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2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简介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描述肺泡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描述呼吸的生理过程。
4、 说明能量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人体内能量的利用,理解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三、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展示复习目标 :学生朗读。
进入复习
(一)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出示:呼吸系统组成图课件。(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呼吸道的对空气的处理及呼吸道的功能。
1、呼吸系统的组成
(1)学生:据图说出呼吸系统各部分名称。
(2)知识巩固。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种精神很好。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泡的结构示意图。)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教师:(1)学生自己观察并总结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
(2)知识巩固。
2、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
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 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学生:(1)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2)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教师: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教师:通过以上事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
学生: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 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教 师: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学生: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
[课 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巩固知识]
教师: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学生:回答(略)
教师:我们学习了人体吸入气体的过程及原理,那么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二)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气体扩散的原理:
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出示相关内容,学生自主回答。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在肺泡和血液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通过气体扩散的原理来进行交换的。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教师:(组织指导学 生自学阅读“ 资料分析”,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的目的和要说明的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第50页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分组思考、讨论、互相补充后作答)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 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比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为什么会在肺部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学生:可能是肺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适合气体的扩散作用吧。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肺的结构特点吧。(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 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肺部的气体变化是否是因为气体的扩散作用。
学生:( 认真观看“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经过讨论补充,得出结论)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便透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里;同时静脉血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扩散到肺泡中,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
学生: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教师: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播放多媒体,演示血液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和各组织器官进行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相互扩散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后作答)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氧最后是在组织器官中的毛细血管被利用的。
[课堂小结]
教师: (播放多媒体画面展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所有内容。
学生:互评和检查这节课的学习情况,是否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以评价和鼓励。
(三)人体内能量的利用
1、教师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讨论完成:
(1)有机物是如何到达细胞的?
(2)氧气是如何到达细胞的?
(3)二氧化碳是如何离开细胞的?
(4)人体里的二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
2、知识巩固。
四、板书设计
(一)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二)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三)人体内能量的利用
五、布置作业
发练习卷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解决外界气体是如何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问题,是整章的重点和难点。先以“气体是怎样进入肺”为题,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容积的变化,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导入复习。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的形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完成问题:呼吸运动是如何产生的?首先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继续探究:肺容积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通过一系列探究过程,学生总结出外界气体与肺泡的气体交换过程。然后以“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为题,以问题的形式:气体进入肺泡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导入复习。演示小实验:比较人体呼出气体和环境中气体的成分的变化。得出结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多。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引入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演示实验:模拟膈肌运动,得出结论:肺的容积变大导致吸气而不是因为吸气导致肺的容积变大。这是一大难点,因为牵涉到物理学上的相关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让学生简单的记忆物理学的一个结论,感觉这点处理的不是很好,所以我觉得制作一个模拟膈肌运动的简易装置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会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学生对膈肌的位置没有感性的认识,所以我在后面几个班上课时,用简单的图示表示膈肌的在体腔中的位置,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另外我感觉在课件中穿插的一些小动画,让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一些问题变得形象化,效果不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