜、去掉一片凸透镜,物像清晰。与操作1成像相同。
2.预防近视的措施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看””的相关资料,说明预防近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交流后展示:
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即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眼睛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看书、看电视、看手机或使用电脑一段时间后要休息一下,向远处眺望几分钟;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预防近视还要做到“四不看”,即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在光线较暗的地方看书;不躺着看书;不走路看书。还包括不在以上条件下看手机等。
学习目标三:拓展延伸
近视的成因比较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主要的因素大致划分为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营养因素。
情境游戏:“猜猜我是谁?”
选出5位同学,蒙住其中一位同学的眼睛,其他(她)4位同学依次用手蒙上他(她)的眼睛,猜猜他(她)是谁?
学习目标四:课堂小结
《一代人》 当代诗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送给大家,希望大家树立远大的理想与志向,不畏惧“黑夜”,对“光明”有着顽强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祝你们成功,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一课时
一、眼和视觉
1.眼球的结构
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
虹膜: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瞳孔;
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对光线有折射作用;
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质;
视膜:含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巩膜:白色,坚固,具有保护眼球内部结构的作用。
2.视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瞳孔进入眼球,经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作用,在视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视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二、近视及其预防
1.近视
(1)近视眼的眼球特点: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2)近视的矫正: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预防近视
(1)“三要”,即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眼睛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看书、看电视、看手机或使用电脑一段时间后要休息一下,向远处眺望几分钟;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2)“四不看”,即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在光线较暗的地方看书;不躺着看书;不走路看书。还包括不在以上条件下看手机等电子产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